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社會關懷與恪守福音之間的張力

      2010-05-11 04:55孫艷燕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1期
      關鍵詞:基督徒福音基督教

      本文以歷史上針對基督教會與社會關系的兩種相反態(tài)度為依據(jù),分析了在世俗化背景下,主張順應或對抗世俗社會發(fā)展趨勢的英國自由派和保守派教會在強調社會關懷或恪守福音問題上進退兩難的處境,以及它們如何在二者之間進行取舍,凸顯了自由派教會廣泛而深入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與保守派教會堅持履行宣揚上帝福音的使命和基督教傳統(tǒng)道德理念、與國家政權機構保持距離之間的張力,并指出二者都在經(jīng)歷著某種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只是所采取的方式及其程度有所不同,它們也都為當代教會發(fā)展所必需。

      關鍵詞:社會關懷英國基督教福音自由派保守派

      作者:孫艷燕,1972年,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一、基督教會與社會的關系模式及其原則依據(jù)

      神圣的宗教與世俗的政治、經(jīng)濟世界縱橫交叉,密不可分,基督教會必然要參與世俗世界的社區(qū)、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各項事務。而掌握何種參與模式,即教會以何種方式進行與社會互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二者關系的走向。如果為其分類,則可觀察到歷史上教會與社會的關系大致可歸為三種模式:第一,強制模式,即教會采取類似法西斯式統(tǒng)治的高壓手段強制民眾納入其組織范圍,對與之不相一致的思想觀念進行打壓,強迫世俗社會為其所謂的宗教真理服務;第二,分離模式,即教會高高在上,待在象牙塔頂,與社會保持距離,不屑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第三,融入模式,教會運用類似西方近現(xiàn)代社會自由一平等一博愛的思想理念以循循善誘的勸說將宗教思想注入大眾心田,與多元社會進行廣泛、寬容的對話。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當中,主要的關系模式為后面兩種。

      事實上,基督教會對于教會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一直存有兩種相反的態(tài)度傾向,而每一種傾向都可在《圣經(jīng)》中找到其依據(jù)。在《新約圣經(jīng)》當中存在著兩條相反的原則,即“本土化”(indigenizing)原則和“朝圣”(pilgrim)原則。一方面,根據(jù)《使徒行傳》第15章的記述,使徒們在耶路撒冷大會上經(jīng)過討論所形成的結論是,外邦人不必按照猶太人的律法規(guī)定行割禮也可信仰上帝而獲得拯救。上帝按照人類本來的面目接受處于不同時代,來自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們,人無法脫離其自身所處的社會。由此導致了基督教歷史上的“本土化”原則,基督徒是社會的一分子,教會要使人感覺“像在自己家里一樣”?;浇绦叛龅暮诵膬热荨暗莱扇馍怼奔词沁@一原則的體現(xiàn)。上帝的道化為人類的肉身,深入到社會現(xiàn)實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福祉是上帝的首要關切。耶穌予人飽食,醫(yī)治疾病,扶助貧困,展示了慈愛的上帝形象,讓人們明了天國來臨之時將會是何種情形。并且,神圣在人類社會當中予以展現(xiàn),它根據(jù)人們所處的各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使用各種不同的語言來顯明其自身,用共同的信仰將人們聯(lián)結起來;另一方面,在教會歷史上還存在著與上述原則相反的一股力量,即上帝不僅按照人類的本來面目接受了他們,而且要使人類轉變成為他所期望的樣子。人類需要悔改,投入上帝的懷抱。上帝不僅是仁慈的,他更是最高的審判者。耶穌作為先知勸誡人們?yōu)樽约旱淖镞^而懺悔,人們堅信耶穌是人類的拯救者。人世間沒有永恒的城,信仰上帝的基督徒要進入恒久的天國之城?;酵脚c此世的世俗社會有別,“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被酵綋碛须p重“國籍”,他們來自于世俗的國度但卻不屬于它,因此遭致世界的憎惡,但他們要忠于神圣的信仰國度,不斷地在朝圣天國的道路上前行。

