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麗 高曉然
一. 清代葫蘆形瓷器特點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dá)到了我國制瓷工藝的歷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藝和品種,大多都有所提高或創(chuàng)新,此時又創(chuàng)制了很多新的彩釉和品種,如粉彩、琺瑯彩、釉下三彩、墨彩和烏金釉、天藍(lán)釉、珊瑚紅、松綠釉以及胭脂紅釉等。雍正、乾隆時的仿古之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紋飾除繼承了晚明“?!?、“壽”、“壽山福?!薄ⅰ鞍俾埂?、“百鶴”、“云里百蝠”等,還增添了:“壽”字、“云蝠銜壽字”、“雙龍戲團(tuán)壽”、“云蝠”、“瓜瓞綿綿”等。清代的紋飾題材可以說進(jìn)入了全面發(fā)展的階段,吉祥圖案廣為流行,“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已成為清代陶瓷裝飾中的一個明顯特性。瓷器的類別和品種都比明代有所增加,其中包括有日常用具、仿古禮器、文具、娛樂用品、玩賞品及陳設(shè)品等。其中葫蘆形瓷器生產(chǎn)的數(shù)量最多,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500余件。是該時代典型器。葫蘆形瓷器幾乎囊括了當(dāng)時所有的釉色品種,其生產(chǎn)量之大,品種之豐富,遠(yuǎn)遠(yuǎn)超過前朝,葫蘆形瓷器達(dá)到了鼎盛。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葫蘆形瓷器除延續(xù)明代“上圓下方”葫蘆形器外,還新創(chuàng)制了三節(jié)葫蘆瓶、三孔聯(lián)體葫蘆瓶。器物高度從5厘米到70厘米不等。其中首次出現(xiàn)了70厘米高的大器,紋飾有動物、植和人物等,可謂林林總總,變化萬千。
(一)康熙朝葫蘆形瓷器:
器呈葫蘆狀,直口略高于明代一般葫蘆瓶,瓶口有長頸、撇口,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1}一書中指出:“康熙葫蘆形瓷器上下圓腹較明代變高,新出現(xiàn)了三節(jié)葫蘆瓶,器形新穎,前所未見,此造型受當(dāng)時外銷瓷影響,青花和五彩較多”。筆者在整理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黃釉暗花三節(jié)葫蘆瓶。宮廷藏康熙葫蘆形瓷器有:青花松鼠葡萄紋葫蘆瓶、青花洞石花卉紋葫蘆瓶、青花云頭紋葫蘆瓶、青花云龍紋葫蘆瓶、青花開光八仙紋葫蘆瓶、青花開光博古紋葫蘆瓶、青花纏枝紋葫蘆瓶、青花佛手竹紋葫蘆瓶、青花云鳳蕉葉紋葫蘆瓶、仿宣德款青花勾蓮紋葫蘆瓶、仿成化款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青花釉里紅黃地纏枝花紋葫蘆瓶、冬青釉青花加紫三果紋葫蘆瓶、釉里紅三果紋葫蘆瓶、仿宣德款釉里紅山水紋葫蘆瓶、五彩靈芝暗花紋葫蘆瓶、五彩纏枝蓮云肩花蝶壽字葫蘆瓶、仿成化款五彩鶴壽紋葫蘆瓶、仿成化五彩瓔珞壽字葫蘆瓶。郎窯紅葫蘆瓶、灑藍(lán)釉葫蘆瓶、土定窯墨彩山水葫蘆瓶、仿宣德款霽紅葫蘆瓶等。茲將有代表性的康熙朝葫蘆瓶介紹如下:
1. 清康熙青花松鼠葡萄紋葫蘆瓶: 高12.4、口徑2、足徑5.2厘米。瓶葫蘆形,直口,短腰,上腹長圓,下腹扁圓,淺圈足。通體青花繪松鼠銜葡萄。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此瓶造型秀美,青花淡雅,構(gòu)圖疏朗,畫工技藝高超,有別清初古拙之風(fēng)(彩版二,1)。
2. 清康熙五彩纏枝蓮“壽”字葫蘆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高42.2、口徑7.7、足徑10.3厘米。撇口,長頸,束腰,呈葫蘆形,圈足。五彩為飾。上腹繪纏枝菊,下腹繪倒垂如意云頭紋,其內(nèi)繪花蝶紋,其下有四組花、磬、寶珠組成的瓔珞紋,間隔成團(tuán)“壽”字。另外口部、腰際及近足繪如意、卷云和蕉葉紋。此器用紅、黃、藍(lán)、綠等設(shè)色,色彩鮮艷,線條流暢,是一件精美的作品(彩版二,2)。
3. 清康熙五彩纏枝蓮葫蘆瓶:高42、口徑7.6、足徑13.4厘米??谖⑵?,長頸,粗短腰,圈足。五彩為飾。上腹繪纏枝蓮,下腹肩飾云紋,下邊有“卐”、“壽”字及八寶紋,腰部繪龜背錦紋,頸飾蕉葉紋,雙腹近底為變形蓮瓣紋。此器色彩鮮明,紋飾圖案對稱規(guī)整,造型大方豐滿(彩版二,3)。
4. 清康熙五彩“壽”字瓔珞紋葫蘆瓶:高19.5、口徑3.3、足徑5.5厘米。直口,長頸,束腰,臥足。五彩為飾。口邊繪回紋,頸飾瓔珞紋,上腹有篆書“壽”字,下腹肩部繪梅花、卷云和云頭紋,腹部畫瓔珞。外底刻“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彩版二,4)。
5. 清康熙五彩團(tuán)鶴“壽”字葫蘆瓶:高42、口徑7.6、足徑13.4厘米。瓶葫蘆形,直口,束腰,圈足。外壁通體暗花五彩裝飾??诓坷L團(tuán)花紋一周,頸繪四團(tuán)壽字及“卐”字,上下腹均繪倒垂如意云頭紋,內(nèi)繪花卉,云頭下有四團(tuán)鶴,腰部錦地開光內(nèi)繪雜寶紋,近足處繪朵花錦紋一周。上下腹均暗刻云龍紋。底施白釉,釉下暗刻“大明成化年制”六字草書仿款。此瓶造型、紋飾都寓意“吉祥長壽”(彩版三,1)。
(二)雍正朝葫蘆形瓷器:
明代的上圓下方葫蘆瓶仍然生產(chǎn),但器物矮小,方圈足,下腹矮扁,不同于明代的同類器型。見天青釉上圓下方葫蘆瓶。前朝三節(jié)葫蘆瓷瓶少見。此時新創(chuàng)的三孔連身葫蘆瓶,后來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器形。另外還新出現(xiàn)了“福壽瓶”,即頸、肩及腹有對稱彎曲的飄帶相連,器型雅麗規(guī)整。這時期的葫蘆瓶,口有直口、撇口等,有短頸和稍長頸。葫蘆形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釉里紅、仿官窯、粉青釉和冬青釉(有的器上原有宮廷舊標(biāo)簽,墨書“上上色龍泉天地瓶,價壹兩”)等,器底均有青花篆書款。該時期宮廷藏葫蘆形瓷器有:青花勾蓮紋葫蘆瓶、仿宣德款青花纏枝紋葫蘆瓶、青花加紫五魚海水紋葫蘆瓶、斗彩松鼠葡萄紋葫蘆瓶、仿嘉靖款斗彩纏枝蓮紋四方葫蘆瓶、斗彩葫蘆瓶、墨彩梅竹紋葫蘆瓶、仿哥釉葫蘆瓶、白釉葫蘆瓶、茶葉末釉綬帶葫蘆瓶、白釉暗花云龍紋葫蘆瓶、仿官天圓地方葫蘆瓶、粉青釉天圓地方如意耳葫蘆瓶、茶葉末釉葫蘆瓶、仿汝窯如意耳葫蘆瓶茲將有代表性的雍正朝葫蘆瓶介紹如下:
1. 清雍正仿宣德青花纏枝紋葫蘆瓶:高24、口徑3厘米。小短頸,上腹溜肩,束腰,呈葫蘆形。下腹扁圓。通體青花為飾,雙腹繪纏枝花。青花發(fā)色濃艷,有斑點,白釉泛青,仿宣德特點,器型敦厚(彩版三,2)。
