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陰山地域下的旗志

      2025-03-19 00:00:00楊蕓
      今古文創(chuàng) 2025年9期
      關鍵詞:綏遠八旗陰山

      【摘要】中國地方志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發(fā)端可追溯至周秦時期。盡管如此,地處農牧交錯地帶且相對偏遠的陰山地區(qū),直至清代乾隆年間才開始編纂地方志。本文選取清代陰山地域編纂的三部旗志—— 《綏遠旗志》《土默特旗志》和《土默特志略》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列舉陰山地域產生地方志的自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背景等因素,對旗志的編纂過程及內容進行分析,揭示清代陰山地域旗志編纂的特殊性及其在地方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清代;陰山;綏遠;土默特;地方志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9-005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9.017

      陰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而因其地處北部邊疆的農牧交錯地帶,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地方志的產生與發(fā)展也相應滯后,直至清乾隆年間才開始編纂地方志。特別是在清朝征服蒙古之后,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多,陰山地區(qū)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邊疆要塞不斷加強、經濟貿易提升,促使清廷不斷加強對這里的控制與管理,在軍事上設立了駐防八旗,在政治上建立盟旗制度,在經濟上鼓勵放墾、在文化上興建學堂,并委派官員治理的同時,編修地方志以記錄和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本文以清代陰山地域下產生的《綏遠旗志》《土默特旗志》和《土默特志略》——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這些文獻對陰山文化史研究所貢獻的學術價值及其現實意義。

      一、清代陰山地域修志背景

      (一)自然地理:農牧交錯

      陰山自古以來就是農耕區(qū)與游牧區(qū)的天然分界線,游牧文明與農業(yè)文明在這里交匯并相互影響。這種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陰山地區(qū)特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形態(tài)。一方面,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與農耕民族的定居耕作形成了鮮明對比;另一方面,兩者在長期的交流與互動中,促進了彼此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清乾隆年間陳履中在《河套志·序》提及陰山:“凡昔號陰山,今號大青山者,且不翅千里有奇。”①清代張曾撰寫的《古豐識略》也曾提及陰山:“陰山在歸化城之北,為漠南口第一山,即今之大青山,毫無異議?!雹谟纱丝梢?,陰山在清代地方志中已有呈現,并成為清代編纂地方志重要的歷史背景和文獻資料。

      (二)政治背景:盟旗制度

      清代蒙古各部歸附清政權的過程,也就是盟旗制度形成的過程。③清廷對陰山地區(qū)的政治控制主要通過盟旗制度來實現。1634年(清太宗天聰八年),蒙古八旗得到擴充,歸順的蒙古王公按50戶編為一個牛錄,再以牛錄為基本單位,依照滿洲八旗的制度進行旗的編組,并賦予歸順王公滿洲爵位,旗長稱“札薩克”并世襲。盟旗制度歷經百年,將漠南蒙古編為49旗,分為六個盟。陰山地域主要包括當時的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歸化城土默特二旗及察哈爾的一部分。④特別是陰山地域境內的歸化城土默特二旗,與其他札薩克旗不同,歸化城土默特二旗不設扎薩克,也不實行會盟,由清廷委派總管進行管理且不世襲,這樣的行政體制也為陰山地域編纂地方志創(chuàng)造了可能。

      (三)軍事背景:八旗駐防

      陰山地域由于其地處北疆要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多次成為爭奪的焦點。清朝統(tǒng)治者早在入關之前,已在他們的發(fā)祥之地實行過八旗駐防制。入關后,將這個制度推廣至全國各地。⑤其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同時通過軍事部署來監(jiān)視和控制地方力量,確保國家的穩(wěn)定與安全。陰山地域的綏遠駐防在清代八旗駐防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于加強邊疆地區(qū)的軍事防御,確保邊疆安全,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邊疆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為地方志編纂提供了相對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四)經濟背景:放墾蒙荒