      這兩條原則互相關聯(lián),一直處于一定的張力之中,也保持著相對的平衡。在日趨世俗化的社會中,這兩條原則引申出了基督教會對社會發(fā)展的順應或是對抗或是游移干二者之間的不同回應態(tài)度。主張順應世俗社會發(fā)展的自由派教會認為,上帝之道像一灣流動不息的清泉,其本身是動態(tài)而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它總是根據(jù)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永遠不會拘泥于過去而顯得陳腐。在此過程中,教會更強調的是其社會關懷。而主張對抗世俗化社會的保守派教會認為此世并非基督徒的家園,教會應當堅守信仰堡壘,保持其獨特性和對基督的忠誠,不向世俗社會妥協(xié)。他們側重于強調恪守福音的重要性。在處理教會與社會關系的實際應用當中,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究竟遵循哪條原則,基督教會內部產(chǎn)生了諸多爭論,意見難以統(tǒng)一。

      二、英國基督教會的兩難處境

      英國基督教會正經(jīng)受著世俗化的沖擊,意識到世俗化對教會價值和地位的嚴峻挑戰(zhàn)。它們認為應該重新認真反思教會在國家社會中的位置和它的使命等問題。任何教會都是特定歷史時期和地域文化的產(chǎn)物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時代的變遷。如若不然,它將面臨著被歷史淘汰的危險。關鍵是采取何種策略,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

      英國各派教會在這一問題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立場分歧。不僅是各宗派之間,即使是同一宗派內部都無法取得統(tǒng)一的意見而導致沖突和分裂。英國各主流教會(主要包括圣公會及其它新教教會)中的大部分表現(xiàn)出濃厚的自由派傾向,而福音派和五旬節(jié)派等教會的保守傾向比較明顯,這些宗派活躍于各主流教會之中,具有超宗派性質。在現(xiàn)實當中,兩派教會的界限有時并不十分清晰,它們在處理許多實際問題時的態(tài)度是游移于二者之間的。

      例如,近年來教會在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這一點毋庸質疑。然而,在世俗潮流盛行的當代社會,教會每向前走一步都會遇到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障礙,常常陷于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他們對待許多問題的態(tài)度也游移不定,中庸騎墻。對于教會是否應該以及以何種姿態(tài)參與公共生活的問題,教會內部呈現(xiàn)出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強調教會的特殊“身份”(identity)和地位,認為教會應專注于其內部事務,進行神學、教義和禮儀等方面的思索,不應糾纏于世俗的政治經(jīng)濟紛爭。但這種觀點有時被批評為固守象牙寶塔,教會因此會有失去發(fā)言權而被世俗社會遺忘的危險。由于它們擁有其成員極高的忠誠度,因而構筑了堅固的神圣堡壘。但如果世俗化進程得不到抑制而繼續(xù)無限制地發(fā)展下去,它們將失去一個溫暖的基督教文化環(huán)境,而被徹底暴露于極度冷漠的世俗世界當中。基督教會將如1500年前那樣再次淪為一個與當前社會不相協(xié)調的小宗派,另一種贊成教會參與公共活動的觀點認為,教會只有改變孤芳自賞的態(tài)度而融入社會,順應世俗化的時代潮流,才能生存下來并為世人所認可。這派觀點有時則被指責為屈從于世俗社會,甚至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污,教會將有失去自我而被社會吞噬的危險,而英國社會則將面臨被徹底“異教化”的危險。他們在實踐中的表現(xiàn)曾被批評為在很多問題上處在妥協(xié)的“中間立場”而與政府過于保持一致。教會原本可以深入到包括福利和教育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利用自身的強大勢力使其神圣化,而當代教會被迫必須依靠世俗機構和組織來發(fā)揮一定的功效以博得大眾的支持,教會本身便被淹沒于世俗社會之中了。面臨宗教“市場”的激烈競爭和越來越多挑剔的“消費者”,教會在無意之中染上了其周圍世俗的社會環(huán)境的顏色。神圣與世俗之間的重重壁壘過多地被打破,神圣被遺棄在極易受到攻擊的處境之中。長此以往,教會