2. 清雍正款青花勾蓮紋葫蘆瓶:高11、口徑1.5、足徑4厘米。瓶葫蘆形、小圓口、長頸、雙腹之間無腰,堆在一起,很罕見。圈足。足內(nèi)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通體青花勾蓮紋,紋飾繁密,線條纖細(xì)(彩版三,3)。
3. 清雍正青地白花葫蘆瓶:高17、口徑2、足徑7厘米。瓶葫蘆形、小圓口、上腹溜肩圓鼓、束腰、下腹扁圓、平底,澀胎無釉。通體藍(lán)地白花紋飾(彩版三,4)。
4. 清雍正影青龍戲珠紋葫蘆瓶:高18、口徑3.5、足徑5厘米。瓶葫蘆形、圓口、長頸、上腹下垂、下腹豐滿圓鼓。圈足,通體在白釉上繪影青龍戲珠紋,線條纖細(xì),色調(diào)淡雅(彩版一,1)。
5.清雍正白釉葫蘆瓶:高12.6、口徑2.8厘米。短頸,鑲銅口,上腹微長圓,束腰,下腹扁圓,臥足。通體施白釉,滋潤光滑(彩版一,3)。
(三)乾隆朝葫蘆形瓷器:
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2}一書中指出:“乾隆葫蘆形瓷器器型多樣。器有大中小等類,大型者,見有繪葫蘆的青花器、粉彩器及窯變器;中型者,有冬青釉和藍(lán)釉描金器;小型者,有仿汝、仿官、天藍(lán)、粉青、茶葉末及彩釉描金器?!北本┕蕦m博物院藏乾隆葫蘆瓶有:青花子孫萬代紋葫蘆瓶、青花纏枝蓮云鶴紋葫蘆瓶、青花螭紋綬帶紋葫蘆瓶、青花蟠螭團(tuán)壽紋葫蘆瓶、青花萬代葫蘆蝙蝠活環(huán)葫蘆瓶、青花纏枝蓮壽字葫蘆瓶、青花蝙蝠紋葫蘆瓶、青花八仙紋雙耳撇口葫蘆瓶、青花夔鳳穿花紋綬帶耳葫蘆瓶、青花團(tuán)花紋葫蘆瓶、青花暗花八仙紋葫蘆瓶、青花釉里紅蝙蝠紋葫蘆瓶、釉里紅云龍紋葫蘆瓶、釉里紅蝙蝠紋葫蘆瓶、釉里紅團(tuán)蟠螭靈芝紋葫蘆瓶、斗彩龍鳳纏枝蓮紋葫蘆瓶、斗彩龍鳳牡丹紋葫蘆瓶、斗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斗彩“大吉”葫蘆瓶、粉彩包袱式葫蘆瓶、粉彩仿嵌琺瑯子孫萬代紋大葫蘆瓶、醬色地開光粉彩山水花卉紋葫蘆瓶、黃地粉彩子孫萬代紋葫蘆瓶、松石綠地粉彩紅蝠葫蘆紋三孔葫蘆瓶、綠地粉彩折枝花卉紋葫蘆瓶、紫地粉彩勾蓮紋如意耳葫蘆瓶、粉彩百花紋葫蘆瓶、琺瑯彩黃地開光洋人山水綬帶葫蘆瓶、金彩開光山水人物紋葫蘆瓶、紅綠彩云蝠紋葫蘆瓶、紅綠彩紅蝠紋葫蘆瓶、哥釉葫蘆瓶、哥釉小葫蘆瓶、黃哥釉葫蘆瓶、哥釉三孔小葫蘆瓶、仿汝葫蘆瓶、龍泉窯葫蘆瓶、東青釉葫蘆瓶、東青釉暗花云蝠紋葫蘆瓶、東青釉印花云螭紋葫蘆瓶、青釉刻竹紋葫蘆瓶、東青釉帶蓋葫蘆瓶、粉青釉葫蘆瓶、天藍(lán)釉三節(jié)葫蘆瓶、豆青釉葫蘆瓶、窯變活環(huán)葫蘆瓶、乾隆茶葉末釉小葫蘆瓶、鱔魚黃綬帶耳葫蘆瓶、白釉小葫蘆瓶、白釉黑花紋葫蘆瓶、綠釉葫蘆瓶、孔雀綠釉葫蘆瓶、霽藍(lán)釉描金蝙蝠紋葫蘆瓶、茶葉末釉描金蝙蝠綬帶葫蘆瓶、茶葉末釉小葫蘆瓶、胭脂紅三孔葫蘆瓶、廠官釉綬帶葫蘆瓶、鐵銹花釉葫蘆瓶、潮州窯獅耳葫蘆瓶、宜興凸花葫蘆瓶。其紋飾以瓜瓞綿綿、福壽萬代為主。茲將有代表性的乾隆朝葫蘆形瓷器介紹如下:
1. 清乾隆青花蝙蝠紋葫蘆瓶:高59、口徑9.3、足徑22.5厘米。瓶呈葫蘆形,直口,雙圓腹,束腰,圈足。青花紋飾,通體繪滿纏枝葫蘆紋,其中蝙蝠穿飛于葫蘆藤之間,口沿和近足飾回紋和蕉葉紋。此瓶是一件典型的宮廷陳設(shè)器,紋飾寓意“福祿萬代”(彩版一,2)。
