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高中語文教師應順應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積極轉變思維,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引領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說木葉》教學為例,探究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新模式,以期有所借鑒作用。
關鍵詞 新課標理念 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模式 《說木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使廣大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有了新的抓手,無論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還是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都有著巨大的作用?;谛抡n標理念,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取知識、增長能力。高中語文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桎梏,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和解題技巧,還應著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文化素養(yǎng)等。筆者將以《說木葉》教學為例,談一談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轉變思維觀念,營造和諧師生情誼
新課標理念下,教師應轉變思維觀念,在教學中肯定學生、鼓勵學生,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己任,放下“高高在上”的權威,主動與學生交流和探討,建立和諧友愛的良好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究、勇于表達的學習習慣。
在學習《說木葉》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摒棄傳統(tǒng)的“一言堂”和“滿堂灌”的模式,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平易近人的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將潛能徹底發(fā)揮出來,樂于與教師一道探究這篇文章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從中獲取語言知識儲備和審美體驗。
在學習文本之前,教師可以組織沙龍活動,鼓勵學生像日常閑聊一般交流討論,創(chuàng)造一種活潑輕松的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促進教學相長。可以從作者林庚談起,講述他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林庚與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并稱為“清華四劍客”,后又與吳組緗、王瑤、季鎮(zhèn)淮并稱為“北大中文四老”。在了解了作者的基本信息后,學生就會帶著尊重與敬仰去看待這個人物,進而產生閱讀學習《說木葉》這篇文本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從詩歌談起,暢所欲言,談一談自己對詩歌的感受和理解,在談論中應淡化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主要是通過交流建立彼此的鏈接。詩歌是人類藝術的精華,其優(yōu)美的詞句和蘊含的思想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師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既溫習了詩歌的相關知識,也在互相交流中獲取了較好的人與人互動的情感價值?!墩f木葉》是林庚先生對詩歌語言中“木葉”意象的解讀,前期師生關于詩歌的互動和交流,也能夠為學習這篇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礎??傊?,教師應積極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二者關系密切,交流順暢才能使課堂教學氛圍積極向上,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自主合作學習,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調動學習內驅力,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是學習取得成效的關鍵。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其學習主觀能動性有所欠缺,合作意識不強,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不利于被有效激發(fā)出來。
《說木葉》屬于文藝評論性文章,相比于其他體裁,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交流探討合作的方式探究文章的內容和深意。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詩歌的意象展開思考:“落紅不是無情物”中的“落紅”有什么藝術特色?“落紅”為什么不可以換成“落花”?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意象之美。然后引出“木葉”,并啟發(fā)學生思考:“樹葉”和“木葉”有何不同?為何作者偏偏鐘愛“木葉”?通過不同詞語的比較,學生就掌握了樹、木、樹葉、木葉等的基本含義以及中國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征。然后通過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或者向其他專家和老師請教,搜集詩歌意象相關的知識和理論,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學習交流活動,如辯論會、討論會、文化沙龍、文藝表演等,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使學生在活動中表達自我、互通有無、彼此提升。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平板、手機等移動終端應用廣泛,微信、微博、視頻號等都可以作為交流的載體,遇到問題隨時溝通、隨時解決。對于《說木葉》這樣一篇文藝性強的文本,學生不可能在短短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全部消化和吸收,需要不斷去探索和交流,除了語言基礎知識和詩歌意象之外,還可以發(fā)掘其他的一些觀點和思路,與林庚先生的思路去對比、去討論,最后形成學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透徹地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和內涵,提升語言素養(yǎng),還能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獲取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對于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呈現(xiàn)直觀畫面,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呈現(xiàn)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探究文本語言之含義、思想之意蘊。