      有可能在精神層面上逐漸退化,直至不再具有神圣的意義。

      現(xiàn)實狀況是,教會無論采取何種策略,都面臨著各種阻力和來自各方的批評。但英國各派基督教會依然在努力地探索各自與世俗社會的最佳互動模式,在社會關懷與恪守福音之間進行取舍,在理想與現(xiàn)實、神圣與世俗的夾縫中謀求生存和發(fā)展。

      三、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側重與取舍

      (一)自由派教會

      基督教會并非孤立存在,從它建立之日起便身處社會當中,總是要與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并保持錯綜復雜的關系?;浇虝ι鐣膮⑴c活動同樣歷史悠久,而并不是當代的新創(chuàng)意。西方主流基督教會認為,基督宗教的社會關懷是其最為基本的使命之一,關心社會是基督徒的責任。耶穌基督教導基督徒要“愛人如己”,教會因響應上帝的召喚關愛他人,教會傳講福音為的是使所有人都得救。其宗教信仰和倫理教誨針對的不僅是基督徒,而是整個世界。教會還是基督的身體,是一個制度化的團體,因此有義務在社會上為基督作見證,作為整體開展活動,針對各種問題向所有社會成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基督信仰的個人層面和社會經(jīng)濟政治層面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

      而當西方現(xiàn)代化進程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并對教會的生存和發(fā)展造成威脅之時,教會才更加明確地意識到應該采取措施應對當前所處的困境。西方主流教會逐漸走出神圣的象牙塔,步入茫茫塵世。“傳統(tǒng)宗教的神圣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日益淡化”,教會“由注重對天國的描繪,轉為更加關注人間的世俗生活,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等社會問題的關注與闡釋,占據(jù)了當代宗教宣傳的主要內容?!?/p>

      當代英國自由派教會努力表達自身對現(xiàn)實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密切關注社會和大眾的日常生活。教會不僅強調人的屬靈性和對彼岸世界的向往,而且號召基督徒“參與生活、關心社會、投身歷史,以先知訓世的洞見和犧牲之愛的表率來為其信仰真理在世上作光作鹽。”英國基督教會的領導層多次傳達出積極參與社會的思想訊息。1924年在威廉·湯樸(William Temple)的主持下在伯明翰召開的關于基督教政治、經(jīng)濟和公民身份的會議表現(xiàn)出教會對社會的特別關注。1961年6月,邁克爾·拉姆齊(Michael Ramsey)在就任第100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布道中,將教會對社會的參與、教會聯(lián)合以及禮儀改革共同列為教會三項應予以優(yōu)先考慮的事宜。他指出:“我們應當努力深入于工業(yè)、科學、文學藝術……的社會當中,我們在這一深入的過程中必須既以導師又以傾聽者的身份看待社會?!崩俘R不僅表達了教會參與社會的重要性,而且還表現(xiàn)出對社會參與靈活開放的姿態(tài)。而當普世教會運動中英國各宗派之間由于神學教義分歧導致對話擱淺的時候,它們仍可以在開展社會關懷事業(yè)的合作方面取得共識。1988年召開的第12屆蘭伯斯會議除了將婦女能否被授任為主教的問題列為其核心議題外,還討論了政治壓迫、貧窮和國際債務等問題,并決定號召發(fā)起“傳福音十年”活動,把1991至2000年定為“傳福音運動的十年”,以促進圣公會在當代社會文化背景之下的發(fā)展,變教會被動的維持現(xiàn)狀為主動的對外宣教。經(jīng)過1984年、1989年和1990年圣公會兩次協(xié)商會議和圣公會首主教會議的討論結果,圣公會的對外宣教主要基于五點,而其中的第三點“通過愛的服務來回應人類的需求”和第四點“尋求改變社會的非正義結構”都直接涉及到教會參與社會的行動綱領。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英國基督教會與政府之間的沖突不斷升級,圣公會也不再是“做禱告的托利黨”(the Tory party at prayer)。教會對政府的批評日益增多。

