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學課堂”下的體育“學練賽評”教學,依托“四會”評價系統(tǒng),借助采集到的“聽、想、說、做”四個方面的大數(shù)據(jù),對每位學生的體育技能、體育素養(yǎng)進行評價,并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找到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的癥結,更加精準地推動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會學課堂”;小學體育;“學練賽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導航成長:大數(shù)據(jù)支持下‘會學’課堂評價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應用”(編號:B/2021/02/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學練賽評”是指由學習、練習、比賽、評價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一種體育教學模式。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銜接的整體?!皩W”是指學生在教師講解示范或引領下進行體育運動技術的學習,實現(xiàn)從無到有、從生疏到熟練、從不會到會?!熬殹笔莾然w育知識技能的過程,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圍繞技能學習與體能發(fā)展進行練習。“賽”是指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的各種比賽,包括單人的比賽、集體合作的比賽等,是學、練的有效補充和拓展,也是檢驗體育學練效果的重要手段。“評”是指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或終結性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互評,還有體育運動測試、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等?!皶W課堂”下,依托“四會”評價系統(tǒng),借助采集到的“聽、想、說、做”四個方面的大數(shù)據(jù),對每位學生的體育技能、體育素養(yǎng)進行評價,并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找到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的癥結,更加精準地推動學生的成長。
一、多種方式導“學”,從“學會”走向“會學”
“學”是前提,是基礎,是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并最終實現(xiàn)內化提升的重要過程。對于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技術動作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比如,可以通過講解、示范的方法將技術動作直接傳授給學生,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固定的、變化不大的,或者簡單的動作教授,如操化動作、跑步中的站立式起跑、跳躍中的單腳跳和雙腳跳。這首先要求學生做到“我會聽”,能夠專注聽老師講解動作要領和方法;進而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達到“我會想”;再在邊學邊練、邊練邊學中,能聽懂并正確地說出要領、作出動作,實現(xiàn)“我會說”“我會做”。
【案例1】 一年級學習廣播操《希望風帆》
教師先集體講解、示范動作,把每一拍的動作細節(jié)化、形象化,然后——
師 同學們,我們學習《希望風帆》時,老師把每一節(jié)的關鍵動作都形象化了,你們聽見并且聽懂了嗎?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做一做。
生 (邊說邊比畫)
預備節(jié)是“指揮”;第一節(jié)伸展運動是“擁抱太陽”;第二節(jié)擴胸運動是“開船”;第三節(jié)踢腿運動是“打鼓和畫圈”;第四節(jié)體側運動是“小船搖”。
師 好的,我來請第二位同學接著說。
生 嗯……我剛才沒聽清同學的發(fā)言,不知道講到哪了……
師 看來,剛才他沒有仔細聽,誰來幫一幫他?
(學生踴躍舉手。)
生 (邊說邊比畫)
第五節(jié)體轉運動是“指南針”;第六節(jié)腹背運動是“老鷹和揮揮手”;第七節(jié)跳躍運動是“后踢腿和弓步跳”;最后一節(jié)整理運動是“端盤子”。
(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教師給第一位和第三位學生送出了“我會聽”和“我會說”的加分。)
師 那我們再請第二位同學來說一說,看看他這次是不是聽見了、聽懂了。
(第二位學生回答,這次全部答對了。全班響起掌聲。)
體育課堂上,操場周圍環(huán)境相對嘈雜,學生有沒有仔細聽同伴的發(fā)言很重要,這也是“會聽”的一種表現(xiàn)。同伴在回答時教師突然停下,請其他學生回答,是檢驗學生上課是否“會聽”的一種方式,也是提醒全班學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種手段。
又如,可以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在嘗試體驗的過程中總結出與此技術相關的要領或者重點,讓全班能夠聽懂、理解,也能夠在同伴表達不完整或者表達錯誤時及時聽出并指出問題所在,說出正確的答案。通過“我會想”和“我會說”的呈現(xiàn),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案例2】 二年級學習曲線跑
在復習了快速跑后,教師先利用標志桿讓學生嘗試體驗曲線跑,同時給學生布置了小任務:一邊練習一邊思考直線跑和曲線跑的區(qū)別。練習完畢,到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
師 同學們,體驗完了,誰能說一說直線跑和曲線跑的區(qū)別?