2.清乾隆廠官釉描金花卉紋葫蘆式壁瓶:高14.7厘米。壁瓶為葫蘆形,底部相連半剖的靈芝小碗,下承仿紫檀托座,極具仿生效果。葫蘆壁瓶施廠官釉并描金彩,金彩已脫落。靈芝小碗用粉彩裝飾,色彩瑰麗(彩版一, 5)。
3. 清乾隆粉彩葫蘆形鏤空轉(zhuǎn)心瓶:高36.5、口徑2.5、足徑9厘米。瓶呈葫蘆形,腰部凸出一周花瓣形邊,底部承一花口盤形座,內(nèi)裝套瓶,可旋轉(zhuǎn)。瓶內(nèi)施松石綠釉。口沿施一周金彩,其下繪變形如意紋,上腹紅蝠為地,滿繪粉彩花卉,并有四個圓形開光,內(nèi)繪藍(lán)地描金“蝠”、“壽”字。下腹繪纏枝花,亦有四面鏤空開光,內(nèi)瓶隱約可見。承盤分別飾有如意、蕉葉、回紋。此瓶造型新穎奇特,技藝高超精湛(彩版一,4)。
4. 清乾隆粉彩綠地折枝花紋葫蘆瓶:高36.5、口徑6.5、足徑13.5厘米。瓶葫蘆形,小口,束腰,圈足。器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壁以綠釉為地,繪粉彩折枝花卉紋。底足內(nèi)施松石綠釉紅彩書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彩版一,6)。
5. 清乾隆粉彩三聯(lián)蝙蝠葫蘆紋葫蘆瓶:高33、口徑2.1、足徑7厘米。瓶為三聯(lián)葫蘆形瓶,口微撇,短頸,上腹橢圓,下腹扁圓,淺圈足。瓶內(nèi)施松石綠釉,描金口,瓶外通體粉彩紋飾,外口沿下一周紫粉色如意紋,瓶體在松石綠地上繪滿紅蝠黃彩葫蘆紋。外底松石綠地上有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瓶造型奇特,紋飾精美(彩版四,2)。
6.清乾隆粉彩紫地勾蓮紋如意耳葫蘆瓶:高21.8、口徑2.6、足徑7.2厘米。瓶呈葫蘆形,短頸,束腰,圈足。瓶兩側(cè)置一對稱的如意形耳,下有蘭色飄帶??谶呁拷鸩?,瓶通體施粉彩紋飾,上腹繪寶相花,腰部飾回紋一周,下腹飾寶相花,近足繪變形蓮瓣紋,足墻繪描金卷草紋,外底松石綠地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瓶造型穩(wěn)重端莊,其造型及紋飾寓意“平安如意”、“江山萬代”(彩版四,1)。
7.清乾隆醬色地開光粉彩山水花卉紋葫蘆瓶:高70、口徑12.5、足徑23厘米。瓶為葫蘆形,圓口,圈足。通體醬色釉地粉彩紋飾,上腹在圓形開光內(nèi)繪四季花卉。下腹在圓形開光內(nèi)繪嬰戲和山水紋。畫面人物生動而鮮活(彩版四,3)。
8.清乾隆粉彩綠地開光山水詩句葫蘆壁瓶:高20.4、口徑4、足徑6厘米。瓶為半葫蘆式,小口,上腹小,下腹大,底半圓形足。后壁平直,有一懸掛的凹槽。瓶內(nèi)施松石綠釉。瓶外松石綠地上用粉彩為飾,上下雙腹部各有一圓形開光。上腹開光內(nèi)墨書乾隆御制詩,下腹開光內(nèi)繪山水樓閣圖。半圓形足內(nèi)松石綠釉上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彩版四,4)。
9. 清乾隆紫地開光花卉紋葫蘆壁瓶:高22.3、口徑6厘米。瓶半面葫蘆式,小口,上腹小,下腹大。頸與上腹間飾一對螭龍耳。瓶后壁平,有一凹槽。瓶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紫色地,上下兩腹部各有一圓形開光,開光內(nèi)繪洞石折枝化花(彩版四,5)。
二. 清代葫蘆文化內(nèi)涵
1. 清代帝王“崇儒重道”的思想背景