      在社會經(jīng)濟政策方面,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在70年代末期開始執(zhí)政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革,拋棄“福利國家”政策,轉而實行私有化,控制貨幣,削減福利開支,打擊工會力量。這樣的政策雖然幫助英國擺脫了經(jīng)濟危機,但其中“扶富抑貧”傾向顯然有損于社會公正,也極大地違反了基督教的基本道德準則,從而激起了教會針對政府一系列社會經(jīng)濟政策的批評。例如,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授權的一個特別委員會經(jīng)過兩年對英國一些重要城市地區(qū)的考察之后,于1985年發(fā)表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報告《城市中的信仰——對教會和政府采取行動的倡議》,在英國社會引起極大反響,此后又于1990年出版了類似的《鄉(xiāng)村中的信仰》。這兩份務實的報告尖銳地指出當時英國社會所面臨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和道德等各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質疑政府以市場為導向之經(jīng)濟政策的道德基礎,呼吁教會和政府采取積極的行動迎接挑戰(zhàn),并分別針對教會和政府提出一系列明確的建議,力求改善現(xiàn)狀,緩解危機。報告的內容和其犀利的語風使政府大為不悅,甚至因此而被譴責為“馬克思主義”。在《城市中的信仰》發(fā)表十年之后,教會關于城市發(fā)展的另一份報告認為城市的境況改善甚微,而政府卻認為它低估了政府按照十年前報告中所提供的建議所做的努力。2006年出版的最新報告《虔信的城市:對贊美,洞見和公義的倡議》由各基督教會以及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代表組成的委員會經(jīng)過兩年的考察后發(fā)布,它分析了《城市中的信仰》發(fā)表20年來英國社會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指出政府對城市的巨額投資和經(jīng)濟增長并沒有矯正顯著的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繼續(xù)擴大,種族偏見使鄰人形同陌路,人們遠離政府的決策程序。同時,物質財富沒能使人們更幸福,人們的精神貧困甚于物質匱乏。報告認為宗教信仰是使城市希望重生的最豐富和持久的資源之一,呼吁政府和教會以及各宗教信仰團體進行合作,應對整個國家經(jīng)歷的共同挑戰(zhàn)。

      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俗化造成了“道德真空”,許多年輕人拋棄了教會傳統(tǒng)的道德教化。在社會“寬容”潮流的推動下,英國政府于60至70年代出臺了一系列與性、婚姻和家庭相關的自由化傾向明顯的立法。教會內部對相關道德倫理問題產(chǎn)生了爭議和意見分歧,部分教會人士表現(xiàn)出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認可社會潮流的發(fā)展趨向,認為這也是上帝對人類的恩賜,我們應該享受這樣的生活。但另一方主張教會維護正統(tǒng)倫理準則,反對縱容有悖于基督教道德規(guī)范的立法,并聯(lián)合其它一些具有相似意向的宗教和世俗群體以及議會外的壓力集團,提議廢除或修改相關法律條文。這些努力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80年代早期,由于失業(yè)和貧困等社會問題而引發(fā)的英國布里斯托、利物浦,倫敦、曼徹斯特和伯明翰等幾個大城市的街頭暴亂,使教會領導和政府之間的沖突達到高潮。教會將其歸因于幾十年來家庭、學校和教會中不充分的引導而造成的“道德疲軟”(moral weakness),呼吁教會和政府為此承擔起更大責任。

      種族問題是近幾十年來英國社會所面臨的熱點問題之一。教會自20世紀60年代起對此保持高度關注,號召全社會為創(chuàng)立一個多種族的和諧社會而努力。1965年在“基督教行動”組織(Christian Action)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教會代表被敦促其采取的各種政策都應反對種族偏見,教會領導們發(fā)起的教育活動應促使教會成為種族和諧的一支積極力量,“不列顛基督教會聯(lián)合會移民委員會”

