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昭文 何嘉禮
【摘要】 目的 觀察銀杏葉片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的療效。方法 對照組30例,予以消心痛,10 mg,2次/d,口服;治療組32例,消心痛,10 mg,2次/d,加銀杏葉片,40 mg,口服,3次/d。療程均2周。兩組均視病情輔以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及阿司匹林口服,分別觀察主要癥狀、體征變化,記錄心絞痛發(fā)作次數,監(jiān)測心電圖變化。結果 治療組心絞痛、心電圖總有效率(90%、88%)與對照組(86.7%、66.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銀杏葉片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有明顯療效。
【關鍵詞】銀杏葉片;消心痛片;冠狀動脈疾??;心絞痛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硬化,冠脈內血栓形成等原因造成冠狀動脈痙攣,心肌供血不足,這是冠心病心絞痛形成的主要原因。銀杏葉制劑的主要成分黃酮甙可清除對細胞和組織有損害的自由基和銀杏苦內酯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使缺血心肌的血液循環(huán)及細胞代謝得到改善;還能降低血液黏度,增進紅細胞的變形能力,調整血管張力,擴張冠狀動脈,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達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2]。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我科用銀杏葉片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以下簡稱冠心病心絞痛)30例,并與消心痛治療30例進行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門急診和住院患者60例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79年制訂的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年齡45~76歲,平均63歲;男18例,女12例;其中勞力型心絞痛24例,自發(fā)性心絞痛3例,變異型心絞痛5例;合并高血壓病12例,糖尿病6例,心功能不全5例。對照組30例,年齡42~75歲,平均58歲;男21例,女9例;其中勞力型心絞痛24例,自發(fā)性心絞痛4例,變異型心絞痛2例;合并高血壓病10例,糖尿病4例,心功能不全2例。
兩組患者靜息心電圖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改變。
兩組病例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消心痛,10 mg,2次/d口服(北京雙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1021331)。
1.2.2 治療組 銀杏葉片(商品名:天保寧,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7963)80 mg,3次/d,口服,加消心痛,10 mg,2次/d,口服。
1.2.3 療程及其他 兩組均2周為1個療程。視病情輔以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及阿司匹林等口服。
1.3 觀察方法 用藥期間每3 d隨診1次,每周做1次心電圖,記錄用藥前及用藥后2周的主要體征、癥狀變化,記錄心絞痛發(fā)作次數及疼痛情況,并監(jiān)測心率、血壓,記錄藥物的不良反應。
1.4 療效標準[4]顯效:心絞痛基本消失,不用含服硝酸甘油,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減少,疼痛減輕,硝酸甘油用量減少,心電圖S-T段回升0.05 mV或倒置的T波變淺或變?yōu)橹绷?;無效:心絞痛無緩解,心電圖ST-T段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各項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療效比較(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表2)。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對照組未見不良反應。
3 討論
銀杏葉片又名天保寧,是目前具有國際水平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高效藥物,強天然PAF 拮抗劑和冠脈循環(huán)改善劑。在本臨床觀察中,治療組心絞痛療效和心電圖改善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對冠心病患者胸悶、心悸、氣短、乏力等癥狀改善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以上結果與國內報道[3]相近,證實銀杏葉片可明顯改善心肌缺血,減輕心絞痛癥狀,減少發(fā)作次數,且與消心痛相比,銀杏葉片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優(yōu)于消心痛。
在藥理學研究中表明,銀杏葉制劑的主要成分黃酮甙,能清除對心腦血管內皮細胞有毒害作用的自由基,具有選擇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所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保護因缺血所致的心肌細胞的損傷作用,且不良反應小、療效確切。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治療冠心病的銀杏葉制劑及其藥理試驗.中華藥學通訊,1972,(4):15.
[2] 江蘇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24.
[3] 張學庸,張寧行.新編內科診療手冊.金盾出版社,1997:300.
[4] 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學苑出版社,1992: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