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摘 要] 本文從語義重合﹑語義錯位及語義空缺三方面出發(fā),比較分析了英漢動物詞匯內涵的異同,認為相關的英漢社會和文化的不同,導致在語言詞匯上引起的語義差異。并結合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和經驗,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文化詞匯教學策略。
[關鍵詞] 英漢動物詞;內涵;文化差異;教學策略
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學習語言也不可能離開文化知識的汲取。詞匯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文化內涵詞匯(culture-loaded words)更能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影響。詞匯的文化信息常常是內隱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雙方,如果不能解讀詞匯所隱含的內涵,很容易發(fā)生交際障礙或交際失敗。
英漢各自的詞匯內涵意義都豐富多彩,其中包括動物詞匯。人們總樂于將動物的某些品質或特性與人的某些特點加以聯(lián)系,使人類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和活潑。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使不同民族的人們可能對相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熟悉程度,加上各民族獨特的歷史風貌,神話傳說及寓言故事等,使動物在人們心目中的褒貶形象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動物詞所具有的內涵意義屬于國俗語義的一種,是“語義在反映概念的基礎上增添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離開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難以理解語言單位的意義?!?王德春1995)。
一、英漢動物詞的分類對比
1、影響英漢動物詞內涵意義的社會文化因素
為什么一種動物在一種語言中會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而使用另一種語言的人卻對這種動物無動于衷呢?從對比分析的角度來說,造成英漢動物詞語內涵意義異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漢兩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思維即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過程;語言則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思維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思維作用于語言,語言也作用于思維。不同的民族文化,還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維差異。中國人重形象思維,愛使用比喻;西方重視形式分析和邏輯推理,喜歡用概念去定義,用邏輯去推理,人際交往語句表達清楚明確,與漢語的表達含蓄形成鮮明的對比,英語重“內”,漢語偏“外”。
比如漢語中的炒魷魚,因為生魷魚片經過熱油炒便卷成了筒狀,而卷鋪蓋卷兒就像魷魚被炒的形狀,所以炒魷魚就成為“解雇”的形象用詞了。蠶食,是指像蠶吃桑葉一樣比喻逐步侵占,類似的詞語還有“鯨吞”,“蜂擁”,都使用了比喻的方法。
(2)英漢兩個民族審美心理不同。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天地共有基礎物質之“氣”,人與天地共守基本規(guī)律之“道”,人的形態(tài)與功能都與天地相對應,中國人愛用動物的特性來比擬人類自身的某種社會品性,實際上這是中國人把自身的思想品格投射到各種動物身上,從而使代表這些動物的名詞產生了豐富的內涵。西方文化是一種科技理性文明,英美人很少用動物比擬人的思想品格,進行道德化的描寫,他們傾向于動物象征人的某種自然屬性而非社會屬性。
(3)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習俗不同。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一種動物可能在這個國家常見,而在另一個國家罕見,人們對很少接觸的動物,自然不會產生什么聯(lián)想意義。
另外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也各持己見,對代表那些事物的語言也賦予褒貶不同的國俗語義。在西方,人們強調個體,崇尚獨立,但孤獨之感也隨之而生,為此便有養(yǎng)寵物之習。中國人(尤其在南方)過去主要用牛耕地,所以用牛構成的成語很多,但英國主要是用馬耕地,所以英語成語中馬這個詞用得比較多。比如中文里的“俯首甘為孺子?!?英語里卻說“work like a horse”;漢語說“吹牛”,英語卻說“talk horse”;漢語說“他壯得像頭?!?英語卻說“he is healthy like a horse”。
(4)兩種語言的語音語義系統(tǒng)不同。英漢兩種語言各自不同的語音體系,諧音產生的效果不同。比如蝙蝠,西方人對它沒有好感,認為它是種邪惡的動物,總是和罪惡和黑勢力聯(lián)系在一起,特別像vampire bat(吸血蝙蝠),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恐懼。英語中還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a bit batty(有點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發(fā)癡,異想天開)等貶義的聯(lián)想和比喻。在漢語中,蝙蝠的形象完全不同,因為“蝠”和“福”同音,蝙蝠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紅蝙蝠則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為“紅蝠”和“洪福”諧音。
2、英漢動物詞內涵的重合、錯位和空缺
(1)語義重合。語義重合就是指英漢動物詞內涵意義的重合,這種重合可能是全部的重合,也可能是部分的重合。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很多這種現(xiàn)象。比如,狼和狐貍是兩種狡猾的動物,在東西方文化中都不受歡迎。比如,“The fellow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那家伙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癮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即為“披著羊皮的狼”;“Dont believe him,he is like a crazy fox.”(別信他的話,他很狡猾的)?!發(fā)ike a crazy fox”即為“像狐貍一樣狡猾”。漢語中還有狼心狗肺,狐假虎威,豺狼等詞語。另外,似乎哪個民族對豬都沒好感,在英漢語言中對豬的聯(lián)想也都不好,豬是一種好吃懶做的動物,又臟又臭,所以常被賦予貶義。漢語的“肥(笨,蠢,臟,懶)得像頭豬?!庇⒄Z中“a pig”指粗魯可厭的人。
(2)語義錯位。很多動物詞在英漢兩個民族的語言中內涵意義有著天壤之別。英語中,owl一詞是智慧的象征,成語as wise as owl即是一例。Owlishly則是用來形容聰明、機敏、嚴肅。然而在漢語中很多人認為貓頭鷹與前兆迷信有關,怕看到它或聽到它的聲音,以為碰上它要倒霉。
Peacock(孔雀)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語中的意義基本上卻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個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因此英語中常the young peacock(年輕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
兔子的東西方文化內涵可謂大相徑庭。在西方文化里兔子是膽小的象征,如:as timid as a hare。而在中國,兔子卻象征著機警、敏捷。早在古代,就有“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之說。而老鼠在漢語里才是膽小的象征,膽小如鼠一詞正是用來形容膽小之人。
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語義錯位的還有以下一些例子:
落湯雞 a drowned rat