      (Migration 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Council of

      Churches)應與羅馬天主教會合作,在移民群體中安排數(shù)量更多的教牧人員。當受到新納粹團體煽動的排猶主義抬頭之時,坎特伯雷教士會議(Canterbury Convocation)于1960年1月召開全體會議,圣公會主教安布羅斯·里弗(Ambrose Reeve)提出動議對排猶主義表示痛惜,并指出基督徒有責任使各種族之間實現(xiàn)盡可能良好的關系。牛津副主教附和了這項動議,強烈要求教士會議的全體成員對“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理事會”

      (Council of Christians and Jews)在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工作予以支持。1964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拉姆齊擔任“英聯(lián)邦移民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Commonwealth Immigrants,NCCI)主席,希望能夠盡其所能為英國社會各種族的和諧做出貢獻。在現(xiàn)實當中,政府因種種經(jīng)濟和社會原因限制移民數(shù)量,并在其1968年的移民法案中為白人和有色人種移民分別設置了不同條款,受到拉姆齊等教會人士強烈批評。主教羅賓遜因其對政府政策的反對而退出工黨,許多成員離開了NCCI的中央委員會或附屬委員會。拉姆齊批評政府的政策“徹底排除了英國社會實現(xiàn)種族和諧與融合的任何可能性。我們需要……實踐眾人平等這一基本的基督教信仰,以此履行國家支持人權以及聯(lián)合國憲章的誓言?!痹诮酉聛淼臄?shù)十年中,英國基督教會從未停止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實現(xiàn)社會公義的活動。在2005年舉行的大選中,各教會雖然奉行不干涉民眾之政黨傾向的原則,但都呼吁本教會的選民不要投票給具有明顯種族主義特征的英國國民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體現(xiàn)了教會的鮮明立場。

      教會針對政府各項立法、以及對政府社會政策的參與和批評,比起教會內部的神學爭論和禮拜儀式更能引起公眾的關注。同時,教會獲得了相應的社會和政治地位,成為反對政府的政治力量之一,也成為官方政策受害者即弱勢群體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

      總之,當代英國基督教會除了通過間接方式,如講道和禮拜活動培養(yǎng)基督徒作為國家公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之外,還直接涉入到政府的決策過程當中,或發(fā)揮對政府政策批評監(jiān)督的功能,并主動采取行動,密切與普通信徒和廣大民眾的聯(lián)系,在廣闊的社會中盡力發(fā)揮自己的能量。當然,教會的社會參與還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但從總體上說,英國基督教會仍然受到民眾的高度尊重。教會的社會參與是教會對社會施加影響最直接的領域。教會加強社會參與有利于抵制當代社會將基督信仰和實踐私人化的意識形態(tài),提高教會整體的社會地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教會的社會影響力得到提高,教牧人員重新受到公眾重視,許多身處困境的人們首先想到求助于基督教會,通過教牧人員尋求精神關懷和體貼入微的生活指導。

      (二)以福音派為代表的保守派教會

      根據(jù)《圣經(jīng)》啟示,人們應當既愛上帝又愛鄰人,耶穌曾談及他的門徒“出世”又“入世”。這牽涉到福音傳道與社會行動二者的關系問題。英國著名福音派領袖約翰·斯托特(John R.W.Stott)認為福音傳道和社會政治參與都是基督徒責任和義務的一部分,對天國的需要沒有喪失社會的維度。在斯托特看來,教會應如基督一樣作世界的鹽、光和酵母,對社會進行深入持久而且具有根本轉變性的滲透,體現(xiàn)《圣經(jīng)》中“拯救”的基本思想,當然這要比世俗層面上將人們從各種形式的壓迫中拯救出來的意義更為深廣。斯托特同意基督教宣教具有社會和福音傳道兩個維度,若將福音傳道與社會行動相結合,則基督教在社會上會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而困難在于如何使二者相關但不混淆。斯托特重申教會與社會的清晰不敬神的社會應保持不同,進入天國依賴于靈性的復生,由此解決人們的靈性饑渴。按照耶穌基督的要求傳播福音是教會的第一要務。他批評自由派教會偏重于社會轉變而忽視了對福音傳道的關切是不正確的。

