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愚
“《于丹(論語)心得》簽售一日過萬冊”,這個新聞近幾日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因為它不是個枯燥的阿拉伯數(shù)字。簽售當日,我路過中關(guān)村圖書大廈,看見好多人繞著樓排隊,起先以為是商場要大優(yōu)惠,他們在搶購什么東西,走近才知道,原來是為了于丹女士的簽名售書。冬天的風在他們身上肆意拍打著,蛇樣的隊伍卻越來越龐大,從這樣的人群旁邊走過,心情頗為復雜。
央視《百家講壇》火爆后,文化傳承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向羅馬的捷徑。本來是給閑人解悶的講壇,成了普及經(jīng)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子厲害的主講人次第登場,于此揚名立萬,躋身學者兼暢銷書作家的行列,名利雙收。
自余秋雨始,文化找到了它的“傳教士”?!皞鹘淌俊币蚕群笳业搅宋幕?。很多人買名著經(jīng)典,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并不如饑似渴地去讀,而要等待“傳教士”的出現(xiàn)。比如,劉心武之于《紅樓夢》,易中天之于《三國演義》,孔慶東之于魯迅著作。從普及文化的角度看,這樣的現(xiàn)象令人欣喜。每一個講解者都復活了一本書甚至一個領(lǐng)域,讀者也經(jīng)由他們的講解,激起強烈的閱讀經(jīng)典的興趣。在一個精神無指向的時代,他們“開辟”了一條文化傳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傳教士”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方式。我把講解者稱為“文化奶媽”,把這種傳承方式命名為“文化奶媽”式——就是得有奶媽吃了文化之草,再擠出奶汁喂養(yǎng)嗷嗷待哺的文化學童。
“文化奶媽”出現(xiàn)的原因很復雜,但大致可找到這么幾條:
一是幾十年文化斷層的滯后效應。疾風暴雨式的中國革命,阻斷了文化的傳承,文化這根柔性的鞭子最終要抽在忽視敵視它的人的頭上。缺少文化的人群,總要尋求自己的文化之根。文化代言人應運而生。
二是功利主義潮流洶涌,英語和金錢主宰社會的全面運行。中國的文字沒有受到應有重視,文化自然無立錐之地。在中國人的民族特性逐步含糊之后,本能的文化需求不間斷地反彈,造成脈沖式的局部文化熱。
三是長期與文化的隔離,大眾閱讀理解能力極度下滑,已經(jīng)很難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導入大眾之耳。
四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導了人的生活,即使?jié)櫸锛殶o聲的文化,也得服從這個硬道理。我們已經(jīng)沒有時間體味先哲的精神情感,我們要的是結(jié)論,能讓我們受用的東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要放聲贊美“奶媽”的功勞。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傳達出中國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親近文化。當國民閱讀率持續(xù)走低的時候,有這樣安慰國人的二手經(jīng)典,當然不是壞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憂慮也不少。
已經(jīng)出版的種種解釋,都是個人化的探究與心得,毫無疑問,都在放大或縮小原著的思想空間,甚至背離原著主旨,把讀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讀者與經(jīng)典之間。他們可能是橋梁,也可能是阻燃劑。由此造成的閱讀依賴心理,將使名著遠離人們,買櫝還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講壇》的產(chǎn)業(yè)化運作方式,我們對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來,“文化奶媽”商業(yè)化操作的后遺癥非常明顯:首當其沖的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場定選題定人選,完全工業(yè)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納入程式化的規(guī)范里,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俗的風氣。其次,為了標新立異,對原著發(fā)揮離譜,靠過度解釋吸引大眾耳目。三是庸俗化家?;?,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歷史拆解成逗樂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頭的文化學童,你們吃的東西畢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國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論語》固然要看,但重在實行??鬃铀茉炝酥袊说奶匦院托袨闇蕜t,昭示了禮樂調(diào)和的人生境界。人之為人的奧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讀,用力實踐,《論語》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滑稽的裝飾。我們?nèi)绻皇菦_著某人的簽名才去讀孔子,孔子真的像藝術(shù)家金鋒塑造的那樣——要哭了。
【原載2007年5月(上)《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