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懷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教學第一步備課,既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又是提高質量的保證。筆者認為,有效備課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一、備作者,情情相通
“無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披文入情,沿波討源”,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傳情達意的載體,這種情和意可能是一種情緒、情感、情結,可能是一種意愿、意志、意念,也可能是一份婉約。作者因不同的心境可能發(fā)生不同的感悟,同樣的題材因不同的作者承載著不同的情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蘇軾筆下的西湖,這里西湖忽陰忽晴,忽風忽雨,云如翻墨,雨如跳珠,風如卷席,水如碧天,讀來如江河奔涌,一瀉千里,酣暢淋漓。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卻有不同的魅力,“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既寫出荷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大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全詩先是直抒胸臆,再虛寫實景,虛實結合,自然活潑。同樣的六月西湖反映了詩人不同的氣質風格,人生追求也不同。蘇軾豪放曠達,大漠長天。楊萬里質樸率真,詩法自然。讀者和作者心通了,才能被感動,才能實現(xiàn)二者的無縫對接。
二、備編者,心心相連
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作為教材和編者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小學教材題材多樣、內容健康,文風樸實,語言規(guī)范,短小精悍。所選的課文力求體現(xiàn)民族化、現(xiàn)代化、簡約化,培養(yǎng)學生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體現(xiàn)時代精神,宣傳現(xiàn)代文明。這就要求教者深入研究編者,研究編者的思想意圖?!对诖蠛V杏郎芬晃闹?“鮮花拌著灰”,后來改成“鮮花伴著灰”,“拌”改成“伴”,雖一字之差,但表達效果迥異?!鞍琛笔羌o實性客觀描述,“伴”包含了難舍難分的情感因素。教師可從“伴”字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人們對鄧小平爺爺?shù)膽涯钪椤`嵳耔I的散文《海燕》寫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作者只身前往法國,去國懷鄉(xiāng)之際,偶遇海燕,睹物相思,落筆成文。而課文節(jié)選的內容并沒有涉及“如輕煙似的鄉(xiāng)愁”,教者可以對文章作一些“亮化”處理,為學生今后進一步閱讀打下基礎。
三、備課標,固本清源
語文課要把握語文課的本質本色,這種“本質本色”就是課標,把握好課標方能健康發(fā)展,永葆青春。
1.扎扎實實加強語言訓練。語文教學要牢固抓住“語言”訓練之本,扎實進行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思的“雙基”訓練。關注語言形式,研習語言特征,指導學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較,通過“刪、改、換、添”和聯(lián)想、想象、感悟、體驗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的美妙神奇,作者的匠心獨運。
2.踏踏實實加強語言積累。語言學習是通過接觸、積累大量典范語言現(xiàn)象,自悟語言規(guī)律的。因此,學習語文,要以積累為主,做到“舉一反三”。語言積累要以教材為軸,強化訓練,促成積累;以書刊為經,廣泛獵取,豐富積累;以生活為緯,開闊視野,達成積累。
3.認認真真加強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掌握語文工具”知識是可以傳授的,而能力只能在實踐中獲得。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要關注學生口頭語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通過運用,規(guī)范學生語言,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四、備學生,有的放矢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這一主體而進行。教師須思考這樣的問題:什么樣的學習目標適合他們?怎樣幫助學生最快最有效的達到學習目標?具體而言,諸如哪些問題可讓學生提出,哪些內容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疑難可讓學生自主解答,從而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變;哪些地方學生理解會浮于淺層,停留表面,需要點撥、引導;哪些地方學生可能偏離主題,需要及時撥轉;哪些語言含蓄處、文本空白處、意境深遠處、情感共鳴處、認識分歧處可拓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我們備課就要去思考學生在課堂上需要什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自覺做學生的學習伙伴,設身處地地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喜歡怎樣學?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出發(fā),預設學生喜歡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樂學;預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讓學生愛學;預設引起學生善于思考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激起學習欲望;預設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讓學生在快樂中度過一個個美妙的四十分鐘。
作者單位:江蘇洪澤縣岔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