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非
一提起作文,學生就頭疼,那如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寫出滿意的作品呢?
作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而艱辛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感到最難進行的就是作文教學。而在考試中作文評分標準又不可能是死條框,正是因其具備差異性和靈活性,所以學生,尤其是剛進初中的學生便覺得寫作時不知從何處下筆,實在是茫茫大海,摸不著邊際。每周兩課時的作文課對學生說是“作難”課,90分鐘愁不出一篇好作文。
在這種情況下,何不“大事化小”,把一座險峻神秘的“大山”化成一座座充滿秀麗景色的“小山”,學生不就容易翻越了嗎?正是基于這種想法,我將作文教學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課堂內外,滲透到學生的整個生活中去。
一、 記日記
學生開始怕寫作文,我就不讓他們寫作文,而是讓他們寫日記,不限字數(shù),不拘格式,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隨手記下。就是這樣,學生也怕,我便告訴他們:“日記,日記,日日記。”逼著他們天天寫,并在第二天上午檢查。開始學生寫得很空洞,比如“今天,我上了一節(jié)語文課,很有意思,學了一首詩”等流水賬式的日記,我便讓他們留心周圍的各種事物,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習慣。過一段時間,學生寫的日記內容逐漸豐富了。日記的寫作指導一般放在日記本上單個進行,讓學生感受親切、和藹,而且容易接受。沒用幾周,學生便和我成了朋友。這樣,既養(yǎng)成了學生記日記的習慣,同時,又是師生情感溝通的一種方式。半年有余,學生習慣了寫日記,不少同學也把日記當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這樣,我很簡單地就把作文教學貫穿到學生每天的生活中。
二、 摘抄
我讓學生每天摘抄一些課外的東西,比如精美短文、名人名言、成語、謎語、歇后語等等,只要是自己喜歡的精彩篇章即可。我給學生的摘抄起名“天天練”。學生一開始易犯的毛病是:拿到一篇文章就抄,不加分析,很盲目。因此,我指導學生摘抄時讓他們一定要選擇比較優(yōu)秀的文章,并且只摘抄它的一個精彩段落。這樣,學生就必須多讀書讀報,增加課外閱讀量,讀時還要分析,還要擇優(yōu)抄錄,從而提高了學生對優(yōu)美文章的欣賞能力,達到了語文知識積累的目的。語文教師工作量大,“天天練”不必每天批閱,可由小組長每天查閱,老師則一周一總評,選出學生摘錄的精美文章在班內范讀。通過摘抄,鍛煉了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產(chǎn)生了成就感,自然會對寫作產(chǎn)生興趣,“筆下生花”。
三、課課練
“課課練”也是“大事化小”的最具體表現(xiàn)。即每一課都進行作文訓練。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每一課后都有適宜的語文活動、小作文訓練等,我就在課文評析的基礎上稍加指點,讓學生順竿“爬”,爬上去自己選擇方向、角度,進行當堂作文。有課文內容做基礎,有老師的指引做竹竿,學生很快就能將一篇小作文寫好。比如講《變色龍》一文,讓學生練寫奧楚蔑洛夫式人物的所作所為,以感受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點;講《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讓學生結合春天風多的現(xiàn)象以《風》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學生寫的可謂異彩紛呈。學生當堂完成后,讓他們當堂朗誦,相互欣賞,相互比較,這樣一篇篇“味道各異”的小作文就輕而易舉地寫出來了。
任何事情貴在堅持,只要我們每天都做到,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夠越來越好。
(遷安市上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