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慧 梅小健
【摘 要】隱喻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它既是一種修辭手段, 也是一種認知模式。隱喻有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主體、喻體和喻義。隱喻常見的翻澤方法, 有直譯法、意譯法、歸化翻譯法、異化翻譯法。
【關(guān)鍵詞】英語隱喻;基本特征;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 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09)4-0001-02
隱喻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作為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隱喻具有直觀、形象的美學特征, 因而它廣泛地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由于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表達方式, 人們在中英文翻譯過程中, 常常感覺難以把握。本文擬從隱喻的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 來探討英語隱喻翻譯的方法。
一、隱喻的本質(zhì)特征
隱喻是指將兩種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過含蓄、映射或婉轉(zhuǎn)的表達方式達到形象比喻的言語行為, 是“人類將其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隱喻的使用與其他修辭手段一樣, 是為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隱喻的精煉、新奇、間接和婉轉(zhuǎn)等特點為增加語言的修辭效果提供了可能。在翻譯實踐中, 隱喻的理解與應(yīng)用是建立在源語作者和目標語讀者之間共享概念的基礎(chǔ)上的,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對喻體有共同的認知概念。隱喻的本質(zhì)就是用一種事物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所以隱喻要涉及兩個認知領(lǐng)域, 是兩個認知領(lǐng)域的語義互動。
一般來講, 隱喻有三個基本特征:
(一)理查茲在定義隱喻時提出:要決定某詞是否用作了隱喻, 可以通過確定它是否提供了一個本體和一個喻體, 并共同作用產(chǎn)生了一種包容性的意義。因此, 隱喻有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主體、喻體和喻義。主體(tenor)指喻體所依附的對象, 喻體(vehicle)指用于比喻和形象主體的術(shù)語, 喻義(ground)指主體與喻體之間所共有的相似之處。一般情況下, 隱喻中的喻體是人們較為熟悉的事物。隱喻的理解過程通常是將喻體的特征映射到本體上, 隱喻是以喻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性作為意義轉(zhuǎn)移的基礎(chǔ)的。隱喻意義是喻體的部分特征向本體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
(二)隱喻義總是與字面義相對立。隱喻是經(jīng)過對詞義的歸類或延伸來構(gòu)成新的意義的,因而對隱喻的理解無法通過對文字表面意義的理解來完成。詞匯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確定其隱喻義與字面義,而且隱喻義與字面義的區(qū)別只通過兩種理解的沖突而存在。所謂隱喻義,主要是因為所用語言字面意義與語境發(fā)生沖突時所選擇的與語境相符的另外一種理解。隱喻是從一個自我毀滅、自我矛盾的陳述構(gòu)成一個有意義的自我矛盾的句子。所謂毀滅應(yīng)該是字面意義的毀滅。而在這毀滅過程中, 新的意義也就同時誕生了。
(三)隱喻是用語言形式來表達超語言行為的各種微妙特
征, 所以它必須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 也就是說情景因素對創(chuàng)造隱喻句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為語境信息造就人物事態(tài)的主題意義, 主題意義作為鋪墊為喻體的投射作了預設(shè),成為潛在的、預埋的本體。
二、隱喻的翻譯方法
通過對隱喻含義和本質(zhì)的分析, 在隱喻翻譯過程中, 不僅要表達出隱喻的外在形式特征, 而且要突現(xiàn)出隱喻“由此及彼”的認知功能。英語隱喻翻譯的一般方法:
(一)直譯
由于不同語言文化的隱喻具有共性和同質(zhì)性,其隱喻具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自然不足為奇了?!皩Φ取笔请[喻翻譯的核心概念。譯者的最大目標就是盡可能在語言形式上(句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與作者的相匹配以求得對等。當兩種隱喻的認知方式相同, 語言形式統(tǒng)一時,采用直譯將源語的喻體形象移植過來傳遞給譯文讀者,可以保持對等的形象與風格, 做到“神形兼?zhèn)洹?。例?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種旅途)Janes uncle is an old fox, up to all kinds of evils.(簡的叔叔是個老狐貍, 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B1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
