•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莎菲女士的日記》的復調性研究

      2024-07-04 01:09:34胡麗娜
      長江小說鑒賞 2024年11期
      關鍵詞:主體意識

      [摘要]《莎菲女士的日記》充斥著主人公莎菲的靈魂自白,以日記體的形式實現(xiàn)了主人公與自我的心靈對話,與隱藏敘述者的觀點交鋒。通過性格話語的設定、敘述視角的轉換以及情節(jié)結構的砌筑,小說在思想主題方面突破了單一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傳統(tǒng)模式,以其蘊藉于文本內部的復調屬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性別書寫與表征的新范式。

      [關鍵詞]《莎菲女士的日記》 復調性? 主體意識? 雙重視角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1-0014-04

      《莎菲女士的日記》(以下簡稱《日記》),1928年發(fā)表于《小說月報》,是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的成名作,抒寫了一位受新思潮影響的知識女性在追求性愛自由、確認自我價值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困惑與苦悶。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展開敘事,通過日記這一具有私密性質的體裁樣式勾連起“我”與讀者、“我”與作者以及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同于傳統(tǒng)的獨白型小說,作品所展露出的聲音并不是某種自我意志的絕對闡述,在表現(xiàn)女性意識、表達女性經(jīng)驗的整體話語中,又隱含著某種對男性話語權威的歸順與服從。

      20世紀初,蘇聯(lián)美學家米哈伊爾·巴赫金在研究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時,提出了“復調小說”(又稱“多聲部小說”)的理論[1]。復調小說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流露出主人公自我意識的主體性,二是貫穿于整個文本場域的對話性,三是組織結構相互呼應的對位性,四是意旨層面無法窮盡的未完成性?!度沼洝穬群瓘碗s,思想深刻,在主題的凝合上呈現(xiàn)出一種繁復的狀態(tài),這與強調多聲并存的“復調小說”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性,以“復調”的角度切入分析,或可為研究《日記》提供一種新的方法和思路。

      一、“人身上的人”:主體意識的建構

      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時曾提出:在復調型構思的條件下,主人公及其聲音相對自由和獨立。主人公存在的價值在于“他是對世界及對自己的一種特殊看法”“對自己及周圍現(xiàn)實的一種思想與評價的立場”[2]。復調作品中所創(chuàng)設與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機械復刻作者聲音的傳聲筒或完全受其擺布的無意識的提線木偶,而是與作者地位平等的社會的人、有思想的人、“人身上的人”[2]。因此,作品的思想發(fā)展并不會隨著具體文本情節(jié)的推進走向終結,而是處于一種永恒的對話狀態(tài)。

      1.主體性與敘述視野

      1.1鮮明的個人意識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對于人物思想的把握幾乎都是獨白式的,文本因此被賦上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但在復調型小說中,作者的意識可能零碎地散見于作品各處,只在某個偶然的時刻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表現(xiàn)出來,而它本身并不會被當作文本的核心內容展開描繪[3]。主人公的思想言論始終同作者的話語立場保持著一定距離,并不斷跳出作者的原型禁錮,紛繁復雜地展現(xiàn)著其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人格自由與個性。

      《日記》中的莎菲就是一個極富個人意識的存在,她對于自然、婚姻、人生等問題都表達了自我的獨到見解——刮風的天氣最易使人想到焦躁的事兒,戀愛是超出理智與科學的,人生的痛苦是對死亡的阻攔……莎菲是一個有想法且在不斷思考的“人”,她同時具有社會學的敏銳和哲學的深邃。這些空虛迷茫、輕浮倦怠的“莎菲式”人生哲學,象征著一種典型的現(xiàn)代人情緒。但在她的思想意識內部,也混雜著“不和諧的聲音”。在談論毓芳和云霖的愛情時,莎菲表示“他們才算真幸福”“幸福是商商量量平平和和地過日子”[4];得知蘊姊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她沒有懷疑戀愛婚姻對象的行為本質,反而控訴“神為什么要去捉弄這些在愛中的人兒”[4],將人的過錯歸結于無知無常的天命。由此可見,莎菲視歸順家庭為終身命運,并期待與“第一性”建立穩(wěn)定婚姻關系的隱秘心理,對這一“使女性成為女性”的社會“性征”流露出一種無意識的認同與維護。我們通過思想看見莎菲,又在莎菲身上看到她思想的郁結,正因為二者緊密相連,思想才成為人物個性與氣質的核心要義。

