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邏輯分析

      2024-10-18 00:00:00高夢琪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4年5期

      摘 要: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創(chuàng)新亮點。要厘清這一理論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基礎,需要明晰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哲學意義上的基本內涵,這包括宗教適應社會、宗教找準定位、宗教自覺作出變革三方面內容。從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來看,宗教適應社會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色,宗教找準定位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宗教問題的重要出發(fā)點,宗教自覺作出變革體現(xiàn)了宗教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系統(tǒng)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進程,迫切需要對宗教中國化進行深刻的基礎理論研究,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提供深厚的學理支撐。

      關鍵詞:宗教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基礎;理論邏輯

      一、引言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既是對我國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總結,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基礎。本文意在厘清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基礎,為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夯實學理根基。本文所探討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宗教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堅持宗教中國化應該能夠溯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宗教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們不能僅僅通過宗教適應本土社會的歷史經驗以及世界宗教的發(fā)展規(guī)律得出堅持宗教中國化的必要性,還要基于理論內在邏輯闡釋其合理性,也就是要堅持歷史邏輯、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tǒng)一。

      堅持宗教中國化的理論內在邏輯就包含在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基礎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我國宗教工作提出明確的要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的實踐要求可以概括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guī)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盵1]從哲學意義上分析其基本內涵,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宗教適應社會、宗教找準定位以及宗教自覺作出變革。

      從宗教適應社會的方面看,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旨在引導人們認識到,宗教并非懸置的空中樓閣,而是有實際的社會載體,現(xiàn)實載體即是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進一步說,人又是國家和社會的載體,用馬克思的話說,“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2]。如果宗教只是單純頭腦中的玄想,那么將會脫離社會而僵化,甚至走向極端。所以,宗教要適應社會,是進一步推動宗教實際“落地”的重要主張,也是引導宗教為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進步發(fā)揮積極的正向作用。從宗教找準定位的角度看,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旨在引導宗教處理好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宗教的本來面目,回歸到自我,積極構建和諧健康的宗教關系,促使宗教自身健康傳承。從宗教自覺變革的角度看,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旨在引導宗教界人士認識到,宗教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其發(fā)展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需要主動深入挖掘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guī)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要求、符合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求的闡釋。所以,宗教自覺變革是指應該注意到時空的變動,而非一味地沉浸在過去,應該跟隨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作出重要的、自覺的變革。

      宗教適應社會、宗教找準定位以及宗教自覺變革三者之間并不能畫等號,更不是互相包含的關系,三者各有不同的側重。宗教適應社會是基礎,強調宗教是以現(xiàn)實的人為載體;宗教找準定位是前提,主要強調宗教的自我覺悟;宗教自覺變革是旨歸,主張宗教積極調適自身以適應當代社會。三者共同組成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的時代要求。概括而言,就是宗教需要積極主動地在變革自身中適應時代發(fā)展。

      二、宗教適應社會:宗教以人為載體

      “堅持宗教中國化”的首要內涵是宗教適應社會。宗教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如果沒有信教群眾,沒有信教群眾組織起來的宗教團體,也就沒有實實在在的‘宗教’”[3]。宗教是意識觀念和社會實體的結合,研究宗教必須認識到宗教以人為載體,看到宗教背后實實在在的信眾。

      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具有“人本主義”視角,這主要源于對馬克思影響深刻的兩位哲學家——鮑威爾與費爾巴哈。鮑威爾與費爾巴哈皆因看到宗教背后的人而率先給予宗教嚴厲的批判。鮑威爾認為福音故事是后人所編造的,他指出,“人類的自我意識作為神圣歷史的全能創(chuàng)造者——這種自我意識,照費爾巴哈的說法,就是某些教義的創(chuàng)造者”[4]。鮑威爾進一步在《復類福音作者批判》中否認耶穌的歷史真實性,把其說成“基督教徒的幻想”[5]。他認為宗教是人的創(chuàng)造而非神的創(chuàng)造,這是其宗教批判的核心所在。但對于所謂“人”的理解,鮑威爾的觀點具有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色彩,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自我意識”的外化。費爾巴哈更進一步指出宗教創(chuàng)造者的人的內涵所在,即人的自我意識的本質內容包含著三個方面,分別是理性、意志與愛?!罢嬲拇嬖谡撸撬季S著的、愛著的、愿望著的存在者?!盵6]“屬神的本質不是別的,正就是屬人的本質,或者,說得更好一些,正就是人的本質,而這個本質,突破了個體的、現(xiàn)實的、屬肉體的人的局限,被對象化為一個另外的、不同于它的、獨自的本質,并作為這樣的本質而受到仰望和敬拜?!盵7]因此,費爾巴哈的宗教觀也被稱為人本主義宗教觀。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本質的理解是人對自己本質的異化,并且對這種異化的外在對象表示信仰和崇拜。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感性的、自然的、真實的人”[8]。對此,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xiàn)實的本質進行批判?!盵9]在這里,馬克思探討了宗教的本質問題,將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人的本質不同于費爾巴哈談的“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盡管費爾巴哈把人作了唯物主義的理解,否定了神創(chuàng)世界、神創(chuàng)人。但是,費爾巴哈仍然沒有認識到,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或者“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10]?!半m然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不夠現(xiàn)實,沒有將其置于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中來理解,但這并不等于說人沒有理性、意志和愛等本性,只是說不能抽象地將這些東西理解為獨立或自足的東西,它們本身是社會的產物、歷史的產物?!盵11]