      明代以來,以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為中心的土默川平原農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清王朝建立后,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在綏遠地區(qū)實行“蒙漢分治”的政策。⑥這種二元管理體制促進了陰山地域的農牧業(yè)經濟發(fā)展。清末,清政府提出了“移民實邊”“放墾蒙荒”等政策,以解決邊疆危機和財政問題。貽谷作為督辦蒙旗墾務大臣,負責綏遠地區(qū)的墾務工作,以充實邊防和增加財政收入。任職期間,他不僅注重經濟與軍事領域的提升,還致力于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例如:蒙地開墾、編練新軍、興修水利、開礦設廠等,此外他還重視新式教育的發(fā)展,興辦新式學堂,組織編纂地方志,以保存和傳承地方文獻,促進地方教育和文化傳播。這為地方志的編纂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和人才儲備。

      (五)文化背景:興修方志

      清代是我國地方志編修的繁盛時期?!叮ǖ拦猓┡钕h志·舊序》中提到:“下至府、州、縣,雖僻陋荒蛆,靡不有志?!标幧揭粠ё鳛檫呥h地區(qū),雖在歷史上未曾編修地方志,但受到當時修志風氣的影響也有所作為,乾隆二十三年由黃可潤編纂的《口北三廳志》,成為陰山地區(qū)乃至內蒙古地區(qū)地方志的開山之作。清代陰山地域的地方志數量不多,其過程大致經歷了發(fā)軔、沉寂、興起、發(fā)展、數量增加、內容豐富、近代化等幾個階段,目前能搜集到現存方志約14種,其中包括兩部旗志,分別是《綏遠旗志》《土默特旗志》,另外還有一種《土默特志略》雖已失傳,但在清代地方志中的記錄中有所體現,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清代陰山地域的旗志編纂及內容概要

      (一)《綏遠旗志》

      《綏遠旗志》,亦稱《綏遠全志》或《綏遠志》,共分為卷首和正文十卷,總計九萬余字。該志書由貽谷修撰、高賡恩編纂,成書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其內容主要基于綏遠城將軍衙署所保存的檔案資料,并借鑒參考了《歸綏識略》《山西通志》以及《大清一統(tǒng)志》等歷史文獻。次年,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該志書得以刊印發(fā)行。該志以記載綏遠城駐防八旗為主,它是內蒙古地區(qū)唯一記述綏遠城滿洲八旗事的專志。⑦《綏遠旗志》由此而得名。

      晚清時期,歸綏道的十二廳以及烏蘭察布和伊克昭兩盟的十三旗均受綏遠城將軍的管轄。因此,《綏遠旗志》的卷一至卷三記錄了該地區(qū)的疆域、沿革、山川和故城郡縣等信息。從綏遠城的平面結構圖可以看出,其城內部組織機構健全,既有各級官署衙門、兵房、倉庫,又有旗人的各類學校、宮觀寺廟。

      《綏遠旗志》的卷四卷五記錄了將軍貽谷奉命督辦蒙旗墾政的情況及綏遠地區(qū)行政機構的職能、職責、政治情況以及軍事管理等方面。綏遠駐防長官包括將軍、副都統(tǒng)、協(xié)領、佐領、防御和驍騎校等職位。其中的《官制兵制表》《世職表》《俸餉表》等列表不僅記錄了官駐防官員組織結構,還詳細記錄了他們的經濟生活。廣大下層士兵長期駐扎在一個地方,即其將領個人也不都是頻繁調動的。他們固定在一個地方,建城置營,領俸食餉,參加考試,攜家?guī)Э谠谀抢锷?,并和當地官民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溝通。⑧由此可見,綏遠八旗駐防城不僅是一個大兵營,而且還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小社會。他們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卷六多以表格形式呈現,例如選舉表,以及清末旗民新學制下的中小學堂表等,簡略說明了綏遠城各學堂承辦人員、學額班級、學科、規(guī)章、人員經費等規(guī)定,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清晰地掌握綏遠地區(qū)“新學”所承辦的規(guī)模及其設置情況。這為研究清代綏遠城旗人的教育發(fā)展史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資料。

