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巖
[摘要]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新教學模式的運用。提出一種可行性較強的教學模式: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該模式在傳統(tǒng)模式的基礎上融合了多媒體技術及文本學研究等多種方法,可有效解決研究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研究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09)05-0020-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中的高級階段教育,其目標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研究型高層次人才。近些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在數量上已具相當規(guī)模,然而質量卻沒有跟上去,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研究生發(fā)展的“瓶頸”。作為研究生指導教師,筆者近年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專題研究》、《后馬克思主義思潮專題研究》等課程時,逐漸總結出一套新的教學模式——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及碩士生的積極參與,產生了良好效應。據碩士生反映,該教學方法使他們不僅深入系統(tǒng)的掌握了專業(yè)知識,樹立了學術研究方法與規(guī)范,還培養(yǎng)、提高了獨立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本文以哲學專業(yè)為例,扼要的介紹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以期有益于促進我國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1傳統(tǒng)研究生教學模式的困境
在傳統(tǒng)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反復強調學生要多讀原典,但實際上卻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離開了教師的引導和督促,有的研究生不愿讀原典,有的研究生淺嘗輒止的閱讀二手文獻,既使有部分研究生閱讀了原典,由于沒能理解復雜的文本語境,反而誤讀了原著。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研究生的閱讀能力和自覺意識呢?筆者認為,必須在課堂上教會他們閱讀文獻的基本方法,將文本學和方法論結合起來,這就是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提出的理論初衷。
就傳統(tǒng)的研究生教學模式看,大體上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與本科生教學的唯一不同無非是內容上更深刻些,“滿堂灌”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利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筆者看來,研究生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蘊涵學術研究氛圍,換言之,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濃濃的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要讓研究生明白:知識不是寫在書本上的、現成的東西,而是需要他們自己去領悟、去發(fā)掘。如果說傳統(tǒng)教學模式側重于知識體系的習得,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則側重于文本解讀能力和方法論的培養(yǎng)。打個比方來說,如果說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在給研究生輸血,那么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則是給研究生更換骨髓,徹底改善和提高他們的造血機能。在傳統(tǒng)研究生教學過程中,研究生作為客體是被動的、單向度的,在這種情況下,批判的問題意識是普遍缺失的。相反,教師作為主體卻總是居高臨下,似乎自己就是絕對真理的化身??上攵?在這樣一種教學環(huán)境下,研究生怎么可能有所創(chuàng)新呢?更為糟糕的是,教師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走向思想僵化,從而導致整個研究生培養(yǎng)的失敗。所以,任何教條化的教學(學習)都是不可取的,針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1]可見,對于研究生而言,方法的獲得遠比知識的習得更為重要。
2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
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是文本學。從原初意義上說,它是學術界近年普遍認可和采用的一種研究原典的方法。與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不同,文本學方法強調:文本在寫作過程中具有歷史生成性,文本的解讀必須建立在發(fā)生學基礎上;閱讀主體通過與文本的歷史語境相互交融的歷史性生成,建構一種全新的歷史性理解視域[2]。可見,文本學方法要求對文本采取歷史性的理解,即從作者思想的動態(tài)發(fā)生過程及其所負載的復雜語境中理解。它不僅關注可視性的文字,還關注文本背后的信息。如在引導研究生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時,就一定要讓他們注意到馬克思每一歷史時期思想的差異,同質性的理解某個思想家一定是非法的。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按照西方解釋學的核心理念,任何閱讀都是“有罪”的,因為主體總是不可避免的帶有“前見”,因此,任何對文本的理解必須依賴于主體通過自身的解讀來歷史性地獲得。必須告知研究生的是,雖然準確無誤的理解原著是不可能的,但主體仍然是能動的,通過一種“視域交融”的互動研究過程,完全可以相對客觀、準確的反映原著的精神意蘊。
文本學閱讀要求研究生具有一種批判的問題意識,要敢于發(fā)現問題、善于發(fā)現問題,如在講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時,筆者通常會援引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的一句話:“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盵1]這時,研究生如能作出如下反思:什么是近代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近代哲學?如果不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還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嗎?這就表明學生把恩格斯的這句話真正理解透了。那么,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一種批判的問題意識呢?除了平時多讀、多看、多想之外,還可以運用法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癥候閱讀法”。該方法認為閱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要求閱讀者不僅意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缺陷,還要讀出文本作者的理論空白和邏輯混亂,即發(fā)現文本中存在的“癥候”。利用這種方法,阿爾都塞成功的解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許多有益洞見。