      從人的視角出發(fā)得出的歷史唯物主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得到明確的宣示,即“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12]。從馬克思主義的整體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也應當看到宗教是以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為載體。

      至此,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所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在起點上就關注到宗教背后的人。宗教中國化應該面向宗教的載體——人,更應該面向人群的集合——國家和社會。所以,宗教中國化的首要內涵是宗教適應社會,這是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題中之義,也是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要看到人所承載的國家與社會,而非簡單地從宗教出發(fā)或從人的自我意識出發(fā)。

      三、宗教找準定位:回歸宗教的本來面目

      宗教找準定位,是指清楚認識到宗教是生存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其中主要是指處理好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讓宗教回歸其本來面目。馬克思正是看到宗教與政治的捆綁帶來的社會封閉而開啟對宗教的批判。當然,這只是馬克思開展對塵世批判的前言,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可看出馬克思的核心觀點,即宗教的根源在人間,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之中。馬克思宗教批判的本質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法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13],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國批判具有虛假性,他們是“設想通過克服人的意識的異化來改變現(xiàn)實世界”[14]。

      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宗教問題,源于他們所處的客觀形勢。當時,“傳統(tǒng)宗教是德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不首先批判宗教就不能有效地批判舊的制度,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5]。當時,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被僧侶壟斷,哲學成了論證上帝存在及其超自然權能的工具。例如,“康德在他的垂暮之年發(fā)表最后一本著作《學院之爭》,主要是控訴神學對哲學的束縛,主張終結神學對哲學的控制。在發(fā)表這部作品的四年前,康德本人就曾因為有過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的經歷,當時他發(fā)表了《純粹理性界限內的宗教》,而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向他發(fā)來譴責信,指責他的哲學‘歪曲和貶損了《圣經》和基督教諸多至關重要的基本教義’”[16]。這就是恩格斯指出的,“中世紀把意識形態(tài)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17]??梢?,當時的神學控制著其他一切意識形態(tài),其他意識形態(tài)被神學籠罩。1841年,普魯士政府頒布的書報檢查制度提出:“與宗教的一般原則相違背的一切均應杜絕,不管個別宗教黨派和國內允許存在的教派的見解和教義如何?!盵18]“統(tǒng)治者利用宗教維護不合理的現(xiàn)實,對他們來說,‘宗教也是現(xiàn)實世界的普遍肯定’。這表明,馬克思已認識到普魯士政府利用宗教來維護其統(tǒng)治的立場?!盵19]鮑威爾在分析宗教意識與當時社會關系時指出,“人受到警察和反動勢力的迫害,出版和寫作受到嚴格的審查,當局不讓公民有發(fā)表言論的自由以及其他的自由”,“基督教國家已經調動了一切宗教的鎮(zhèn)壓手段,并正在繼續(xù)利用宗教來捍衛(wèi)它本身的存在”[20]?;谥惺兰o宗教的研究,經典作家進一步認清了宗教的本來面目,指出宗教來源于人間,是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并不是絕對的超越人世的存在,進而強調政治和宗教相分離。