生 直線跑是一條直線跑,曲線跑是跑成S形狀。
生 直線跑不需要拐彎,曲線跑的時候,到了標志桿要換方向。
生 我在曲線跑繞標志桿的時候,感覺我的身體要貼著標志桿繞才能跑得快。
生 我感覺我在繞標志桿的時候,腳在蹬地。
師 幾位同學說得都有道理。有的說變方向,有的說貼著標志桿繞,還有的說腳在蹬地。那么大家來思考、總結一下,是腳的什么部位在蹬地?改變方向,說明什么在改變呢?
(幾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手。)
生 腳的前腳掌在用力蹬地。
生 我有不同的想法,我剛才原地又試了一下,感覺是腳靠里面這個位置在用力。
(該生抬腳并指出用力的位置。)
師 這樣吧,全班在原地試一試,感受體會一下,是第五位同學說得對還是第六位同學說得對。
(學生一邊嘗試體會,一邊脫口而出:第六位同學說得對。教師表揚了第六位同學“會想”,并加1分,然后繼續(xù)提問。)
師 哪位同學知道第六位同學摸的這個位置,它的名稱是什么?
生 (不太自信地)
是腳弓嗎?
(教師笑了笑,并肯定了他知道腳弓這個部位,已經更接近答案了。)
師 同學們,我們在曲線跑時,腳靠里面發(fā)力的這個部位叫作腳內側。那么,僅僅是腳內側在蹬地嗎?
生 還有腳外側也在發(fā)力。
師 你能說得再具體一些嗎?在什么情況下,腳內側和腳外側在用力?
生 (一邊做一邊講)
我在繞桿的時候,往左邊繞是左腳的腳外側和右腳的腳內側在用力,往右邊繞是右腳的腳外側和左腳的腳內側在用力。
(全班自發(fā)鼓掌,教師也把1分送給了這位“我會想”的學生。)
師 腳內外側的蹬地用力,使身體的什么發(fā)生了變化呢?
(沒有學生答對,教師便讓全班再次練習體驗,思考后再回答。)
師 大家再次體驗后,有沒有發(fā)現(xiàn)腳內外側的蹬地用力,使身體的什么發(fā)生了變化?
生 我發(fā)現(xiàn)方向變化了,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
師 很好,方向變化了。誰還能說得再準確一些?身體的什么改變了?
生 是身體的重心變化了。
(全班響起熱烈的掌聲,教師給該生送上“我會想”的1分。)
通過提問導入、嘗試體驗、思考質疑,啟發(fā)、誘導學生去分析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逐步從“學會”走向“會學”。
二、趣味導“練”,從“被動做”走向“主動練”
“練”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技能、增長經驗的必要途徑,學生只有在練習中不斷鞏固,才能掌握動作技能,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練”的核心在于“勤”,“勤”的維持更需要趣味的加持。
【案例3】 二年級學習合作跑
師 同學們,請你和小伙伴兩個人手牽手郊游。公園里的人比較多,我們要注意安全,不能碰到其他的游客。你和小伙伴可以先牽手走一走適應一下,但是公園很大,要想逛完,我們可以利用牽手快走或者牽手跑的方法逛公園。看一看哪一小組的牽手跑又快又安全。
(學生兩人一組,開始牽手郊游。每個小組都很注意避讓,保證安全。在整個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不斷提醒學生注意安全,牽手跑時兩個人要相互配合。個別學生一興奮容易忘記要求,導致與同伴的牽手跑出現(xiàn)失誤。游戲結束后集合。)
師 剛才老師觀察到,大部分小組都能安全、快速地逛公園,有個別小組出現(xiàn)成員摔倒或者手松開的情況,這是為什么呢?
生 我的同伴跑得太快了,我跟不上他的速度,差點摔倒了。
生 我和我的小伙伴總是往不同的方向跑,手就會被拉得松開。
師 同學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那我們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們的牽手跑又快又穩(wěn)呢?
