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群
摘要:《建筑制圖》是一門專業(yè)性、實踐性很強而教學內(nèi)容卻比較抽象的建筑專業(yè)必修基礎課程,高職學生由于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面對制圖課程容易產(chǎn)生畏難心理,形成師生之間“惡性互動”局面?;诖爽F(xiàn)狀,本文依據(jù)制圖課程特點和高職學生認知特點,提出了以寓教于樂為原則,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讓學生積極地“動起來”,使高職《建筑制圖》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最終達到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高職學生;建筑制圖;課堂教學;寓教于樂
建筑圖被喻為“建筑工程技術界的語言”,是溝通建筑設計與施工的橋梁,肩負著不能用人類語言或文字描述清楚的建筑物形狀、大小、結構、設備、裝修等的傳達任務。通過制圖,建筑設計人員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意圖具體、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來,建筑施工人員亦可以通過閱讀圖紙明白設計人員的意圖,《建筑制圖》在建筑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高職院校《建筑制圖》的任課教師卻總是遭遇到這樣一種尷尬:教與學的被動局面,即課程本身具有專業(yè)性強、內(nèi)容抽象、實踐能力要求高的特點,學的對象卻大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的失敗者——文化基礎較差、被動學習的高職學生。當面對復雜和抽象的《建筑制圖》課程時,大多數(shù)學生因難以理解、掌握,而產(chǎn)生畏難心理。這讓任課教師左右為難:既不能降低專業(yè)制圖課程的要求,又不能回避生源不良的局面。該如何改變這種尷尬處境?本人認為應根據(jù)高職學生特點和課程特點,以寓教于樂為原則,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讓學生積極“動起來”,使《建筑制圖》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高職《建筑制圖》課堂教學現(xiàn)狀
1.對教學對象高職學生的特點研究不夠
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空間幾何知識相對薄弱,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得當,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沿襲以前的一些不良習慣,被動學習,沒有發(fā)揮自己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導致學習效果的不理想,尤其是當他們面對復雜和抽象的《建筑制圖》課程時,很容易產(chǎn)生畏難心理。
2.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過分關注知識
教師“領銜主演”的高職《建筑制圖》課堂,學生除偶爾“友情客串”外,基本都成為學習的“容器”或觀眾。這種教學方法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到教學目標的設置,再到教學過程的實施,普遍存在目中無“人”的現(xiàn)狀。教師看不到學生求知的熱情與思考的能力,看不到學生獨立的愿望與思想的自由,看不到學生潛伏智慧和求善的意向,看不到學生人格的尊嚴與生命的價值。
3.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高職院?!督ㄖ茍D》課堂教學往往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教材為內(nèi)容,以“滿堂灌”為模式,常常是填鴨式教學多于互動式教學,理論講授多于技巧指導,口頭講授多、模型展示少,概念識記要求高,制圖規(guī)范強調(diào)少,基本屬于有“教”無“學”,或有“教”無“育”狀態(tài)。
于是,《建筑制圖》課堂上,學生“靜靜”地聽,默默地“享受”,慢慢地演變?yōu)檎n堂的“聽講機”“照相機”“錄音機”。
二、以寓教于樂為原則,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讓高職《建筑制圖》課堂充滿活力
關注學生生命活動,寓教于樂,讓高職《建筑制圖》課堂充滿活力。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薄督ㄖ茍D》教學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師生為本的課堂理念:教師不僅了解高職學生的短處,更要了解他們的長處和興奮點;教師從教態(tài)、儀表到語言、板書,從備課到上課,始終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在緊張有序的學習活動中,集中注意力,享受求知的樂趣,變苦學為樂學。
《建筑制圖》是建筑工程專業(yè)的必修專業(yè)基礎課,課程開設時間是大學第一學期。然而,高職院校通常第一個學期排課多(一天最多的課時達到十節(jié)之多),這對于還處于適應期的新生而言,其身心疲憊狀態(tài)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理論性強、內(nèi)容抽象又繁瑣的建筑制圖課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滿堂灌”授課方式,則無疑成了學生的“催眠曲”。但倘若教師寓教于樂,從情緒調(diào)節(jié)切入,結合制圖課程操作性強的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充分調(diào)動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制圖和造型,動身實踐,那么,教學課堂就會一掃往日尷尬局面,由過去“死”的課堂轉(zhuǎn)變?yōu)椤盎睢钡恼n堂,“靜”的課堂轉(zhuǎn)變?yōu)椤皠印钡恼n堂,“教”的課堂轉(zhuǎn)變?yōu)椤皩W”的課堂,《建筑制圖》教學課堂就會充滿活力,呈現(xiàn)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觀。
參考文獻:
[1] 湖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心理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湖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王華.讓高職課堂煥發(fā)生命光彩[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