      馬克思沒有循著鮑威爾“把世俗問題化為神學問題”的觀點,而是“把神學問題化為世俗問題”[21]。馬克思也認真考慮過“宗教解放”的問題,他認為的“宗教解放”不像鮑威爾那樣“廢除宗教,而是要消除產生宗教的社會桎梏本身”[22],以實現(xiàn)國家和宗教的分離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不再是國家的精神,而成為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信仰”[23],“國家應該是政治理性和法的理性的實現(xiàn)”[24],這時的宗教才真正超越狹隘性、世俗性,不將世俗作為維護自身的手段。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列寧在《社會主義和宗教》一文中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問題的原則作出的明確論述。他指出:“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認任何宗教,就是說,像通常任何一個社會主義者那樣做一個無神論者。在公民中間,完全不允許因為宗教信仰而產生權利不一樣的現(xiàn)象?!盵25]只有宗教信仰回歸到個人的理性選擇,才可以實現(xiàn)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也算是真正回歸宗教信仰的本來面目。此時,作為“個人的私事”的宗教信仰才能滿足信眾的精神需求。從宗教的客觀規(guī)律看,任何宗教都會標榜自己的“真理”屬性,“都具體自認為真甚至是自認為唯一為真的性質,也就是把自己的信仰體系當作真理或唯一真理”[26]。正是因為宗教認為自身具有“真理性”,才需要最大限度地擺脫外在的依靠去獲得自身的“真理性”。宗教信仰需要依靠個人意志作出選擇,也就是以人與人之間的自由為前提。宗教一旦與世俗權力捆綁,往往異化為背后所屬人群的特殊利益,從而維護特殊人群的固化利益。

      宗教要找準定位,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健康傳承中成就自我,這是中國共產黨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為一項基本政策的基礎,體現(xiàn)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是經典作家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

      四、宗教自覺變革:積極主動作為

      宗教自覺變革的內涵即宗教積極主動作為,革除不合時代的舊觀念、舊制度。宗教自覺變革并非無意識地、無方向的變革。這體現(xiàn)在宗教改革需要與所處社會與時代相適應,也揭示了宗教是生存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

      宗教自覺變革首先揭示的是宗教沒有“獨立性的外觀”[27]?!暗赖?、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fā)展,而發(fā)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xiàn)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盵28]“這就告訴我們,在分析宗教問題時,不要把宗教視為獨立自足的東西,它是由社會的物質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由它們的需要而產生,隨它們的變化而改變的?!盵29]宗教從屬于社會存在這一認識,一直貫穿在馬克思從青年時期到唯物史觀形成的全過程。例如,馬克思青年時期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指出:“誰覺得世界是非理性的,因而誰本身也是非理性的,對他來說神就存在。換句話說,非理性就是神的存在?!盵30]可以看出,馬克思此時的宗教批判是基于對現(xiàn)實的關注,為唯物史觀的形成提供了可能[31]。馬克思在《萊茵報》《德法年鑒》工作期間得出宗教根源的認識。例如,“宗教本身是沒有內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32],以及“不是古代宗教的滅亡引起古代國家的毀滅,相反,是古代國家的滅亡引起了古代宗教的毀滅”[33],這些觀點標志著唯物史觀的萌芽?!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馬克思在此書中完整系統(tǒng)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也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發(fā)現(xiàn)了物質生產與交往關系在人類社會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動力機制這一秘密,揭示了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觀念形態(tài),包括宗教信仰之所以形成的客觀物質基礎”[34]。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再次提出:“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qū)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fā)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盵35]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宗教的歷史唯物主義論述,揭示宗教自我變革的從屬性,也就是順應時代形勢進行變革,并不是否定宗教的自我變革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恩格斯曾經提到關于宗教能夠積極主動作出變革的論述,如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原因。“羅馬世界帝國使得古老的民族沒落了……古老的民族的神就滅亡了,……羅馬曾企圖除本地的神以外還承認和供奉一切多少受崇敬的異族的神,這就清楚地表明了有一種世界宗教來充實世界帝國的需要。……它在250年后已經變成國教這一事實,足以證明它是適應時勢的宗教?!盵36]具體來講,當時的耶穌十二門徒的保羅破除了對猶太教嚴格齋戒的固守,主張只要承認耶穌為救世主即成為基督教信徒?;窘塘x適應了羅馬帝國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需要,也適應了本地信眾尋求精神慰藉的需要,基督教因此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恩格斯曾經對德國農民戰(zhàn)爭代表閔采爾的宗教哲學思想作出非常中肯的評價:“與其說是當時平民要求的總匯,不如說是對當時平民中剛剛開始發(fā)展的無產階級因素的解放條件的天才預見?!盵37]閔采爾是德國農民戰(zhàn)爭的代表,曾是一位鄉(xiāng)村神父,也是一位偉大的宗教改革家?!伴h采爾正是從人人都有神性這一觀點出發(fā),認為天堂不在天國而在人間,能夠在人間建立一個沒有苦難和人人幸福的‘千載天國’。”[38]閔采爾將耶穌基督拉下神壇,但同時又將其轉化為人間的理性,認為信仰即是理性。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念主張,閔采爾投身到農民戰(zhàn)爭中并起著領袖的作用,領導農民積極反對封建貴族。由上可見,宗教不僅能夠積極主動作為,而且體現(xiàn)了適應時勢的特征。

