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偉
[摘 要] 經濟學課程教學增加人文教育有利于經濟學學科平衡發(fā)展、提高學生素質,進而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為此,需要借鑒發(fā)達國家與其他學科重視人文教育的經驗,采取相應措施,這包括:教師注重以人為本、教學內容增加人文內涵、教材教參注重人文、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增加人文課程設置、保障激勵評估制度等。
[關鍵詞] 經濟學 課程教學 人文教育
筆者在經濟學學科中的國際貿易專業(yè)學習、教學與研究近20年,深刻感受到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增加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人文最早指人性、教養(yǎng),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啟蒙學者的倡導,人文科學的范圍日益擴大,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而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傳授和環(huán)境熏陶,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1]
一、經濟學課程教學增加人文教育的意義
1. 有利于經濟學學科平衡發(fā)展
西方經濟學是人們超越工具理性,用社會理性認識和控制各種風險的人文資源,人們正是通過對各種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規(guī)律的探討,不斷實現(xiàn)其人文精神的追求。薩繆爾森就認為,經濟學是一門可以把科學的精確性和人文的詩意濟一身的科學。從科學精神層面來看,經濟學是科學,這是對經濟學低層次的理解;從人文精神層面來看,經濟學是人文,這是對經濟學高層次的理解??傊?經濟學不僅僅是科學,更主要的還是人文。也有一些經濟學者認為經濟學是科學與人文的統(tǒng)一。如劉偉在《光明日報》上指出,“說到底,經濟學是關于人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分析,是一種社會的科學,因而,總還是需要特殊的社會關注和特別的人文精神,經濟學者本身也不可能更不應當缺失人文關懷,而支持這種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必定是一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取向。……真正科學的魅力,應當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盵2]又如盛洪在其專著《經濟學精神》中特別強調:在最高境界中,經濟學不是科學。另外,他還在題為《會有一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嗎》的文章中提出一個論斷,即“作為科學與超越科學的經濟學”。其中,“超越科學”就是“形而上”,也就是“人文”的意思。[3]
2. 有利于經濟學學生全面發(fā)展
人不僅是經濟人,而且是社會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強調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fā)展,把人的全面發(fā)展看成是社會發(fā)展的最高目標[4]。學校所培養(yǎng)的經濟學人才,必須是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充滿人文關懷、具有主動適應未來世界變化的能力和個性傾向特征的專業(yè)人才。如今,我們的教育已轉向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方面,要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必須基礎厚、知識寬、專業(yè)新、素質好、能力強。人文教育的重點也轉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二是加強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在提交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知,即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做,即學會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工作,實現(xiàn)從技能到能力的轉變,這不僅是實際動手能力,而且包括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社會行為、集體合作態(tài)度、主觀能動性、交際能力、管理和解決矛盾(沖突)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擔風險的精神等綜合而成的能力;學會共同生活,即培養(yǎng)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學會發(fā)展,即適應和改造自己的環(huán)境。教育四大支柱理論為我們實施人文教育提供了可資借鑒之處。
3. 有利于經濟與社會健康發(fā)展
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增加人文教育也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與《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體現(xiàn),有利于經濟與社會健康發(fā)展?!翱茖W發(fā)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秶胰藱嘈袆佑媱?2009-2010年)》第四章——人權教育中規(guī)定,“國家將結合普法活動,積極依托現(xiàn)有的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體系和國家機關內的培訓機構以及廣播、電視、報刊、網(wǎng)絡等多種媒體,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權教育,普及和傳播法律知識和人權知識?!比绻洕鷮W還想在解決社會問題和提高社會品質方面有所作為的話,它就不能忽視人的各種社會需求。
二、借鑒重視人文教育的成功經驗
1. 借鑒發(fā)達國家重視人文教育的經驗
目前發(fā)達國家已經把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提上議事日程。為了提高人文素質教育,1984年美國人文學科促進會發(fā)表了《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書》,提議“大學應重新修訂課程,學生無論主修什么都要具備相當程度的歷史、哲學、語言文學的修養(yǎng)。學校和教師設計一套以人文教育為中心的新課程,應把人文學科尤其是西方文明史作為重要科目”。日本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提出,“在開創(chuàng)新世紀之際,不僅自然科學,而且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振興,都是容不得半點輕視的課題”,從而提出2l世紀教育的原則是重視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能力,適應國際化、信息化社會需要,向終生教育體系過渡。韓國也非常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積極響應現(xiàn)代化人文教育的需要,專門成立了21世紀委員會,并把未來人類社會的特征定義為知識化、信息化和國際化。
