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尊學
豐富感知、積累生活和擴大信息量,是寫作的原動力,是寫作的基礎。那么如何搞好這項工作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動觀察、感知生活
有的同學說,我們學生負擔重,“三點一線”的生活單調(diào)乏味,哪有什么生活素材?殊不知,我們每天都在生活,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中學生的生活仍是豐富多彩的,而且還是折射了社會生活的“七彩陽光”。只要是有心人,就會發(fā)現(xiàn)有用的素材,這里“有心”兩個字很重要。
有無意識、目的去感知,效果大不相同,有個成語叫“熟視無睹”,說的正是沒有明確感知目的、不留心,即使“熟視”,那也和“無睹”差不多。所以一定要做“有心人”,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觀察、去感知,才能有收獲。
古代有個畫家,為了畫虎,他帶了干糧和繪畫工具,在老虎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搭了個棚子,全神貫注地觀察老虎,把老虎坐、臥、跳、撲和捕食、發(fā)怒時的動作、神態(tài)一一描繪下來。時間一長,他畫的老虎形態(tài)逼真,人人稱贊。
畫畫觀察如此,寫作觀察也同樣。平時要有意識留心周圍的一切,父母兄弟的生活經(jīng)歷、性格脾氣、工作學習,老師同學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穿著打扮,都應一一加以留意觀察。
二、放開五官,敞開心扉觀察、感知生活
文章寫得具體、生動而又有深度,源于觀察感知的細致、具體和深度。這就要用心用五官去觀察感知。
首先,要對活生生的人,有特征的物,形形色色的事,做多層次的反復的觀察感知,即全面了解又能抓住特征。比如對雨的觀察,不僅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還要看出不同季節(jié)雨的不同特點。如下面兩段都是寫雨,一看便知第一段是春雨,第二段是夏雨。
①看,像牛毛,像花針,像雨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上一層煙霧。
②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shù)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其次,要在上述觀察的基礎上,抓住其主要方面做特寫審視,運用五官,充分調(diào)動視、聽、嗅、觸、感等多種感覺手段,去能動感知,準確把握其形、其色、其貌、其聲、其動、其靜、其位,使所感知的事物立體化。比如觀察一朵花,不僅要眼觀其色其形,還要用鼻嗅其氣味,還可以用手摸摸花瓣的軟硬、厚薄、滑澀,如果允許的話,也無妨嘗花瓣的甘苦,這樣對這種花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總之,觀察中多從五官上開一扇門戶,多加一座橋梁,大腦就可多接受一份信息,筆下的事物就多一角度;五扇門戶全開了,真切、立體的事物就呈現(xiàn)了。如《海濱仲夏夜》中的一段:
海水,輕輕的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眼看),發(fā)出溫柔的刷刷聲(耳聽、體感)。晚來的海風,清晰而又涼爽(體感)……
夜風輕飄飄的吹拂著(體感),空氣中飄蕩著一種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味覺、鼻嗅),柔軟的沙灘上還殘留著白天的、太陽炙曬的余溫(體感)。
這段文字,作者從視、聽、嗅、味、感五個方面感知,把海濱仲夏夜景色寫的真切、具體、立體感,令人讀后有身臨其境之妙。
再次,要融入感情,用心靈去感知,把感知由感性推向理性的深層。即憑借觀察的最初所得,由感觸最深之處切進,作思考、聯(lián)想,探究人物、事物、景觀的內(nèi)核,揭示出“表”中的“里”來。
三、養(yǎng)成隨時采集、及時記錄的習慣
首先,善于捕捉住生活中有意義的小事。生活中許多微乎其微的小事,稍縱即逝,但若留心抓住記錄下來,常是很好的寫作素材。例如,有個學生,鄰居家有個小男孩天天纏著問這問那??捎幸惶煨∧泻s捂著嘴不給他講話,一見他就飛快地跑回屋里去。過一會,一張張小小的紙片從門縫中落進來,上面寫著:“大哥哥,我患感冒了,你要考大學,不能生病,我怕傳染你,過幾天再和你說話,好嗎?”這位學生把這件事寫入了文章中,很感人,因為他很傳神地表現(xiàn)了一顆透明的童心。生活中像這樣的小事很多,如果能時時留意,善于捕捉下來,寫文章就不愁無感人的“血肉”了。
其次,及時記下心靈的感悟、思維的火花,獨特的感受。我們常聽說寫作靠靈感,而靈感就是心靈的感悟,思維的火花,獨特的感受。它來如閃電,去如云煙,往往成為日后寫作的酵母。冰心的著名詩集《繁星》,就是她善于捕捉平時生活、閱讀時閃現(xiàn)的“零碎的思想”的火花,及時記下,日后整理而成的。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魑某晒Φ年P鍵就在于主動感知生活,積累生活。如果同學們養(yǎng)成了留心生活,善于捕捉,隨時記錄的習慣與能力,那么大腦的寫作信息庫就會越來越豐富,寫作時就能左右逢源,下筆有神了,作文也就會成為一件快事了。[e]
(山東省商河縣尹巷鎮(zhèn)中學 25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