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采用電子備課這一全新的備課方式。傳統(tǒng)觀念認為,電子備課就是把原來寫在紙上的教案輸入到電腦中,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起來。而筆者則主張,電子備課盡量不要用word格式的文件,而是用pdf格式的文件,一是因為后者不易被誤操作而改變內容,二是因為后者可方便的增添各種標注,視覺感受也較前者好。在具體操作時,可先用word軟件進行編輯,然后用專門軟件(如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將其轉換為pdf格式。其實,真正的電子備課不僅僅限于教案的電子化,還包括多媒體課件(影像、圖片、聲音、動畫等)、教學資源、參考資料等。電子備課的優(yōu)點有:①提高備課效率,節(jié)約時間。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教師用在書寫、制表和查找資料等手工操作方面的時間較多,電子備課則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把教師的勞動迅速轉化為成品。不過,它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全面的計算機操作技術;②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哲學研究生的教學來說,由于理論非常抽象,電子備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得課件聲、色、圖、文并茂,重難點突出。計算機和網絡特有的資源共享性和信息搜集功能,使得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發(fā)現更多的教學資料和參考方案,這不僅有利于把問題講透,還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藝術;③有利于教務部門對教案進行動態(tài)管理。傳統(tǒng)的紙質教案,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系統(tǒng),很多新的知識來不及更新,即使更新,也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電子備課則不同,它可以隨時放在電腦中,隨時更改,傳遞和拷貝起來也非常方便。所以說,它是一個不斷更新、完善和升級的動態(tài)系統(tǒng);④有利于各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的申報。目前,我國高校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已經成為學科發(fā)展的“硬指標”,而申報這些項目,一般都要求申報材料的電子化,如果平時能夠注重這方面的積累,申報時就不會手忙腳亂。
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它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范疇為中心進行講解。“范疇”是文本的核心概念,任何論著都有自己的范疇。上課前,教師可提前將下次課要講授的內容概括成幾個范疇,根據實際情況落實到每一個研究生身上,要求他們下次課用10分鐘左右時間作簡短發(fā)言,最后由教師點評。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預習時有的放矢,鍛煉他們獨立的文本閱讀能力。本方法運用起來比較靈活,教師可根據學生人數和范疇數量作相應的調整,如遇到人數多、范疇少的情況,則可以劃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范疇,由組里選出代表發(fā)言。這里應注意,范疇的選取并不是主觀任意的,必須是貫穿文本的中心概念。按范疇講解有利于研究生從總體上把握文本重點和寫作線索,尤其適合于原典精讀課采用。
2)問題式(Problematic)解讀法。問題式是理論的生產機制,“是指一種統(tǒng)攝哲學問題視域及其性質的功能性結構”,“是一種生成性的建構系統(tǒng)”[3],通俗的說,就是理論家在某個特定時期特定的認識框架。該方法也是阿爾都塞創(chuàng)立的,按照這種方法,他將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分為兩種問題式:青年時期人本主義的問題式和老年時期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式,這一劃分雖然有武斷的成分,但對于把握馬克思早期思想與晚期思想的差異還是有啟發(fā)的。在這里,筆者將此方法引入研究生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研究生深度分析文本的能力,因為只有理解正確了,才有可能談創(chuàng)新。
3)線索解讀法。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前者要為國家輸送高層次的專門研究人員。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提高研究生對理論的歸納、提煉和總結能力,這就要求研究生在閱讀文本時,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線索解讀法就是要滿足這一教學要求,教師在授課時,要從總體上先拉出一條線索,將授課內容穿在一起,然后依次講解。這里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一是注重人物譜系的梳理。無論哲學還是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思想發(fā)展史上總會有若干位核心人物,如能揭示他們之間的聯系,整個思想史脈絡也就清晰可見了;二是注重思潮(學派)內部發(fā)展的線索。在哲學發(fā)展史上,每一種思潮(學派)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發(fā)展軌跡,教師在講解時,必須把握宏觀的發(fā)展方向,讓研究生在整體上能夠有一個總括的理解。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將線索制成圖表以助記憶。
4)注重“支援背景”的講解。當前哲學專業(yè)研究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知識積累不足——無法理解文本——放棄閱讀——知識積累更顯不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必須得以根治。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向研究生灌輸相關的“支援背景”知識。所謂“支援背景”,指的就是某一文本得以寫作和發(fā)生的所有支撐性背景。例如,要理解“后馬克思主義”思潮,就必須先理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技術革命等方面)。理解某個人物也是如此,要盡可能的追根溯源,揭示所有對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理論家及理論思潮?!爸г尘啊敝v解模式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做到詳盡,要把相關的背景知識以文本超鏈接的形式穿插在課件(ppt)中,上課時通過層層點擊展示給學生看。
總之,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是在多媒體技術支持下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還能較好解決課程內容更新的問題,使得研究生的涉獵面得以擴大,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增強。盡管該模式具有很多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具備的優(yōu)勢,但在處理兩者關系時切忌以前者代替后者。首先,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要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基礎,離開了基本的授課技巧,離開了一定數量的知識積累,任何方法都是空洞無效的;其次,兩者是一種互補關系,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補充和改進,它可以有效解決一些難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苦練教學基本功,另一方面運用文本學-方法論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223.
[2]龔秀勇.論文本學方法[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49-52.
[3]張一兵.問題式:阿爾都塞的核心理論范式[J].哲學研究,2002,(7):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