甕中之鱉rat in a hole
蠢得像頭豬 as stupid as a goose
像蜜蜂一樣勤勞 as industrious as an ant
老虎屁股摸不得 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
攔路虎 a lion in the way
狐假虎威donkey in a lions hide
牛飲drink like a fish
害群之馬a black sheep
公鴨嗓子as hoarse as a crow
過著牛馬般的生活 lead a dogs life
寧為雞頭,勿為牛后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趕鴨子上架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
(3)語義空缺。詞匯空缺現(xiàn)象是指由于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有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沒有對應或契合的詞。例如英語中的swan(天鵝)用來指才華橫溢的詩人。根據(jù)希臘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生了畢達哥拉斯語言: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進入天鵝體內;oyster(牡蠣)指沉默寡言的人。據(jù)說英國肯特郡產的牡蠣最好,而最好的牡蠣總是口閉的緊緊的;beaver(河貍)指為討好上司做事過于賣力的人;shrimp這個詞用來指個子矮小的人,然而在中國蝦并無此意;很多西方人認為火雞不僅難看,而且笨頭笨腦,因此西方人如果把一個人叫做turkey,那等于說那個人無能,很笨。
漢語中的一些動物詞在英語中也屬于詞匯空缺,有些詞匯常和中國的神話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嫦娥奔月中的玉兔、象征榮華富貴的金麒麟等,他們具有中國獨特文化內涵,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另外在漢語中,鴛鴦常用來比喻情侶,是愛的象征。相傳,鴛鴦是成雙成對,形影不離的,它們極為忠誠,不能獨活。但在西方,鴛鴦不過是一種水鳥,沒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二、文化詞匯教學策略探討
我國現(xiàn)有的英語教學基本上以語言知識的傳授為主,文化方面的輸入則有所忽略,因此導致了有時候學生能看懂一篇文章或一個句子的任何一個字,卻不懂真正含義的結果。
學習語言的真正目的在于交際和交流,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英語國家文化信息的輸入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決定交際成功的作用,同時也決定了能否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因此從我國英語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非常需要在日常授課中汲取英語國家文化的相關知識,以使得他們能夠勝任日后工作中的對外交際和交流。教師的引導在文化輸入和文化詞匯教學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jù)筆者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和實踐,在文化詞匯教學中,以下幾種策略是有效可行的:
1、對比分析教學法
對比分析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母語和英語詞匯之間存在的文化內涵差異,更能夠讓他們深入學習英語文化詞匯所包含的有別于字面意義的內涵。他們甚至可以通過對兩種文化中豐富的詞匯內涵意義的對比,預測將來在跨文化交際中會遇到的問題,從而避免錯誤的理解或者傳遞文化信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尋找課文中的文化詞匯,并進行對比分析。而這些文化詞匯往往是造成閱讀困難的詞匯,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更好的掌握了這些詞匯的內涵,也提高了閱讀的興趣。
2、直接導入法
詞匯是語言的一個重要部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文化詞匯的內涵,教師可以采用直接導入法。例如系統(tǒng)的向學生闡述文化詞匯的分類,介紹各類文化詞匯的特點和內涵。還可以播放國外影片和相關視頻資料,從直觀的影像中讓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從而建立一種跨文化意識,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提高對文化詞匯的敏感度。
3、情景教學法
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并沒有很多機會直接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所以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這樣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在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場景里進行跨文化的交流??梢阅M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場景,指定一個主題,讓學生更好的運用學過的文化詞匯。并且在模擬情景結束之后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也可以讓學生總結自己的表現(xiàn)。
4、自主學習法
在學術建立了跨文化意識之后,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讓他們課后去做調查研究,如找出跟節(jié)日相關的一些文化詞匯,探究其來源,了解其內涵。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研究,加深對文化差異的印象,并從中得到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
5、糾錯法
教師可以將常見的文化詞匯的錯誤理解交給學生分析,學生在仔細閱讀后,分析這種錯誤理解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教師可以在學術的評析基礎上給與點評或者進一步講解,對造成誤解的詞匯進行進一步闡述,讓學生透徹的了解這些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及其淵源。學生能通過他們的分析和點評充分吸收文化詞匯所包含的英語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信息。教師的講解則能鞏固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得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結語
一個詞或短語,除了其基本的詞義(denotation)之外,還必須了解其內涵(connotation),并且考慮到該詞和短語的文化背景。鄧炎昌、劉潤清(1989)指出,“詞的涵義不同于它的字面意義——基本的或明顯的意義。詞的涵義是隱含的或附加的意義。對于學外語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還要知道詞的涵義。不了解詞匯的涵義,就會在言語上犯錯誤,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加強對學生在文化詞匯方面的教學,不僅能讓他們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還能增強他們對語言和文化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最終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何自然.漫話語用學.語言學論文集(第四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編,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3] 羅選民.英漢文化對比與跨文化交際.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4] 王德春,王建華.英漢動物名稱的國俗同義現(xiàn)象.山東外語教學,1995.
[5] 郭建中.文化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