1644年,滿族入關(guān),“定鼎燕京”,建立了清王朝。清王朝的政權(quán)體制采取了“滿漢一體”的形式,為滿漢地主階級的聯(lián)合政權(quán)。但是,這個聯(lián)合政權(quán)的實質(zhì)上是以滿漢貴族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從而保證了少數(shù)滿洲貴族對廣大漢民族和其它民族的強(qiáng)制統(tǒng)治。在明末清初爭奪天下的激烈角逐中,面對漢族高度發(fā)展的封建文化,清統(tǒng)治者逐漸認(rèn)識到,武力征服只能奏效于一時,人心歸附才能得益于長久。在一代封建王朝崛起、發(fā)展并走向興盛的過程中,以康熙帝獨尊理學(xué)為標(biāo)志,清統(tǒng)治者作出了關(guān)系其政權(quán)前途和命運的文化選擇,確立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國策。清統(tǒng)治者“崇儒重道”國策的制定,為一代封建王朝的發(fā)展興盛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chǔ)。作為滿族貴族建立的清王朝,從入主中原至清中晚期,經(jīng)歷了一個從生活方式、語言文字、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等全方位吸收漢文化的過程。而雍正帝為擺脫帝位合法性危機(jī)的陰影,也從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武庫中找出天人感應(yīng)的武器,并利用佛教、道教,力圖將政權(quán)和神權(quán)結(jié)合起來,借助上天亦神袛?shù)囊庵?,鞏固地位,加?qiáng)皇權(quán),維護(hù)現(xiàn)存的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對儒、釋、道三家采取了并行不悖,各取所需的政策。雍正帝認(rèn)為,儒、釋、道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乾隆時期,疆域一統(tǒng),海宇又安,經(jīng)濟(jì)發(fā)展,清王朝處于全盛時期,乾隆帝更要想方設(shè)法地維持這種全盛“盈滿”的局面,以為后世子孫留下一份永久的基業(yè)。乾隆帝大力提倡文治,“帝王敷治,文教是先”,有言:“而禮樂之興,必藉崇儒重道,以會其條貫。儒與道,匪文莫闡”{3}雍正重視藏傳佛教,并提倡儒佛道合流異用。此時期始刻《龍藏》,乾隆時期完成,并組織人力將大藏經(jīng)譯成滿文,同時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壁大藏全咒》,此時僧尼達(dá)340000人。葫蘆作為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chǎn)物,在清代達(dá)到及至。
2. 清代宮廷對“無量壽佛”的尊崇
無量壽佛,又稱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彌陀凈土是作為一種終極歸宿的信仰而存在的。它有兩大特點,一是永超三界性,二是充滿了享樂性。若歸阿彌陀佛凈土,即死后見往生其國,見佛得道,增長壽命無窮。