      1.2敘述視野的讓渡

      莎菲性格的豐富與多解,正是通過日記體這一獨特的敘事形式得以展現(xiàn)。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的投射,將敘述人和作者對于主人公的觀察、描寫以及評價,都納入主人公莎菲的視野之中。莎菲的現(xiàn)實處境、理想追求,與葦?shù)堋⒘杓慷说那閻奂m葛等事件,都變成了主人公自我意識的統(tǒng)一材料。面對惡劣的天氣,莎菲煩惱不已,心里想的是“這冬天快點過去”[4]。她認為自己不停煨牛奶的行為是“一個人在刮風天為免除煩惱的養(yǎng)氣法子”[4]。除此之外,從報紙上的國內外要聞、廣告、啟事、訃聞,到住客叫喚伙計的聲音,再到白墻、天花板,《日記》通過莎菲視野的不停轉換,以走馬觀花式的所見所聞流露出主人公內在的孤獨、落寞情緒。莎菲存在于文本之中又脫離作者的掌控之外,她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知常常會內化為一種對自我的表達。

      巴赫金認為“自我意識是塑造主人公的藝術上的主導因素”,主人公是以進行意識活動為主的人物,其全部生活內容集中于一種純粹的功能——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5]。《日記》的敘述者徹底擱置了對整個事件的揭秘還原與解釋說明,不再以統(tǒng)籌者的身份積極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整合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而是將敘述的自由完全讓渡給主人公莎菲和她那任性、隨意的意志與情緒。

      2.對話場域的聯(lián)結

      “對話”原則是巴赫金探討復調問題的基本前提,這在思想方面也具有同等效力。在他看來,一種思想只有在與另一種思想發(fā)生對話關系之后,才能形成、發(fā)展、尋找和更新自己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衍生出新的思想。人的想法要成為真正的思想,即成為思想觀點,必須要在與另一個思想的積極交往之中[2]。

      在塑造“莎菲”形象時,作者丁玲采取了全新的對話立場,極大地去發(fā)掘人物身上的獨立性,正因如此,“莎菲式”的聲音與“丁玲式”的聲音在文本中交織碰撞,構成一個大型的對話場域。從形式上來看,莎菲每篇日記的敘述都使用了大量的疑問句式,像是在與一個潛在的聽眾進行對話?!皼]有書看,還能做什么呢?”“一個人能呆呆坐著,等時間過去嗎?”[4]這種預設了潛在受話人應答的句式,將日記中的“我”當作一個可以聊天、交流的對象。莎菲在欺侮了葦?shù)芎笾焙簟罢埐灰賽圻@樣一個不配承受那真摯的愛的女人了吧!”[4]看似是莎菲幡然醒悟后的自我勸解,實則更像是文本外的敘述人丁玲流露出的悲憫與同情。日記中還有幾處的敘述語用的是“莎菲”而非“我”,如“莎菲不是喜歡聽人解釋的人”“莎菲是他們那樣愛惜的一個小妹妹”“莎菲有一個情人了”“莎菲應該用快樂的心情來慶?!盵4]——通過人稱的變化,敘述者徹底從人物角色中脫離出來,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丁玲與莎菲本就是兩個不同的主體。創(chuàng)作時迷茫苦悶、不知前途何往的丁玲,或許就是整天待在房子里郁郁寡歡的莎菲,那份面對人生的孤獨無奈、彷徨無措結成了這場對話的共性;但彼時已為人妻、嚴肅端正的丁玲,與虛浮慵怠、一心求愛的莎菲,在生活方式、感情態(tài)度上又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敘事結構的張力和復調的特殊效果在“同”與“不同”之間得以顯現(xiàn)。

      二、“雙聲之語”:敘事視角的轉換

      參照巴赫金的“復調”理論,獨白型小說的作者總是站在一個視點,即作者本人的主導意識上,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觀察和描繪,即便可能出現(xiàn)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對立的聲音也不能歸于復調的領域[2]。但在《日記》所構建的藝術世界里,一明一暗地存在著兩種敘事聲音、兩種敘事視角,它們都以鮮明的色調傳達著文本內部的“復調”節(jié)拍。