生 牽手跑的時候,我們應該和同伴跑速一致,可以喊口令統(tǒng)一速度,如“1-2-1-2”;兩個人應該往同一個方向跑,不能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兩個人要相互配合好。
師 你真會思考,“我會想”這1分送給你。這就是我們合作跑的動作要點,老師把它編成了口訣:方向要一致,口令得統(tǒng)一,保持好速度,相互配合跑。同學們一定要記住哦!
(在后面的牽手跑練習中,沒有一組出現(xiàn)失誤,同時有不少小組通過喊口令,能夠做到步伐一致地跑,在全班進行了展示分享,得到了“我會做”的加分鼓勵。合作跑層層遞進,增加難度,開始練習合作持棒跑。)
師 同學們,我們要利用手上的這根長棍子,和小伙伴進行雙人持棒跑的練習。
(學生十分興奮,躍躍欲試。教師先和其中一位學生配合進行了講解和示范,然后讓學生分組練習。一聲哨響,學生立正站好。這時候,一位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生 老師,我發(fā)現(xiàn)兩個人在繞標志桶時是有技巧的。
師 是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技巧?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生 我發(fā)現(xiàn)繞標志桶的時候,外面的同學要跑快一點,里面的同學要跑慢一點,這樣兩個人才能跑得一致。
師 同學們,聽見他說的了嗎?他說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技巧?
(教師請了兩位學生重復該生的回答,檢查其他學生是否專注聽、聽明白了,有沒有做到“我會聽”。)
師 (面向那位學生)
你真棒!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勤于思考,“我會想”這1分送給你。其他的小組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呢?
(不少學生都認可地點點頭,說明他們都在練習中發(fā)現(xiàn)了合作跑的重點。)
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場地器材安排等,讓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新或者創(chuàng)編技術,來提高“練”的趣味。比如,學習多種形式的跳短繩,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看到的、學過的跳短繩方式創(chuàng)編一個新的花樣跳繩組合動作;學習障礙跑,讓學生自己合理安排障礙器材,自己設計單、雙圈的擺放。
三、情境導“賽”,從“會做”走向“會用”
“賽”是學與練的重要拓展與補充,同時也是檢驗學練效果的必要方法。在真實情境下的“賽”,有助于達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的目的。
【案例4】 六年級籃球3V3教學比賽
師 同學們,今天的3V3籃球比賽,老師希望你們能在實戰(zhàn)對抗中合理運用你們學到的運、傳、投,和同伴的傳切、掩護配合技術,以及防守技術。
(比賽開始,學生都有點蒙,要么是單打獨斗、急著投籃,要么是不知道跑位尋找進攻機會。10分鐘比賽結束后,教師把學生喊到身邊,問問他們的感受,以及想對同伴說的話。)
生 小J總是一個人進攻,我這邊有機會時,朝他喊了都不傳給我。
生 (小J)
我給他眼神示意打個掩護,他就是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們配合不起來,我當然就自己打了。
生 我的同伴總是拿到球就亂投籃,又投不進去,我們又搶不到籃板,所以總是在防守,沒有得分。
……
(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的伙伴,快吵起來了。)
師 籃球是一項講求團隊合作的運動項目,一個人的技術好,不代表一個團隊就能贏得比賽。而且在剛才的比賽中,老師觀察到很多同學確實沒有注重配合,平時學到的技戰(zhàn)術也沒有運用出來。接下來,老師給你們3分鐘時間自己討論、商量戰(zhàn)術,把剛才比賽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來,加以改進,讓你和隊友更加默契。
(學生興致勃勃地圍在一起討論戰(zhàn)術,非常專注。第二場比賽開始,學生在技戰(zhàn)術運用和配合上面有了明顯的進步,能看到場上的無球隊員都在跑動尋找機會,有球隊員也不那么急躁了,停下來組織好與隊友的配合,形成有效的進攻。隨著一個個漂亮的助攻和進球,學生的臉上都露出了滿足的笑容,教師給了他們“我會想”“我會做”的評價鼓勵。)
【案例5】 四年級人體障礙賽
師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學習障礙跑。
生 老師,既然是障礙跑,為什么場地上一個器材障礙都沒有?