2. 借鑒其他學科重視人文教育的經驗
大師云集、英才輩出,有著豐厚人文積淀和一流國學研究水平的清華大學,是全國最早向工科生開設文科課程的大學之一,并率先開展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5]。合肥工業(yè)大學則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素質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方案,凸顯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促進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的轉變;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在課程設置方面壓縮了專業(yè)課部分,新增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另外,實現(xiàn)了實踐環(huán)節(jié)與文化素質教育的融合,重視第二課堂和社會課堂的建設;此外,還促進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相結合,改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加強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6]。而在第二屆中國大學人文發(fā)展研討會上,西南石油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院長、法學院院長何沙系統(tǒng)地提出了西南石油學院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的對策,并思考了如何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課程體系[7]。而學者蘇才根認為在教學中嘗試凸顯數(shù)學的人文價值,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效注意,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8]。此外,自上世紀60年代起,新的醫(yī)學人文教育逐漸在西方興起;到20世紀70年代,部分美國醫(yī)學院校已將人文教育引入到醫(yī)學教育中,人們將醫(yī)學看作是一門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有人文社會科學屬性的綜合性學科體系。[9]
三、經濟學課程教學增加人文教育的具體措施
1. 教師注重以人為本
經濟學教師應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以關愛之心建立和諧關系,以真誠之心善待每位學生,以人文之心感染每位學生。國際知名的經典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教育領域標尺性著作《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的第一作者保羅·海恩,在1975年給新制度經濟學的開創(chuàng)者道格拉斯·C·諾斯的一封回信中的一段話打動了諾斯,也打動了每個真心想做好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教師:“我希望能在這樣的學校里教書:那里的教員愿為本科生的通識教育盡心盡力,并心懷熱誠;他們會不斷反省通識教育的性質和重要性,并把提供良好的通識教育視為己任;他們將會把自己的學科作為基地,大膽進入其他學科,而不是把自己的學科當作一座城堡,在里面享受清靜的生活。在我夢想的學校里,所有人都應該達到某些核心要求;因為任何人都能列出一個受過通識教育的人應掌握的特定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所人文學院要想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知識共同體,就必然要求有某些共同的核心知識?!盵10]筆者曾經注意到一位學生很有思想,就在課堂上鼓勵他加倍努力,爭取成為中國的思想家。他畢業(yè)以后在青島工商銀行工作,給我一封長信,非常感謝我給予他的鼓勵,讓他得以從自卑與封閉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些,都讓我深切感受到學生的心田需要教師的愛心之泉滋潤。
2. 教學內容具備人文內涵
教學內容增加人文內涵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也有利于老師教育學生。在此背景下,“快樂經濟學”、“通俗經濟學”、“趣味經濟學”、“漫畫經濟學”等應運而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平教授講授數(shù)理經濟學一課時,播放了美國著名小提琴藝術家斯特恩訪華的紀錄片,用優(yōu)美的琴韻和小提琴的演奏之“道”引出了數(shù)理經濟學的“和諧”與“均衡”之“道”,給人以很大的啟發(fā)。這是一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有益嘗試[11]。在日常的經濟學教學中,筆者也曾采取過以上類似舉措。如講授曲線概念可以用來啟發(fā)學生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而談制度經濟學時,可以談及文化影響經濟貿易,舉例闡述儒家文化作為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在學習經濟知識的同時學習文化,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如講解中國貿易的發(fā)展時,可以從唐朝“絲綢之路”與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繁盛,談及清朝“海禁”后對外交往衰微,在鴉片戰(zhàn)爭中被迫打開國門,再談及新中國成立后閉關自守與對外開放的對比。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配合適當?shù)囊曨l圖片,特別是央視大型系列片《大國崛起》,讓學生在音畫震撼的故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國家強盛的相互關系,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3. 教材教參注重人文
