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統(tǒng)編教材中的人物通訊教學現(xiàn)狀,強調(diào)其在培養(yǎng)學生媒介素養(yǎng)、新聞寫作技巧及傳承時代精神方面的教學價值,提出提供全面支架、進行文本重組學習等教學策略,旨在讓學生全面理解人物通訊的內(nèi)涵,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
關鍵詞 人物通訊 教學價值 媒介素養(yǎng) 新聞寫作
人物通訊作為一種兼具新聞性與文學性的文體,不僅涵蓋了豐富的內(nèi)容,還具有深厚的教育價值。在人物通訊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面臨諸多挑戰(zhàn),包括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文體特征的理解不深、學生參與度低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對當前教學現(xiàn)狀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充分挖掘和發(fā)揮人物通訊的教育價值。
一、教材定位與教學現(xiàn)狀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人物通訊篇目涵蓋了廣泛的題材和風格,既有反映歷史人物事跡的通訊,也有描述當代杰出人物的報道。這些選篇不僅在文學性上具有較高的價值,還能引發(fā)學生對人物及其時代背景的深入思考。例如,教材中收錄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和《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這些通訊文章通過對人物事跡的生動描繪,不僅呈現(xiàn)了他們的偉大精神和獨特魅力,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和價值觀念。在教材設計中,人物通訊被歸入“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教材編者注重了單元、選文與學習任務群的對應關系,體現(xiàn)了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和綜合性。例如,教材中的新聞類作品不僅包括人物通訊,還涵蓋了消息、評論、事件通訊等不同類型,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新聞素養(yǎng)。通過學習這些不同類型的新聞作品,學生可以了解新聞報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學會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理解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和時代性。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人物通訊的教學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教師對人物通訊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可能缺乏對這一文體的深入理解,導致教學方法單一,無法充分挖掘人物通訊的教學價值。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將人物通訊視為一般的記敘文,忽略了其新聞屬性和時代背景,未能充分利用這些作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主題探討和價值引導。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對于新聞寫作技巧的傳授不夠重視,學生難以通過課堂學習掌握通訊寫作的基本方法。其次,教學資源和設備的利用情況也有待提高。盡管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篇目,但輔助教學的拓展材料和數(shù)字化資源并不完善,教師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難以找到合適的參考資料和多媒體資源,影響了教學效果。尤其是在當前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數(shù)字化資源的缺乏使得課堂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學生對人物通訊課程的興趣和掌握情況存在明顯差異。部分學生對通訊文章中的人物事跡和時代背景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但由于教學方法單調(diào),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感,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效果不佳。同時,學生在運用新聞寫作技巧方面也存在困難,很多學生在寫作時無法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寫出的通訊文章缺乏條理性和吸引力。
總之,當前人物通訊的教學現(xiàn)狀反映出教材定位與實際教學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要改善這一狀況,需要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資源,并注重引導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文體,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際應用能力。
二、人物通訊的教學價值
人物通訊作為新聞報道中的一種特殊WyTLEDGxEsZk0va8IrMzfw==文體,既有新聞的真實和客觀性,又具有人物描寫的細膩和生動性。通過對人物通訊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新聞報道的基本形式和技巧,了解新聞寫作的基本原則,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
人物通訊的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是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通訊通常采用簡筆、細筆、襯筆等多種寫作技巧,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結(jié)構清晰的文本和豐富的細節(jié)描寫來呈現(xiàn)人物的故事和精神風貌。學生可以從中學會如何通過細節(jié)和場景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如何通過結(jié)構安排和語言選擇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人物通訊的真實性和時代性也是其重要的教學價值。例如,《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不僅通過細致的描寫展現(xiàn)了焦裕祿作為縣委書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還通過對時代背景的描繪展示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精神風貌。這種真實性和時代性使得人物通訊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教育意義,通過對這些真實故事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歷史和社會的變遷,還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有利于他們的精神成長。
人物通訊在傳承時代精神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通過學習人物通訊,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時期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精神風貌,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例如,《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通過描寫焦裕祿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為人民服務的故事,展示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則通過屠呦呦等科學家的故事,展現(xiàn)了科學求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這些典型人物的事跡,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時代精神的內(nèi)涵,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人物通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不僅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還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和認知。通過對這些人物事跡的學習,學生可以看到不同人物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和犧牲,了解他們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精神力量。這些典型人物不僅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踐行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例如,焦裕祿的無私奉獻精神,屠呦呦的科學探索精神,都可以成為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品德的重要參考。通過對這些人物事跡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啟迪,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對人物通訊的學習,學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掌握新聞寫作的技巧,理解和傳承時代精神,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通訊篇目,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其全面發(fā)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為其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人物通訊的教學策略
1.提供全面支架
在人物通訊的教學過程中,提供全面的支架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支架可以分為文體知識支架、文體構件支架和背景支架。
文體知識支架的建立是為了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新聞文體的特點。新聞文體具有其獨特的寫作規(guī)范和結(jié)構特點,人物通訊作為其中一種特殊形式,既需要具備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又要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形象。因此,教師應首先向?qū)W生講解新聞文體的基本概念和特點,例如消息、通訊、評論等不同類型新聞作品的定義和寫作要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人物通訊的結(jié)構和語言特點,如開頭的引人入勝、主體部分的詳細描述和結(jié)尾的畫龍點睛等。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學生可以對新聞文體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后續(xù)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提供文體構件支架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具體的新聞作品。教師可以選取教材中的人物通訊篇目,帶領學生逐段分析其寫作手法和表達技巧。例如,通過分析細節(jié)描寫、語言風格、結(jié)構安排等具體內(nèi)容,學生可以了解到人物通訊是如何生動地呈現(xiàn)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結(jié)合實際案例,向?qū)W生介紹一些分析工具和方法,如主題分析、情節(jié)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等,幫助學生更加系統(tǒng)地理解人物通訊的內(nèi)涵。
提供背景支架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通訊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人物通訊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歷史時期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物事跡和精神風貌,因此,了解相關背景信息對于深入理解人物通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歷史背景資料、文化背景介紹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通訊的內(nèi)涵。例如,在學習《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可以介紹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理解焦裕祿精神的深刻意義和時代價值。
2.文本重組學習
教材內(nèi)文本重組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統(tǒng)整教材中的人物通訊篇目,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分析和比較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教材中的不同篇目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例如,通過比較不同人物通訊的主題、結(jié)構、語言特點等,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作品之間的異同,進而深化對人物通訊的理解,提升信息提取和綜合分析能力。
跨文體、跨媒介融通組元是另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結(jié)合其他媒介資源和文本,學生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學習和比較。例如,可以將人物通訊與紀錄片、電影、小說等其他形式的作品進行比較,分析不同媒介對同一人物或事件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和效果。通過這種跨媒介的比較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拓寬視野,還能提升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省淮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