      卷七到卷九以記錄人物為主,包括綏遠地區(qū)的官員及其政績、忠節(jié)之士以及貞潔烈女的事跡,這些事跡為研究旗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詳細的參考。

      卷十強調了方言和官話在溝通中的雙重作用,特別指出蒙古地區(qū)蒙語文獻的翻譯對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章分別從天文、輿地、城池、宮室、音樂、政事、文學等41類進行蒙譯漢的解釋說明,幫助不懂蒙語的人理解,并促進蒙人學習中文,從而在文化上有所交流和促進。文中強調,盡管方言能體現地方文化,但官話的普及對于不同地區(qū)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二)《土默特旗志》

      《土默特旗志》又名《土默特志》,貽谷修,高賡恩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刊刻?!锻聊仄熘尽肥峭聊氐貐^(qū)在清代編纂的兩部旗志之一。它引用的文獻主要有《大清一統(tǒng)志》《理藩防則例》《藩部要略》《歸綏識略》《土默特志略》等,因其在編修時作者旨在宣布清朝政府對土默特蒙古的“圣德恩渥”。⑨當時關于土默特旗的許多內容在與其同時期所修的《綏遠旗志》和《歸綏道志》都有呈現,為避免重復,《土默特旗志》僅作為其內容的從屬和補充。

      《土默特旗志》共十卷,卷一為輿地:疆界圖考、疆界圖等,其中的建置、沿革、山川抄自《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至卷三為封建:源流附勛績爵賞、世系附三表,其中源流部分轉錄《歸綏識略》;卷四至卷七為法守:年班、升轉、城垣等,其中在卷七羅列《理藩院則例》有關內容二十款,篇幅較長;卷八為風土:食貨、風俗;卷九為職官:職官考、職官表;卷十為人物:忠節(jié)、義行等,共約三萬八千字。盡管該志書在成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但作為土默特旗唯一現存的舊志,還是存在一定價值。例如卷四中的人口、卷五的賦稅、卷八的食貨等。首版刊行后藏于土默特旗官署,1929至1932年間總管滿泰印制數百部。因質量問題及時間因素,1934年總管榮祥決定銷毀舊版并計劃重修,但由于時政、財政問題及榮祥忙于編纂《綏遠通志稿》,重修計劃未果。此后,土默特旗未再提議修志。

      (三)《土默特志略》

      《土默特志略》是清末都格爾札布私人編修,現已不存,但該旗志作為土默特旗的第一部志書,在內蒙古方志編纂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蒙古文人自發(fā)編纂的首部地方志,深刻反映了土默特旗的漢化程度,同時也說明方志這一漢族文化傳統(tǒng)開始被內蒙古的蒙旗所接納。其作者都格爾扎布土默特旗人幼出農家,“終身儉素,雖踏通顯,弗改家風,惟性嗜學,老而彌篤。公余手不釋卷。所著蒙文書籍甚多。其蒙文匯通、蒙譯四書集注尤膾炙人口?!雹庠诮椷h城將軍貽谷主持編修《綏遠旗志》時,他負責其中的采輯和翻譯工作?!锻聊刂韭浴返某蓵鴷r間并沒有明確記載,但在《歸綏道志》(光緒三十三年)和《土默特旗志》(光緒三十四年)都有其原文呈現,且光緒三十二年起都格爾札布已開始潛心于《蒙文匯通》與《蒙文四書集注》的著述,由此可推算該志書成書時間不晚于光緒三十一年。《土默特志略》因其是私家著述,成書后未能付梓刊行,甚至連副本都沒有留下??傋敫哔s恩索閱參考后,“嫌其文繁,盡刪元明兩朝事實,僅成寥寥二冊而原稿亦被遺失?!?以《土默特旗志》為例,其中的詳細地圖正是以它為藍本,參照土默特旗署所藏的圖紙繪制而成。六卷祀典提及《土默特志略》所輯共四十一召,附歸化城者十—,在四境者二十七,在境外者三今所録;于其境外立四境所建。省其十八,而存其十一,皆以御賜寺名及有繁于公務而存之也。?卷八風俗諸條均摘自《土默特志略》,是關于土默特蒙古風俗的重要文獻。