      宗教自覺作出變革,從本質上講是指宗教進行積極主動的調適,需要“宗教界審視宗教領域存在的不適應問題,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把握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激發(fā)起自我變革的勇氣”[39]。宗教自覺作出變革也是我國宗教健康傳承的歷史經驗總結。例如,從我國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來看,歷史上因應不同時代形勢,形成不同版本的禪宗清規(guī)。宋代宗賾所撰《禪苑清規(guī)》是宋元之后寺院制度禮儀的重要范本與基礎,因循《禪苑清規(guī)》而制的《咸淳清規(guī)》序中有言:“吾氏之有清規(guī),猶儒家之有《禮經》。禮者從宜,因時損益?!盵40]《敕修百丈清規(guī)》有言:“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設于制范,務其宜也?!盵41]意思是說,建立清規(guī)的初衷并沒有局限于大小乘,但也不脫離于大小乘,而是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在不一不異的原則上因地制宜,設置一套規(guī)范。中國佛教傳承和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是應機應時,這就是宗教因應時代環(huán)境積極主動作出變革的具體體現(xiàn)??梢哉f,一部宗教史就是一部宗教變革發(fā)展史,中外歷史證明,宗教總是隨著社會變革而調整自身與之適應。我國社會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與推進,我國宗教也只有進行自我變革,切實解決各種深層次問題,才能與當代社會同頻共進。

      五、結語

      宗教中國化體現(xiàn)為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不僅具有明顯的時代意義,而且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如何在多維度上著力系統(tǒng)推進宗教中國化,需要對堅持宗教中國化進行深刻的基礎理論剖析,為我國宗教中國化提供一定的方法論指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 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 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報,2016-04-24(1)

      [2][9][10][12][21][27][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01、3、525、27、525、525.

      [3] 金澤.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與文化自覺[J].世界宗教文化,2021(3):9-15.

      [4] 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一卷[M].劉磊,王以鑄,

      楊靜遠,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

      202.

      [5][6][8][15][20][22][23][29]呂大吉,高師寧.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54、69、70、157、63、123、123、154.

      [7]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42062e2a32018bcc96ce7c568889fd91cfef87c3b74feaa6021febc678f5a6c47.

      [11] 文學平.馬克思如何理解關于上帝存在的實用主義論證[J].世界宗教研究,2023(12):9.

      [13][14]妥建清,張君秀.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的三種視域[J].世界宗教研究,2023(5):8、8.

      [16] 金格拉斯.科學與宗教:不可能的對話[M].范鵬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5.

      [17][3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0、309-310.

      [18][24][30][3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118、101-102、213.

      [19][31][34]黃金輝,閔麗.馬克思的宗教批判與唯物史觀的形成——以馬克思青年時期論著為中心的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23(1):3、2、7.

      [25] 列寧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2.

      [26] 金澤,趙廣明.宗教與哲學:第三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20.

      [3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35][3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248.

      [38] 陳麟書,陳霞.宗教學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25.

      [39] 王作安.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N].學習時報,2022-03-21(1).

      [40] 藍吉富.禪宗全書:第八十一冊[M].上海: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90:3.

      [41] 道元.景德傳燈錄(上)[M].朱俊紅,點校.??冢汉D铣霭嫔?,2011:158.

      責任編輯:趙曉鋒

      收稿日期:2024-09-10

      作者簡介:高夢琪,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tǒng)戰(zhàn)理論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

      邯郸市| 高要市| 灌阳县| 和田市| 南陵县| 兰溪市| 张北县| 云和县| 萨嘎县| 武乡县| 华宁县| 南丰县| 夹江县| 绥江县| 田林县| 梁山县| 阿拉善左旗| 刚察县| 哈尔滨市| 浦北县| 东光县| 鲁甸县| 平安县| 体育| 天祝| 阿克陶县| 无棣县| 陆良县| 景东| 酒泉市| 高平市| 怀远县| 凤冈县| 康乐县| 游戏| 剑河县| 广元市| 枝江市| 高唐县| 施甸县|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