供奉無量壽佛,崇信彌陀凈土,為古代社會各階層所津津樂道,帝王崇信彌陀凈土,始于南北朝的劉宋孝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東魏孝靜帝四帝{4},從唐太宗開始,之后的歷代諸帝都與彌陀凈土信仰有關(guān)系{5},清代帝王非常崇信無量壽佛,康熙帝被認(rèn)為是無量壽佛的轉(zhuǎn)世輪王{6},乾隆御撰《永佑寺碑文》:“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以無量壽佛示現(xiàn)轉(zhuǎn)輪圣王,福慧威神,超軼無上{7}?!鼻〉鄢缧艧o量壽佛遠(yuǎn)勝以往諸帝,當(dāng)時宮中所建的無量壽佛佛堂遍布宮禁各處,有雨花閣里的無量殿“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yǎng)道場”、慈寧宮大佛堂里的四臂觀世音和無量壽佛供養(yǎng)、香云亭里掛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唐卡、咸若館無量壽佛殿、養(yǎng)心殿西暖閣仙樓無量壽佛塔、重華宮西方極樂世界等,另外中正殿、寶華殿、慈蔭樓等佛殿也供奉有大量的無量壽佛。宮外還建有供奉無量壽佛的寺廟,有乾隆十一年為圣母修建的闡福寺“極樂世界{8}”,乾隆三十五年在極樂世界北建樓以供奉進(jìn)獻(xiàn)的萬尊無量壽佛,號稱萬佛樓{9}。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為乾隆祝六十萬壽及孝圣憲皇太后祝八十萬壽,在熱河建普陀宗乘之廟,于廟內(nèi)建“極樂世界”和千佛閣,供奉無量壽佛。在宮內(nèi)外所建的眾多極樂世界,表明了乾隆帝向往西方極樂世界,祈福祈壽的強(qiáng)烈欲望和執(zhí)著追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帝后璽冊中的印章就是最好的證明,見有銅鍍金回紋鈕“以集闕?!焙J形章、銅鍍金“上下情親福祿長”葫蘆形章、銅鍍金瓦鈕“福祿壽原修為己”葫蘆形章、銅鍍金回紋鈕“福德無涯”葫蘆形章、銅鍍金回紋鈕“丁申呵持能自壽”葫蘆形章、銅鍍金回紋鈕“鶴其性人壽其似”葫蘆形章、銅鍍金瓦鈕“益壽何須九轉(zhuǎn)丹”葫蘆形章。這里“福祿壽”與葫蘆形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而葫蘆式龕也是清宮佛堂最常見的供龕樣式,以葫蘆及其變體形式為載體,內(nèi)部所供佛像常以3、6、9或9的倍數(shù)為一組的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壽佛群像出現(xiàn),萬壽節(jié)時制作量最大。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掐絲琺瑯萬壽字葫蘆式佛龕,承德供無量壽佛的普陀宗乘之廟五塔的寶瓶亦為葫蘆式,可見葫蘆與“無量壽”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秦漢以來象征長壽的葫蘆在清代為佛教所用并在清宮中極為盛行。
3. 清代葫蘆象征“福祿壽”