      三、清代陰山地域旗志的特點

      (一)三部旗志的共性

      《土默特旗志》《綏遠旗志》和《土默特志略》三部方志都產生于清光緒年間,其所記錄的內容與反映的事物存在著一定的共性。

      首先,成書時間短,且內容有疏漏差錯。貽谷在《綏遠旗志》的序中提及該志“凡七閱月而書成。計《綏遠志》十卷,《土默特志》十卷,業(yè)經先后刊竣”?,可見這兩部官修旗志成書之速,但從內容質量上看,存在史實錯誤、記錄缺失、資料不全、記載混淆、遺漏重要事件等諸多錯誤。

      其次,經世致用的宗旨:三部方志編纂于清末“新政”時期,志書中貫穿了經世致用的宗旨,特別是官修的旗志反映了當時綏遠地區(qū)邊疆危機的嚴重性以及對邊疆治理的重視。

      再次,體現了民族交融性。陰山地域的方志是漢族移民后的產物,北方游牧民族正是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才得以產生旗志?!督椷h旗志》卷六學制中記載:“綏遠城駐防翻譯童生,由將軍、副都統(tǒng)考試,均無定額。”?《土默特旗志》也有“蒙古翻譯童生考試例”和“請設土默特翻譯學額”的范例,并以土默特文童巴文峒、奎杰二人為例說明旗人子弟亦有機會進入官學接受教育,學習滿文、漢文以及騎射等軍事技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最后,三部旗志的纂修人貽谷、高賡恩、都格爾札布無論他們的方志是官修還是私修,或者本人是漢族還是蒙古族,其身份都是依附于清廷的官員,他們所編纂的旗志自然也體現了清廷的意志和政治導向。

      (二)三部旗志的個性

      《綏遠旗志》《土默特旗志》和《土默特志略》三部方志除了共性,還有各自的特點,如《土默特旗志》更側重于體現清政府在陰山地域的盟旗制度管理下的社會生活,包括人口、賦稅、教育、職官等方面。如文中對土默特地區(qū)人口不繁進行了分析:“非謂租賦之不給,物產之不饒;無以養(yǎng)其身也;實以王化所播,圣教所被。常阻于金河紫塞之遙。”?《綏遠旗志》則更注重于綏遠城駐防的軍事方面的史料記載,且多以圖表的形式詳細記錄綏遠城軍事布局、軍備狀況及八旗官兵的社會經濟生活等,反映了清政府對邊疆地區(qū)的軍事重視和邊防策略?!锻聊刂韭浴纷鳛樗叫奘Т娴钠熘?,在《土默特旗志》中的卷八風俗和卷六祀典附召廟中多有體現,推斷該旗志關注土默特地區(qū)的民族文化和宗教建筑方面。

      綜上所述,三部旗志不僅具有普遍性,也彰顯了個性,反映了清代陰山地區(qū)在特定歷史條件和背景下的共同價值觀,以及對陰山地方歷史和現狀的多元理解和詮釋。

      四、清代陰山地域旗志歷史價值

      清代陰山地域地方志總量較少,記錄地方蒙古族的旗志更少,雖在編纂過程中存在諸多弊端,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綏遠旗志》是清代綏遠城八旗軍政事務的詳盡資料匯編,其中史料豐富,為研究清代綏遠城、八旗駐防史、內蒙古民族關系及呼和浩特地區(qū)史提供了重要參考?!锻聊仄熘尽纷鳛橥聊仄煳ㄒ滑F存的舊志,雖然存在體例不當、詳略失宜等問題,但其中包含土默特全圖,為研究該地區(qū)的地理提供了重要參考。此外,該志在人口、召廟、賦稅、教育、食貨與風俗方面的記載,為研究在盟旗制度下歸化城土默特二旗的行政管理和社會生活狀況提供了依據?!锻聊刂韭浴肥敲晒盼娜硕几駹柖Y布自發(fā)撰寫的第一部家鄉(xiāng)志書,雖是私家著述,現已失存,但該志詳細記載了土默特旗從元明至清光緒年間的變遷,包括召廟、人口、風俗等多方面內容,為《綏遠旗志》和《歸綏道志》的編纂提供重要參考,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土默特旗的歷史資料。

