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坤
今天我們在學習最新科技成果和新興文化的同時,粗識以致精熟古代文化,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古代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對我們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代的文化科技大多是用文言形式來表現的,它與現代漢語不同,有著自己鮮明的文字特點。這些文字特點主要表現在深奧、古雅、精琢、簡煉上。由于文言文用字講究、煉字奇古,又距今年代久遠,讀起來多有不便,所以理解、翻譯文言文就成為我們現代人閱讀古代文獻的重要一環(huán)。
不少學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結果常會出錯誤,還會鬧出一些笑話。如何正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把握主題。進而分析技巧呢?在這里,筆者想與中學生們談談文言文學習的一些方法,或許對于大家的學習能有一定的幫助。筆者認為文言文學習應該注意以下原則和方法,它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十二個字,即“信、達、雅”和“留、換、增、刪、調、選、引、縮、擴”。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三條基本原則。
所謂“信”,就是翻譯時要忠實于文言文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句句地落實,或直譯或意譯,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葉、不望文生義、不牽強附會:更不隨心所欲地撇開原文,去憑空編造。
所謂“達”,就是翻譯出來的現代漢語要求表意明確,語言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整無缺,保持原文的語言不走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氣。
所謂“雅”。就是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留、換、增、刪、調、選、引、縮、擴”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詞義和語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時要根據句子特點和組成句子的實詞、虛詞的不同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詞語。文言文中凡是專有名詞、物名、職稱、器具、度量衡單位以及一些固定詞組(如成語)等,可照錄保留。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
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降職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慶歷”是年號?!半泳笔侨嗣?,“巴陵郡”是地名。這些專有名詞在翻譯時把它們照搬到譯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陋室銘》
譯: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龍就靈性。
這句子中的“山”“水”“龍”古今詞義相同,翻譯時不用改變它的原意。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有些詞語古今差異較大,這些詞在現代漢語中意思已改變,在翻譯時就要用相應的詞語來替換。例如: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譯: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便轉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還”通“旋”,是“轉身”的意思。“走”古今詞義不同,應換成“跑”字。
三、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譯時,增補的情況最為復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文言文以單音節(jié)詞居多,所以翻譯時應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增補成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譯:北山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單音節(jié)詞,應增補為雙音節(jié)詞“年紀”“面對”“居住”。
2文言文是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時應把量詞增補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
譯: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3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象,翻譯時為了表意明確,應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村里人)看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漁人]是從哪里來的,(漁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應將它們補上去,并用括號表示。
4有些句子,它們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為了上下文的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翻譯時也要作適當的增補。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沿著溪流(劃船)前行,忘記了(劃行)路程的遠近。
四、刪刪去一些不譯的詞。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因此,可刪去不譯。例如:
夫戰(zhàn),勇氣也。
(《曹劌論戰(zhàn)》)
譯:作戰(zhàn),是靠勇氣的。
句子中的“夫”是發(fā)語詞,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刪去不譯。
五、調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把它們的語序調整過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譯:你太不聰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銘》)(賓語前置)
譯:有什么簡陋呢?
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狀語后置)
譯:行人在樹下停留休息。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定語后置)
譯:(馬類中的)千里馬,吃一頓有時要吃盡一石飼料。
六、選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來翻譯。例如: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顧”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有七條:A、回頭看;B、看;C、探問;D、拜訪;E、顧惜、顧念;F、考慮;G、但、只是;H、反而、卻。根據上下文,這個句子中的“顧”用H項最恰當。
七、引
引申詞義。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很多,因此有些詞很難從它的本義在現代漢語中找到相應的詞語,對這類詞應選用切合原文語境的引申義來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譯: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guī)模。
這里的“增”本義是增加,此處引申為擴大;“制”本義為制作、制造,引申為規(guī)章、制度,再引申為規(guī)模。
八、縮縮就是簡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筆合并翻譯為簡筆,使譯文簡潔通暢。例如: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譯:總計一條小船,刻有五個人物。八扇窗戶,還有竹篷、木槳、火爐、茶壺、畫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擴即對過于言簡意豐的句子加以擴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類句子,翻譯時如果不多用些筆墨,就難以把意思全部表達清楚。
譯: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士兵,譏笑逃了百步的士兵,你認為這種譏笑怎么樣?
“留、換、增、刪、調、選、引、縮、擴”這幾種翻譯的基本方法,運用時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同時最關鍵的還是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以達到文言翻譯的“信達雅”要求。為了翻譯得更好,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必須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了解主題、辨明文體、弄清語言特色;(二)必須從“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角度。從詞語的前后關系、語境條件限制等方面著眼,不能孤立地去譯某個詞語;(三)要考慮到詞語的發(fā)展演變,不能望文生義:(四)還要考慮到社會發(fā)展與禮儀、典制等關系,不要超越時代而強加于其上;(五)又要考慮科學發(fā)展與某些內容的關系,不要超越科學的發(fā)展而解釋某些內容。愿同學們多努力、多練習、多思考,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技能,去開啟豐富的古文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