(二)意譯
語言隱喻化的普遍原理證明, 源語和目的語都存在隱喻的多義性和可變性,二者交互作用,使嚴格意義上的所謂直譯成為幻想。正是由于一種語言詞語范疇的隱喻性和兩種語言詞語范疇以及結(jié)構(gòu)的非對應(yīng)性,使翻譯成為一種認知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由于不同語言文化隱喻的異質(zhì)性, 有的隱喻形象是不可譯的, 其直譯會令讀者百思不得其解。此時宜改用意譯, 舍棄原文形象以忠實原文意義。正如世界著名口譯理論家塞萊斯科維奇所說: 翻譯的對象不是語言,而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意義。翻譯的任務(wù)是轉(zhuǎn)達意義, 而語言只是理解意義必不可少的條件。如:The ship is plowing the sea.船在乘風破浪地前進(直譯:船正在犁著海)。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網(wǎng)恢恢, 疏而不漏(直譯:正義有很長的手臂)。
(三)直譯與意譯兼用
有時為了既保全意義, 又不舍棄形象。可以同時兼用直譯和意譯來彌補直譯難達其意, 意譯難傳其神的不足, 達到“神形兼?zhèn)? 畫龍點睛”的效果。如:Every birdlikes its own nest.(鳥愛自己的巢.人愛自己的家。)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s kiss.(人們認為他在那個場合的表演不過是猶大之吻, 居心險惡。)
(四)歸化翻譯
原文與原文讀者之間是同一語言文化背景內(nèi)的語內(nèi)交際, 原文作者與讀者之間有著共同的認知心理圖式。這樣原文讀者就能自然而然地運用雙方共有的文化心理圖式去填充和理解這一語內(nèi)交際過程中所省略的信急。同樣譯文與譯文讀者之間也是一種語內(nèi)交際。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交際以最佳關(guān)聯(lián)為取向, 以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 并以此推導構(gòu)成交際。譯者要通過譯文將自己形成的認知圖式與譯文讀者進行交流以完成翻譯交際就應(yīng)不遺余力地充分利用譯語內(nèi)的共同認知心理圖式和語用假設(shè)以求最佳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譯者只有充分利用譯語中一切能奏效的習語來進行解釋, 才能有效地喚醒譯語讀者腦海中的相關(guān)認知心理圖式。讓他們自覺地填充那些被省略的部分, 產(chǎn)生種種期待, 馳騁各種想象。因此, 當源語語言文化與目的語語言文化相差甚遠時, 譯者可以依據(jù)目的語語言文化規(guī)范對原文進行歸化翻譯,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與期望達到語用等效。例如:It is easier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than for a rich man enter the kingdom of God.(財主進天國,難似上青天。)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真金不怕火燒)That theory doesn' t hold water.(那個理論站不住腳)
(五)異化翻譯
異化翻譯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而進行的語際間篇章意義的互相轉(zhuǎn)換。翻譯是跨文化, 跨語言的語篇交際。由于不同語言的思維和認知方式的差異, 源語文化中的某些認知方式在目的語中不存在, 或目的語文化尚未意識到用某一事物的特性來描述另一事物,這時運用異化翻譯可以向目的語傳達源語文化, 給目的語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異化翻譯逐漸顯示出其特有的魅力。例如:Summit meeting(高峰會議)power- vacuum(權(quán)力真空)Sunrise industry(朝陽產(chǎn)業(yè))。
綜上所述, 筆者根據(jù)隱喻的本質(zhì)特征, 提出隱喻翻譯基本原則, 并引申出隱喻翻譯的一般方法, 其目的在于探討在漢譯過程中, 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 正確傳達英語隱喻的喻義, 使譯文更好地實現(xiàn)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的交際。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 (4):1-7.
[2]黃國文.英語語言問題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3]謝之君.翻譯中的隱喻性認知[J].上海科技翻譯, 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