師 你真會觀察!是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無器材障礙跑。
(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興奮地猜測著。)
師 今天我們要利用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小伙伴拼搭成各種形式的障礙。你們可以兩人一組,先思考、討論將身體搭成什么樣的障礙,一會兒我們來分享。
(學生思考怎樣和同伴利用身體拼搭成障礙。)
生 老師,我們小組已經成功了,你快來看看。
生 老師,我們組和其他組拼搭得不一樣,你來看。
生 老師,我們是不是可以模仿平時的器材障礙,搭出類似的人體障礙呢?
生 老師,我們小組已經創(chuàng)造出3個人體障礙了。
生 老師,我們小組的障礙,我們已經嘗試通過了。
……
(學生學會了人體障礙的拼搭,也學會了跨、跳、鉆、繞的技術。此時,教師將“2·23”火災事故作為導入情境,讓學生個個化身為小消防員。隨著消防救火背景音樂的響起,小消防員們奮勇向前,跨、跳過倒塌的障礙,鉆過火圈,繞過快要掉落的房板,在情境中體驗消防員的責任和本領。教師給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和小組送出“我會做”加分。)
師 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人體障礙賽》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 我體會到了消防員叔叔的不容易,在真實的火災現(xiàn)場,障礙和困難要比我們這節(jié)課上多多了。
生 這節(jié)課,我學會了跨、跳、鉆、繞四個通過障礙的方法。
……
師 同學們,你們說得都很好!我們學習本領,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在平時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障礙,你們也可以利用今天學習的方法順利通過,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
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充分展現(xiàn)所學的技術技能,產生真實的問題,并通過師生、生生共同探究解決,從“會做”逐步走向“會用”,不斷提升對技能的運用能力。學、練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既包含專項技術動作在比賽中的運用,也包含跑、跳、投技能在生活中的運用。我認為,比賽本身也是一種教學內容,所以需要不斷對這種教學內容的形式加以創(chuàng)新。比如,可以設計小組賽、個人賽、擂臺賽、挑戰(zhàn)賽等等,以此來讓比賽活動更加有趣。
四、數(shù)據(jù)導“評”,從“會聽”走向“會評”
“評”是對學生在“學”“練”“賽”的表現(xiàn)情況進行評價,以及對學生學習目標所達成的程度進行評價?!皶W課堂”下,借助采集到的“聽、想、說、做”數(shù)據(jù),讓教師、家長和學生自己都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課堂上不同時間段的學習表現(xiàn)。
體育課堂強調“精講多練”, “評”以“我會做”為主,“我會聽”“我會想”“我會說”為輔。表1所示是二年級某班部分學生一學期體育學科的“四會”評價數(shù)據(jù),從中可以清晰地看見學生在“聽、想、說、做”四個方面的評價得分,有加分也有減分。通過數(shù)據(jù)直觀地看到學生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每個月進行對比、交流、溝通、分析、總結,提出新的改進措施,推動學生不斷成長。
當然,“學練賽評”教學中,“評”是伴隨著“學”“練”“賽”的過程隨時隨地發(fā)生的,教師需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采用師評、自評、生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比如,學生展示后,可以安排“我當小老師”進行評價,告訴同伴好在哪里,還有什么問題。學生在評價同伴的同時,其實也是對自己體育技能知識要領掌握情況的一種檢測,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技能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學生個人在評價同伴的過程中進行自評,是學生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從自評中能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聽老師評價”到“自己評價”,是從“會聽”到“會評”的一個水平提升。
“會學”課堂下的“學練賽評”教學,立足學生學情與教學實際制訂具體、有效的教學策略,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評”貫穿。每位學生都擁有一張“數(shù)據(jù)圖”,“學”“練”“賽”“評” 四個環(huán)節(jié)緊密銜接,不斷讓體育課堂提質增效,促進學生形成豐富、深刻的運動體驗,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