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楠
古人云:“積之愈厚,發(fā)之愈佳?!睙o獨有偶,當代著名詩人郭沫若也曾寫過“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詩句。這些都說明了積累對于寫作的重要意義。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應該指導學生大量而廣泛地積累資料,做好“厚積”的工作。讓學生在積累中儲備知識,拓展視野,建構起寫作的平臺。
一、積累必須挖掘鮮活的生活資源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與寫作的關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資料的搜集和積累,既“導流”,又“開源”,離開了鮮活的生活之源,作文就失去了生命之水,讓人讀來味同嚼蠟。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走出門去,海闊天空,那里才是我們廣闊的課堂。在生活這個大課堂里,引導學生用明亮的眼睛觀察這精彩的世界,要善于觀察,勤于采擷,善于思考,勤于動筆,生活中的精彩融于筆端,才能領略寫作的樂趣,才能品嘗生活的甜美,才能生動真實地表現(xiàn)生活。比如:帶領學生以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見解,收集公共場所的標語、廣告詞、店鋪名及生活中人們常見的歇后語、諺語、俗語。積累豐富詞匯,感受中國語言文字豐富的內(nèi)涵和極強的表現(xiàn)力。農(nóng)村小學有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和鄉(xiāng)村特色,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yōu)勢,一方面讓學生觀察校園內(nèi)的花草樹木;另一方面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上鄉(xiāng)村田頭,觀察大自然的美麗風景,感受一年四季農(nóng)作物的生長態(tài)勢,甚至下地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體會農(nóng)民的艱辛。這樣,對于學生的寫作起著積極作用。一幅對聯(lián)寫得好:“時時瀏覽社會之書無字不學問,處處采擷生活之花有枝皆語文?!睕]有生活,寫作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學生不能只做書呆子,而應該參與社會,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學會從生活中擷取一顆顆美麗的“珍珠”。
二、積累必須開辟豐富的閱讀資源
托爾斯泰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數(shù)事實證明,讀書確能使人得益禾窮。讀書不僅能使人增加知識,更能使人愉悅身心;讀書不僅能使人拓寬視野,更能使人通情達理。讓學生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這是調(diào)動學生積累情趣,拓展學生積累空間的十分有效的途徑。
書海無涯,舟楫安在?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時,才能產(chǎn)生閱讀的內(nèi)部動力,才能主動地尋找課外讀物。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激動人心的“書林”境界,讓學生置身其中,教師不僅要讀經(jīng)典作品,還要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jù)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刊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就捉高了。
古人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的確是經(jīng)驗之談。所以要積累,一定要在熟讀上下工夫,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要鼓勵他們自學閱讀,隨時摘錄,堅持寫讀書筆記,甚至要背誦精彩的語段,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惟其如此,才能讓深邃的思想,精警的智慧化為自己的血肉;才能遷移運用,隨心所欲;才能呼之欲出,不招自來;才能推陳出新,漸入佳境;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揮灑自如。
課外閱讀是一個廣闊無比、奇妙非凡的世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遠古到未來,從國外到國內(nèi),任你縱橫。這一樂趣是只有邀游于書海中人才能體會到的。如果說,一個人的寫作就是一座建筑,那么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便是它的基石,而課外閱讀就是構成基石的一塊磚。兒童閱讀方面的權威人士王林博士曾撰文指出:“一個書香社會對我們是多么的重要,經(jīng)常感動于俄羅斯人拿著書本排隊買食物的情景,即使我們不用再為買食物排隊,我們還是會在等公交車時一擁而上;經(jīng)常感動于美國老師拿著課外書和學生平等討論的情景,那時的學生感受的是真正閱讀的樂趣。那么,書香社會奠基人是誰呢?是您——尊敬的老師?!碑斘铱吹竭@段文字時,我從來沒有比那時更感到一個語文老師的歷史使命感。加強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文化積累,不僅是語文教學自身改革的需要,更是時代對語文老師的呼喚。當我們每位老師都自覺加入“為書香而奠基”的行列中時,我們的學生們就能真正明白書香是世界上最動人的味道。
三、積累必須創(chuàng)設多層的演練之源
要想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還必須積極為他們搭建各種演練的平臺,提供練說、練筆的良機,在多層演練中完成積累。
1.以課文為范例,演練于課堂。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熟讀課文,好的句段讓學生背誦下來,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品嘗、理解、感悟、欣賞、積累,結合單元訓練重點及每篇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寫作方法和特點,進行小練筆。運用遷移規(guī)律把課內(nèi)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充分借助課文這一“例子”,讓學生在模仿中演練,運用中鞏固,積累中提高。
2.以活動為載體,演練于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開展“讀書匯報會”、“故事會”、“新聞發(fā)布會”、“詩歌朗誦會”等活動,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開辟“讀書專欄”、“百字新聞”、“習作園地”、“摘抄展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寫”的興趣;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名言佳句”、“古詩成語”、“諺語格言”的背誦比賽,激發(fā)學生“記”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讀書、積累、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濃。
3.以生活為場景,演練于平時。每天布置學生留心觀察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材料:自己做的,看到的,聽到的:生活中的,電視上的,書報上的;家里的,學校的,社會的;正面的,反面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并且要讓學生隨身帶一個小本子,及時記下事情的梗概,每人一周至少記下一個材料,然后每周固定一節(jié)課讓學生把自己記下的材料說給同學們聽??梢允且蝗苏f大家評議,也可以是同學之間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把自己好的材料說給大家聽。在說到一定程度后,讓學生把自己說的材料或聽到的材料認真寫下來。學生寫好后,老師定時評講。這樣,學生有了相關的知識儲備,生活積累,加上深切的體會,就能拓展視野,妙筆生花,寫出令人回味的好文章來。
總之,積累靠的是日積月累的工夫。不從生活中汲取源頭活水,不熟讀、背誦大量詩文佳作,不進行相當數(shù)量的演練,要想寫好作文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平時多讀、多記、多說、多練,挖掘積累之源,將一詞一句、一點一滴匯成大海,從而為學生寫好作文搭建平臺,為作文教學開辟出一條通暢的大道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