保羅·海恩等著的經濟學教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指定讀物,得到諾斯、張維迎、梁小民、熊秉元等中外著名經濟學家的鼎力推薦。清華大學EMBA教授,在中國介紹和普及西方經濟學的第一人梁小民先生為此書作序,題為《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認為“學習經濟學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統(tǒng)地讀一本教科書。市場上的經濟學教科書太多了,這些書是為不同層次的人寫的,選讀哪一本教科書十分重要。這本書的特點之一在于它不是給你介紹一個又一個概念、一個又一個理論、一個又一個圖表、一個又一個數(shù)學模型,而是從現(xiàn)實中你熟悉的事情出發(fā),告訴你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的。這樣,你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掌握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當然,經濟思維本身也離不開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這本書從思維方式入手介紹了各種經濟學知識,從個人到社會、從微觀到宏觀、從主流的觀點到非主流的看法、從歷史到現(xiàn)實,可以說,這本書的內容相當全面,但切入點不同,組織與寫作的方法也不同,讓一般讀者讀起來更容易,理解起來也更容易。這正是這本書另一個重要的特點?!盵12]注重人文的經濟學教材教參還有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大眾經濟學”系列叢書,曼昆、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經濟學教材,夏業(yè)良主編的《菩提經濟學文叢》,加里·貝克、加爾布雷斯、高希均、林行止、熊秉元、黃有光、茅于軾、梁小民、夏業(yè)良、何帆、王躍生等經濟學家的經濟學隨筆。
4.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除了傳統(tǒng)的演繹歸納、辯證統(tǒng)一、案例研究方法之外,經濟學教學方法還可以改良傳統(tǒng)上平鋪直敘的描述性和解釋性方法,以經濟學語言為基本話語,包括使用文學、故事、寓言、隨筆、小說、漫畫、視頻、音頻等描述經濟現(xiàn)象,盡量用淺顯、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經濟現(xiàn)象;倡導兼容并蓄的方法:從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心理等多角度去分析經濟問題。除了課堂教學,經濟學教學還應提倡社會調查、學生講課,其中社會調查鍛煉了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曾布置學生在課堂上講解《國際貿易》中的“國際分工”與“國際市場”兩個章節(jié)。學生通過自己準備材料,制作PPT,上臺講解,互相評分,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并從中加深了對有關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情境學習、同輩學習、基于活動的學習等方式,學生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性能力。此外,經濟學教學還要重視課外交流,在娛樂、游戲、運動中啟發(fā)學生,孔子的“游學”就是最早的寓教于樂,這值得我們學習。
5. 增加人文課程設置
在經濟學教學中增加人文教育,一般應考慮設置《經濟學哲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倫理學》、《人本經濟學》、《經濟法》、《大學語文》等課程,注重開設文化素質選修課,比如《中西文化比較》、《美術》、《音樂鑒賞》、《電影欣賞》、《中國通史》、《公關禮儀》等。據(jù)統(tǒng)計,在世界各個領域1 000位有杰出貢獻的人物中,70%~80%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愛因斯坦就曾說過,物理給了他知識,藝術給了他想像力。而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許多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獲得者原來并不是學醫(yī)的,而是學物理、化學的。培根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13]
6. 制定激勵與評估制度
學校與學院要制定有利于高校人文教育發(fā)展的教育政策與措施,為促進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鼓勵有利于增加經濟學人文內涵的教學與科研,鼓勵教師流動與交互影響。另外,學校與學院還要創(chuàng)設一種“春風化雨”式的人文環(huán)境,這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效果,是提升學生文化品味的重要一環(huán),它包括各種社團活動、各類科技文化節(jié)、各種人文景觀的建設等。學校還可以舉辦藝術作品展或音樂會等欣賞活動,如北方交通大學舉行的“文藝精品進校園”系列活動、湖南大學經貿學院“經貿文化節(jié)”中的人文講座等課外文化活動,這些都營造了學校的人文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 郭波,施小蕾.國際貿易專業(yè)學生素質培養(yǎng)[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 劉偉.經濟學教學和科研若干問題的探討[N].光明日報,2005-10-11.
[3] 盛洪.經濟學精神[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
[4] 陳惠雄.人本經濟學原理(第二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5] 宋曉夢.清華文科:能否再造輝煌[N].光明日報,2003-01-02.
[6] 合肥工業(yè)大學人文經濟學院—合肥工業(yè)大學素質教育課程簡介.http://www1.hfut.edu.cn/department/renwen//article.php?articleid=575.
[7] 何沙.關于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和發(fā)展的思考[J].科學中國人,2006(7) .
[8] 蘇才根.人文視角下的數(shù)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7).
[9] 張俊祥.在醫(yī)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以醫(yī)學影像學專業(yè)為例[J].安徽醫(yī)藥,2008 (4).
[10] [美]道格拉斯·C·諾斯(序).經濟學教材的革命,經濟學的思維方式[M].[美]保羅·海恩等著.馬昕,陳宇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11] 錢升.論經濟學課程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杭州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2(4).
[12] 梁小民(序).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M].[美]保羅·海恩等著.馬昕,陳宇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13] 卜偉,丁建峰.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作者簡介:熊偉系湖南大學經貿學院國際貿易系副教授;熊英系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