      1.女性視角的投射

      作為“五四”時期女性文學的代表作家,丁玲一直以其獨特的性別目光,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冷靜而理性的觀察。小說以主人公莎菲的34篇日記作為主要敘述內容,日記中所記錄的想法、事件和話語是莎菲女士對世界的感知、加工甚至創(chuàng)造。莎菲是誰?小說標題直接點明了她的身份——一位“女士”,而且是一個疾病纏身、生命處于懸空狀態(tài)的知識女性[5],由此定下了作品在敘事層面的性別基調。莎菲的人際交往主要朝向男性世界[6],多篇日記都涉及“她”與“他”之間的交流互動,并對男性形象進行了細致刻畫、深刻辨認與價值評價,由此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女性意識傾向。通過視點的下移,莎菲完成了對兩性話語主動權的奪取與掌控,在對男性的打量與審視、比較與權衡、挑選與舍棄中,重新確立了女性在愛情婚戀中的主體地位[5]。另外,從形式上來看,小說所采用的“日記體”本身便隱喻著女性意識的自我萌芽——以莎菲為代表的現(xiàn)代女性因受社會現(xiàn)實的反復試探與觸碰,逐漸從內部生發(fā)了一種書寫與表達的精神需要,她們在日記中大膽展現(xiàn)真實的生理需求與隱秘的心理活動,通過這一形式的宣泄與怒吼,開始聆聽自我身體、建構自我話語的主體嘗試。

      2.男性視角的潛伏

      《日記》創(chuàng)作于“五四”浪潮的退落時期,民主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女性在家庭、社會等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權利地位仍未得到完全承認與根本落實。丁玲本人在早期作品中也有意回避了母親的角色,而轉向突出父親這一人物形象。通過考察丁玲的人物傳記及相關訪談資料可知,其父蔣保黔是封建末世的一個紈绔秀才,在丁玲3歲的時候染病逝世。由于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的庇護與疼愛,丁玲在《日記》里幻想出一個熱情瀟灑、關愛女兒、努力為女兒創(chuàng)造良好生活環(huán)境的“父親”。莎菲傾訴自己的孤獨時提到“偏偏我的父親……如此盲目地愛惜我”[4],想象父親在自己臨終時“悄悄地朝著窗外默默嘆息”[4]。莎菲投向父親的敘事目光,看似是女兒對父親之愛的溫馨回望,實質上卻隱含著一種“子”仰從“父”之權威的意味[7]。不僅如此,莎菲對凌吉士的悸動,究其根底,不過是一場始于容貌、忠于身體的生理性沖動,這段“類似愛情”的發(fā)生,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封建擇偶標準在性別角色上恰好構成了一種顛倒性的對仗。從這一角度來看,莎菲非但沒有以現(xiàn)代女性的超然姿態(tài)去沖破、去掙脫甚至去摧毀父權制度下的性別枷鎖,反而繼承了男權文化對于“他者”的貶低與物化,將凌吉士從血肉豐滿的人降解為一個供人觀賞與把玩的對象,以“反命題”的方式對“原命題”營造出一種虛假批判的表象。

      三、完整的“分裂”:體裁形式的實現(xiàn)

      主人公的主體性和作品整體的復調原則,都需要相應的體裁形式、情節(jié)布局才能容納得下[3]。也就是說,“復調”作品的形成不僅需要突破單一的思想意識,也離不開特殊的文本形式。小說通過精神心理實驗和流浪模式的設置,巧妙地制造了莎菲的“分裂”。

      1.“發(fā)現(xiàn)自我”的精神心理實驗

      “精神心理實驗”首次出現(xiàn)在“梅尼普”體裁之中,是對人們不尋常的、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如各種類型的精神錯亂、個性分裂、耽于幻想、異常的夢境、近乎發(fā)狂的欲念、自殺等[2]?!度沼洝吠ㄟ^這一模式的嵌入,引導莎菲不停地追問與思索,從而逐漸發(fā)現(xiàn)自我的本質。莎菲熱衷于幻想——病情加重時幻想睡在精致的睡榻上,姐姐們跪著祈禱,父親朝著窗外嘆息,自己讀著愛人寄來的長信,朋友們都在哭泣。不僅如此,她在寫作日記時也毫無邏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一會問一會答,一會像是在與人對話,一會又像是說給自己聽,有時前一秒高高興興,下一秒就開始生悶氣,而這正是莎菲思維自由流動的結果。這種脫離實際的幻想與幾近癡狂的欲念,這種帶有幾分神經(jīng)質的絮絮叨叨,使莎菲和她的命運逐漸喪失了一種史詩級的、悲劇向的整體性與完成性[2],而覆上了一種自反性的氣質。莎菲所呈現(xiàn)出的理性與非理性交織變換的極不穩(wěn)定的精神狀態(tài),正印證了人之本質的難以把握,即通過追問、爭辯而無限接近“自我”,卻始終不能完全等同于真理的這一探索過程,體現(xiàn)出了“人”的未完成性。

      2.“歸去無所”的身心流浪模式

      流浪模式在不少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譬如魯迅擅長使用“離去—歸來—離去”的模式令主人公呈現(xiàn)距離上的重復[7]。而在《日記》中,莎菲的“流浪”是貫穿主人公一生的線索,一方面是她的生活缺乏穩(wěn)定性,居無定所,另一方面是她的精神缺少寄托,在心靈上始終處于一種尋覓狀態(tài)。

