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需要和求知需要一樣,都屬于學生需要結構中的高級社會需要。教師通過教學手段,也能使學生審美需要獲得滿足而產(chǎn)生快樂情緒。這種快樂情緒不僅有助于理智感的發(fā)展,而且本身也有利于審美感的培養(yǎng)。因而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審美需要,具有雙重的積極意義,是寓教于樂的又一不可忽視的途徑。這方面的具體實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首先,教師要去發(fā)掘、顯示各科教學中都存在著的許多美的因素以滿足學生需要。例如,語文老師在教《趙州橋》一課前,先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各種橋的資料,并把它畫在學具上(玻璃板)。上課時,學生的“作品”通過投影機在屏幕上顯示:有悉尼大橋、倫敦斜拉橋、南京長江大橋等,使學生感受到這些橋的宏偉氣勢和現(xiàn)代氣息。然后教師指出,這些橋都只有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而我們中國有一座橋,卻有1300年的悠久歷史。隨即通過電視錄像放出趙州橋的全景:石頭砌成,沒有橋墩,大橋洞上各有對稱的兩個小橋洞,橋欄板上有石雕,顯得格外古樸、莊重、秀美。就在學生為之贊嘆、神往之際,教師娓娓道出新課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一步去體會、感受《趙州橋》一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尤其是在一段描寫橋欄板雕刻的龍的內(nèi)容中,作者用“回首遙望”、“相互纏繞“‘前爪相抵”、“嘴吐水花”等詞,構畫出一群活靈活現(xiàn)的神物,顯示勞動人民雕刻時奇特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使學生品味時無不發(fā)出由衷的贊美。整個課便使學生沉浸在美的享受和快樂的情緒之中。
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應注意教學手段上的藝術性,不斷創(chuàng)造美去滿足學生需要。這里包括:
語言美,教學語言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使用的一種專業(yè)語言。是科學嚴謹?shù)臅嬲Z言和表達靈活的口頭語言的高度統(tǒng)一。新教材把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認識身邊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板書美,由于黑板是輔助講演的主要教學設置,在教室中學生的正面視覺空間里又占有顯著地位,因而在黑板上書寫也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創(chuàng)造美以影響學生的又一重要方面。板書本身就是教學藝術的組成部分。板書美主要表現(xiàn)在:(1)板書布局合理——教師應對板書有一個周密考慮、全面安排過程,做到疏密適當、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層次分明。(2)板書簡括概要——板書文字提綱摯領,標題目錄盡可能簡括、概要,往往抓住一些關鍵詞,表示基本涵義,既節(jié)省板面,節(jié)省時間,又取得較好視覺效果。(3)板書鮮明醒目——許多教師不習慣于使用彩色粉筆,這是一個嚴重失誤,它不僅會影響學生對關鍵部分的感知和注意,而且也影響板書的整體色調(diào)變化。相反,若注意板書的色彩,在關鍵地方寫上彩色,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4)板書字跡工整美觀。(5)板書中的圖示——這也可稱為板畫,能充分體現(xiàn)教師作圖示意的技能技巧。嫻熟、精湛的板畫往往能給板書“錦上添花”。
教具美,這里的教具既包括實物、模型、掛圖等直觀教具,也包括通過電腦課件、投影、錄像、錄音等電化手段產(chǎn)生的視聽材料。教師運用教具創(chuàng)造美主要包括這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在制作掛圖、表格、安置實物模型時要注意美學角度的考慮;另一方面,隨著電化教學發(fā)展,盡可能充分使用電化手段來創(chuàng)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
教態(tài)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態(tài)也是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方面。生硬、造作、呆板的教態(tài)以及聳肩、作怪臉、伸舌等陋習會嚴重影響教師的形象,而舉止大方、神情自然、優(yōu)美文雅的教態(tài),使教師展示其風度和魅力,會大大增添學生對教學情境的美的感受。這里我們也順便提一下教師的服飾。特級教師斯霞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很有灼見地指出女教師的服裝問題,主張服裝的整潔,色彩的調(diào)和,并把它放在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F(xiàn)在隨著改革開放,人們對服飾美的認識有了很大發(fā)展,教師也應更新觀念適應時代變化,在服飾上給學生以健康、活潑、個性化的美的感受,使教學情境更充溢時代氣息與和諧氣氛。
語文教學是一項美育因素很強的工作,教師應高度重視,認真實踐,深入開掘,將美育自然地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引導學生去展開審美鑒賞,激發(fā)審美情感,這樣就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審美熏陶。
呂澤法,教師,現(xiàn)居山東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