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述勝
2009年10月5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史學家王炳照先生在與疾病進行了兩個多月的頑強抗爭之后,不幸與世長辭。我們都明白,人的生死之變猶如四時更迭、晝夜交替,乃一自然的事實,也是人無可逃避的命運。然而,眼看著聲如洪鐘、身材魁梧的王先生被疾病折磨得氣息奄奄、瘦弱不堪,每一個曾與他共同生活、工作過的人,仍不禁潸然淚下。88歲高齡的黃濟先生,就是抹著眼淚、抽泣著走出王先生靈堂的……
王先生生于1934年,他的前半生基本上是在動蕩中度過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反右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由于出身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他對自己解放后能上大學、讀研究生一直心存感激,并充分利用一切機會刻苦攻讀,成為同業(yè)中的佼佼者。盡管如此,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的動蕩歲月,并不允許他按部就班地潛心學業(yè)。正如他回顧自己大學生涯時那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們是學完了,也批完了?!薄拔娜A大革命”結束時,中國的教育史學園地已荒蕪了十余年,王先生也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在百廢待舉、青黃不接的20世紀80年代,他邊學習邊研究,上承以毛禮銳、陳景磐、陳元暉等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教育史學家衣缽,下教新一代莘莘學子。這個時期,他在學術上最重要的貢獻,是與李國鈞教授一起秉承毛禮銳、沈灌群先生的旨意,組織全國教育史學界的中堅力量,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中國教育通史》。這部書,也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國教育史學科恢復與重建時期的奠基之作。參加通史編寫的學者們年齡、個性不同,學術觀點也有很大差異。能把大家聚攏在一起,成就這一煌煌巨著,既需要非凡的包容心,也需要高超的組織力,其間甘苦自非我等局外人可測度。
20世紀80年代末,王先生被破格晉升為教授。隨著陳景磐、毛禮銳諸先生相繼謝世,他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中國教育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帶頭人的重任。在20世紀90年代,他先與閻國華先生共同主持完成了8卷本的《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繼而又與李國鈞先生共同主持完成了8卷本的《中國教育制度通史》。這兩部巨著,既代表了通史寫作的細化與深化,也體現(xiàn)了對于專門的思想史、制度史結構模式的新思考與新探索。作為《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的撰寫人之一,我得以親身感受王先生的品格與智慧:當大家爭得面紅耳赤之時,他總是報以親切的微笑,并以“奇招”化解之。進入21世紀,王先生的身上仍然煥發(fā)出強大的學術生命力。除了頻繁參加海內(nèi)外學術會議,他還為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各個學段的學生授課,為校內(nèi)外的各種培訓班、講習班上課、作報告,并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校史》,主持《中國社會教育通史》和《中國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研究》兩個大型課題,且筆耕不輟,發(fā)表了大量學術論文。
中國教育史學界熟悉王先生的,都說他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每次教育史年會晚間,他的住處總是圍滿了老老少少的一大群人。大家同他談天說地,談笑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有時候,我們甚至能在他的住處打牌。他不玩牌,卻愿意來回踱著腳步看我們玩?!熬佑^牌不語”,可每逢看到滑稽處,他也會哈哈大笑。這種談笑和玩耍,常常會持續(xù)到凌晨兩三點鐘。第二天,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有點蔫頭耷腦、提不起神來,王先生依舊精神矍鑠、談笑風生。
王先生又是一個惜時如金的人。除非有特殊情況,在英東教育樓的417房間總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節(jié)假日也不例外。師母胡老師說:“辦公室就是你們王老師的家?!睅熌高@句話,一半是理解,一半是嗔怪。2009年5月,他已感覺不適,但仍自恃強壯不肯就診,忙著看論文、參加答辯和學校的各種會議。7月初,他已有了非常不適之感,但因正在通?!侗本煼洞髮W校史》和《中國教育史研究(宋元卷)》兩部書稿,不肯假手他人,仍拖延就醫(yī)。進入7月中旬,書稿看完了,身高體胖的他也瘦了一大圈,但因盛情難卻,他還是帶病為教育部的一個培訓班作了一上午的講座。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他進入醫(yī)院、一去不回前的最后一個星期五……
真的不敢相信,那位活潑開朗、聲宏體壯的王先生已經(jīng)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真的萬分后悔,王先生完整的教育口述史再也無法完成——盡管今年春天我們已擬好了訪談提綱……
人固有一死,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沉甸甸的。但有一種生命,由于為更多生命的舒暢發(fā)越提供了廣闊空間而更加珍貴。王先生就屬于這樣一種人:
做人做事做學問,一絲不茍,精神永在;同學同事同講壇,四十余載,情誼非常。
這是顧明遠先生題寫的挽聯(lián),平實而深沉。作為中國教育史學的后來人,除了送挽聯(lián)、唱挽歌,我們真的還該做點兒什么。不為別的,只為讓那生命永遠不老。
(責任編輯:張瑞芳)
200年9月9日,溫家寶總理蒞臨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師生座談會。王炳照先生作為教師代表參加了座談會并發(fā)言??偫砺犕臧l(fā)言后說:“我完全贊同這位教育學老專家的建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