      莎菲的“流浪”在生理上主要是源于疾病,她的咳嗽愈加嚴重,只好暫時脫離了學校,還沒有決定要不要繼續(xù)求學[5],整日只能待在屋子里,無所事事,為了消磨時間,她不停地煨牛奶、煮雞蛋、看報紙、胡思亂想[8]。因為缺少某些固定事件的必然填充,莎菲在空間上是一個隨時會發(fā)生位移的質點,她的日常生活里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始終在游蕩著、漂泊著,沒有具體的歸屬之處,也不知該往何處去。作為一個目標指向不明、接觸范圍廣泛的行動個體,莎菲在身體流浪的過程中,隨機地同他人及社會產(chǎn)生摩擦、碰撞與互動,這些偶然的可能為她的成長與雕飾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限的空間。除了身體以外,莎菲的心靈也處于一種“流浪”的狀態(tài),典型地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在精神上迷惘無措的情緒危機[5]。她渾渾噩噩地過了一日又一日,感覺生活是如此煩悶與乏味,既對人生毫無規(guī)劃,又不知道自己每天究竟在等待什么、期盼什么,只是怔怔地數(shù)著“冬去春來”,通過抽象的四季變遷來感知時間的流動。莎菲的心靈是寂寞的,莎菲的精神是空虛的,她的心就像一只漂浮在海面的孤舟,無所牽系,搖搖晃晃地找尋著可以停泊的口岸。

      “流浪模式”以隨時會產(chǎn)生變數(shù)的不尋常環(huán)境,構成了對莎菲思想變化的表現(xiàn)與考驗。而《日記》設置的“流浪”模式,迫使莎菲對其所置身的物理空間做出回應,從而參與到作者和讀者的交際之中,打破了內容上的獨白化和絕對化。同時,由于小說所創(chuàng)造的“流浪式”生存場景極為特殊,主人公莎菲的話語得以擺脫任何生活中所常見必講的具體事物情形,顯露出自己個性和思想里最深層的東西,在體裁上實現(xiàn)了對主人公、敘事視角以及作品本身的復調形式建構。

      四、結語

      作為女性主義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在女性意識覺醒層面具有不容小視的“先聲”價值。本文以巴赫金的“復調小說”理論作為文本闡釋的依據(jù),關注作品中諸種思想意識的對話與交流,在充分把握作品主題意旨,深入作者丁玲思想研究的同時,進一步揭示女性在具體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精神困境,為當代社會處理兩性關系、在兩性差異中重申女性意識提供啟示。

      參考文獻

      [1] 鐘羽佳.《月亮的女人》復調性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

      [2]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錢中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錢中文.“復調小說”及其理論問題——巴赫金的敘述理論之一[J].文藝理論研究,1983(4).

      [4]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5] 李玲.《莎菲女士的日記》:現(xiàn)代女性的苦痛與靈光[J].名作欣賞,2019(13).

      [6] 顧今.被扭曲的“他們”——淺談《莎菲女士的日記》的男性形象[J].大眾文藝,2021(9).

      [7] 張樹芳.論曹文軒成長小說的雙重敘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8] 黃丹鑾.女性的內境遇:自我角色的確認——《莎菲女士的日記》的女性主義解讀[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報,2005(1).

      (特約編輯? 張? ? 帆)

      作者簡介:胡麗娜,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主體意識
      盧卡奇物化理論對中國當代啟示
      例談高中物理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女權主義背景下女大學生主體意識培育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53:36
      多媒體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考試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54:04
      高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建構策略探索
      聯(lián)姻網(wǎng)絡,讓語文課堂精彩飛揚
      掩隱于革命與愛情沖突中的女性意識:重讀《紅豆》
      思想品德教學中對學生主體意識的挖掘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22:0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2:44
      從《滄浪詩話》看嚴羽文論中主體意識自覺性
      东乡| 香河县| 项城市| 高安市| 花莲县| 镇沅| 宜君县| 囊谦县| 阿图什市| 循化| 常宁市| 措美县| 武定县| 石棉县| 始兴县| 涟水县| 乐平市| 芜湖县| 额敏县| 长汀县| 尚志市| 温泉县| 武平县| 正安县| 沙洋县| 兴安盟| 浪卡子县| 密山市| 尉氏县| 东乌珠穆沁旗| 民权县| 安化县| 密云县| 定安县| 宁远县| 邵阳市| 西华县| 聊城市| 沐川县| 新和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