      總之,以上三部旗志在編纂過程中存在不同的疏漏及不足,但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陰山地域的軍事、政治、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內容,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和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對于歷史研究者而言,這三部旗志是研究清代邊疆歷史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源。

      注釋:

      ①陳履中等:《河套志·序》,清乾隆七年(1742年)刊本,第11頁a。

      ②鐘秀、張曾:《古豐識略》,清咸豐十年(1860年)抄本,第七卷第9頁b。

      ③趙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9頁。

      ④王煒民等:《陰山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頁。

      ⑤馬協(xié)弟:《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 綏遠旗志 京口八旗志 福州駐防志 附琴江志》,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版,第2頁。

      ⑥王煒民等:《陰山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頁。

      ⑦張守和:《內蒙古地方志概考》,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5年版,第11頁。

      ⑧馬協(xié)弟:《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 綏遠旗志 京口八旗志 福州駐防志 附琴江志》,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版,第3頁。

      ⑨忒莫勒:《建國前內蒙古方志考述》,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頁。

      ⑩綏遠通志館編:《綏遠通志稿》卷九十五,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頁。

      ?綏遠通志館編:《綏遠通志稿》卷四十八,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頁。

      ?貽谷、高賡恩:《土默特旗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抄本,卷六第7頁a。

      ?貽谷、高賡恩:《綏遠旗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序第1頁b。

      ?貽谷、高賡恩:《綏遠旗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卷五第1頁b。

      ?貽谷、高賡恩:《土默特旗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抄本,卷四第8頁a。

      參考文獻:

      [1]貽谷,高賡恩.綏遠志[O].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

      [2]貽谷,高賡恩.土默特旗志[O].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抄本.

      [3]陳履中等.河套志[O].清乾隆七年(1742年)刊本.

      [4]鐘秀,張曾.古豐識略[O].清咸豐十年(1860年)抄本.

      [5]馬協(xié)弟主編.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 綏遠旗志 京口八旗志 福州駐防志 附琴江志[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6]忒莫勒.建國前內蒙古方志考述[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

      [7]綏遠通志館編.綏遠通志稿第十一冊卷八十七至卷一百[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8]王煒民等.陰山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張守和.內蒙古地方志概考[M].長春: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圖書館協(xié)會,1985.

      [10]劉蒙林.《綏遠旗志》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0,41(01):74-79.

      [11]忒莫勒.土默特旗的舊志[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87,(03):77-78.

      [12]胡海艷.貽谷及其主持編修的綏遠地區(qū)方志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

      猜你喜歡
      綏遠八旗陰山
      民國時期綏遠改省時間小考
      陰山巖畫的現代造型語言解讀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8
      寬厚的“綏遠方式”
      清代八旗察哈爾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貢獻
      八旗察哈爾的編立及其與清朝可汗間的關系
      八旗之殤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12
      陰山巖畫
      清代右衛(wèi)八旗駐防述論
      出塞
      娃娃畫報(2009年6期)2009-06-29 01:24:57
      解放戰(zhàn)爭中的《綏遠方式》
      軍事歷史(1992年2期)1992-08-21 06:18:56
      阿尔山市| 上思县| 曲阳县| 涪陵区| 华蓥市| 新竹市| 通化市| 驻马店市| 长武县| 搜索| 额尔古纳市| 格尔木市| 平果县| 公安县| 常熟市| 万盛区| 闽清县| 商丘市| 东城区| 鲁甸县| 江孜县| 宁陕县| 遂溪县| 东源县| 诏安县| 南昌市| 社会| 彭阳县| 当阳市| 凤阳县| 民丰县| 宁河县| 建始县| 鸡西市| 安宁市| 乐昌市| 五台县| 玛沁县| 黔江区| 太白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