在《說木葉》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姿多彩的畫面來呈現(xiàn)“樹木”“木葉”等意象以及文本中涉及的詩句等。也可以讓學生自行搜集一些關于木葉的視頻或者圖畫,用作學習輔助資料,或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一些關于木葉的美術圖畫,在作畫的過程中體味和思考木葉這一意象的含義。此外,這篇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詩詞,比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些詩句描繪的情境創(chuàng)設畫面,幫助學生去理解“木葉”意象。通過觀賞蕭瑟的木葉和滾滾的長江流水的直觀畫面,學生很容易進入詩詞的情境,并產生傷感的情懷,從此只要提到“木”就會聯(lián)想到在瑟瑟秋風中飄零的樹木,引發(fā)無限感懷,這便是“木葉”的暗示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很多意象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人們往往利用這種意象來表現(xiàn)類似的情感。又如,文章開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教師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通過多種方式來勾勒畫面呈現(xiàn)作者表現(xiàn)的意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蘊。結合“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等詩句描繪的畫面,學生就會沉浸和陶醉在詩情畫意中,感受文化意境的魅力,對文化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逐漸提升文化素養(yǎng)。
四、鼓勵探究學習,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應突破以往偏重知識傳授的模式,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深度思考、努力探究,增強思維能力,是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之一。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知識,教師要以文本為載體,引導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fā)展與提升思維能力。
林庚先生偏愛“木葉”意象,《說木葉》這篇文章便是對其具體的闡釋和論述。文本中包含大量關于木葉的詩歌詞句,教師可以這些古典詩詞為主要載體,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樹葉和木葉的區(qū)別在哪里?首先是樹和木在物理上的區(qū)分點,樹顯得比較有畫面感,一看到這個字眼,腦海中就會呈現(xiàn)出枝繁葉茂的“大樹”的形象,樹與葉往往聯(lián)系密切。而木則更多是木材制品,其與葉的關聯(lián)就少一些。其次是文學用法上的區(qū)別,如“無邊落木蕭蕭下”與“晴川歷歷漢陽樹”,兩句詩中的“木”和“樹”就代表了不同的意境。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探究詩詞的意境,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思辨活動。如組織辯論活動,從課文中選取一個話題,讓學生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并表達出來。如可以設置關于樹葉和木葉的話題,正方是“樹葉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運用起來更有特點”,反方則是“木葉在詩歌等文學作品中更有表現(xiàn)力”。學生在思考樹和木的過程中,不僅僅學習了這些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文學意象,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提升了思維技能。
五、采取多元評價,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適應新課標要求,采取多元化、過程性等評價方式。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情采取復述文本、演講、寫作等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說木葉》是一篇文藝隨筆,古詩文引用較多,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評價時,就要根據(jù)學情和文本具體內容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評價中找尋到不足之處,對應提升。首先根據(jù)教學目標,利用評價幫助學生達成對知識多維度的掌握。例如,本篇文章講述了什么內容,這是最基礎的知識點,可以用最基本的評價方式如問答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如,木葉和樹葉有什么區(qū)別,可以采取辯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將各自的觀點講出來,在互相討論中逐步完善答案。通過這種活躍的評價方式,學生自然會對樹葉和木葉的含義及用法有所理解。其次是考查學生提升能力維度的評價。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等實踐應用能力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和文化審美能力等也是新課標要求的內容。在開展教學評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開展多種多樣的評價活動,來測試和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在進行結果性評價的同時也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適時給予學生指導。教師可以根據(jù)作者講述的木葉及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開展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考查,如可以讓學生思考詩歌暗示性的特征、木葉的藝術形象的特征等,然后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鍛煉提升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文化審美能力和文字應用能力。最后是關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考查,可以讓學生通過互相評價的方式,自由交流閱讀此篇文章的心得,如從文藝隨筆中得到什么人生感悟,“木”的意象與日常生活有什么相關之處,從一些詩句中得到了什么啟發(fā),是奮斗不屈的精神抑或是“俯首甘為孺子?!钡姆瞰I精神等。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化教學評價,要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等互為補充,構建立體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新課標理念之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全面掌握語文學科的基本知識,提升各種能力,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