葫蘆作為道教的標(biāo)志物,在清代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fā)揚。清高宗御制詩第一冊《方方壺神岳瓊林圖》:“嵣嵡岳麓仙人宅,琪樹瓊林□漢碧,金堂十二只茅蓭,笑指洪厓肩可拍,何年換骨遺方壺,偶寫宿游懸圃跡,我今掛壁葫蘆被當(dāng)做“無量壽葫蘆”。在升平署昆弋承應(yīng)戲劇本《南山壽獻(xiàn)》{10}中云:“清風(fēng)長作伴,明月是我朋,我乃南極星君座下白鶴童是也,前隨星主,往東華帝君處赴萬仙勝會,宴上有一葫蘆,乃是陰陽調(diào)化為形,乾坤交育成體,內(nèi)藏太和元氣,與天地同春,日月齊壽,爻分八卦,化憶萬千無量壽意,因此帝君有命,今年萬壽圣節(jié),有壽如此寶者,就作群真領(lǐng)袖,去祝升亨,今日星主又駕鹿騰云,到元始天尊處,叩問朝天大事去了,著我在家看守此寶,使我不敢擅離山洞,不免去與師弟們戲耍一回有何不可,洞里乾坤別,干支日月長”。在《寰中拱瑞》中描述的無量壽葫蘆這樣寫道:“大地山河水,壺中日月長,算稱無量壽,億萬化無疆,眾仙可將大吉無量壽,呈獻(xiàn)御筵者,無量壽層層迭迭似潮波。無量壽璀璨,直透宮壺,無量壽綿綿長久{11}?!薄段墨I(xiàn)叢編》第四十三輯中的《萬年集福》:“小陽春群芳展,日暖風(fēng)和麗景天。(白)我乃果老仙之妻,韋氏是也,仙郎為慶祝之事,向仙侶們打聽去了,我到瓜圃灌溉仙瓜,以備朝貢之用,(仙童仙女百)夫人,你看今年仙瓜,比往歲越發(fā)茂盛了,(韋夫人白)總賴圣人德澤廣被,萬物滋生也。……仁風(fēng)廣布,宣德澤普周,山川草木也欣沾,顯得瓜繁衍。(蝴蝶上舞科仙童仙女白)夫人,看許多大蝴蝶,在瓜園中飛來飛去,(韋夫人白)這就是瓜瓞綿長了,(老叟老嫗白)夫人,我們撲蝶玩耍吧,……(韋夫人白)這些鮮瓜,還不夠朝貢的嗎。”上述可見,在清代葫蘆的道教神話中,強(qiáng)調(diào)壺天宇宙中有綿綿長久的無量壽。葫蘆象征無量壽,它是福祿壽的化身,象征福壽綿長不絕。因此葫蘆成為清宮很好的祝壽禮品,乾隆十六年十一月,遇皇太后六旬萬壽,在所進(jìn)壽禮中,有九件葫蘆器,而在乾隆二十六年皇后七旬萬壽時,所進(jìn)葫蘆器竟有近百種之多。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葫蘆形瓷器的大量出現(xiàn),是清朝尊儒崇道,重文治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是滿族貴族對漢文化的吸收和附會的結(jié)果。表達(dá)了滿族貴族對葫蘆所折射的“福”文化的理解和狂熱追求。
注釋:
{1}、{2} 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3} 《清高宗御制文二集》卷一三,《文淵閣記》,參見黃愛平:《18世紀(jì)的中國與世界·思想文化卷》,遼海出版社,1999年。
{4} 梁慧皎撰《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年。
{5}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第二冊,第365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7} 張羽:《清政府與喇嘛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8} 《國朝宮史·宮殿六》卷16,第381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9} 乾隆御撰《萬佛樓詩碑》,張羽:《清政府與喇嘛教》,第355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11} 《文獻(xiàn)叢編》第三十一輯,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