      斯托特主張基督徒應深入世俗社會,在其中服務基督。但基督徒的職責之一是在社會中特別是在道德標準方面保持誠實、正直和高尚廉正的氣節(jié)。屬于天國的人必須表現(xiàn)出他們聽宣告的內容,彼此相愛,在他們自己的社區(qū)生活中證明其對于正義與和平的高標準,以其自身良好的行為使他們所聲明的福音具體化,證明上帝的真實性。有時天國的價值觀和道德際準與社會的道德縱容、社會不公正或上層人士中的腐敗相抵觸。這時教會有福音傳道的責任,譴責邪惡,贊揚良善,要求統(tǒng)治者悔改,為上帝的律法和福音作見證?;酵綉缫d基督一樣生活,哪怕在一個反對他們,甚至不再接受他們的社會中仍一如既往地保持操守。24從斯托特的思想中體現(xiàn)出的福音派教會雖然參與社會但并非順應社會大眾,堅決維護自身信仰原則而不與世俗社會道德標準相妥協(xié)的立場,與自由派教會形成了鮮明對照。

      另一位英國當代福音派神學家阿利斯特·麥格拉斯(Alister E.McGrath)亦主張福音派應當重視社會參與,福音派是“通過信奉福音訊息的社會運用的方式來堅定維護正統(tǒng)的基督教信仰的”。福音派既要信仰《圣經(jīng)》,又不能將自己屏蔽于社會生活的范圍之外,應“力圖使基督教同社會、政府和文化的現(xiàn)行需要發(fā)揮有效的接觸?!瓕⑷藗円蚓仁乐骰降瑫r又力圖在文化中作鹽作光……。”他認為若要忠實于《圣經(jīng)》,則必須意識到福音既是個體的、同時也是社會的好消息。麥格拉斯希望當代的福音派承認信仰的社會維度,“以一種神學上的堅韌性、巨大的能量,以及對以《圣經(jīng)》為依據(jù)的基督教在面對今日的社會痼疾有許多話要說的信念來參與到社會中去”。而另一方面,麥格拉斯反對通過獲取權力的途徑實現(xiàn)社會參與,因為這使得福音派在對抗世俗社會之時卻仿效了世俗社會的方法,本能夠擊敗世俗世界的福音派便會“被其想要擊敗的對象所征服”。因此,福音派需要超越世俗權力,“被看作是高于政治之上的”,將教會的道德見證“建立在它的教導關懷和對人的憐憫之上”,不與政治黨派保持任何“恒久的聯(lián)盟”,否則將會“導致教會喪失它的公眾信任度”。麥格拉斯的社會參與思想體現(xiàn)出的是強調基督徒與世俗社會有別,來自于世俗國度但卻不屬于它的出世的一面。福音派面對當今的“社會痼疾”擁有欲以自身堅定的信仰對其進行診療、影響并改變社會的強烈愿望,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們欲與世俗權力保持距離之出污泥而不染的氣質。

      英國福音派教會在20世紀中期之前的公眾形象是消極的,其原因之一是它們往往表現(xiàn)出對政治、社會問題和慈善事業(yè)的漠不關心。福音派似乎只是強調福音對個人的拯救和個人內心的虔信,將基督徒的責任局限于個人生活的范圍里,自命清高地遠離世俗的“邪惡”社會。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社會發(fā)生了劇烈的動蕩,世俗化猶如洪水猛獸一般吞噬著人們的靈魂。自由派教會對此做出積極回應,對參與公共領域的各項事務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在這樣的處境下,福音派教會被迫走出自己狹窄的戰(zhàn)壕,反思《圣經(jīng)》中固有的與基督徒社會責任相關的訊息,尋求改造世俗社會的方法,在社會生活當中發(fā)揮更加廣遠的影響。

      一些福音派教會領袖和神學家(如上文提到的斯托特和麥格拉斯等)以《圣經(jīng)》為基

      準,深入分析了教會和基督徒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勸導人們不僅要重視傳播福音的使命,同時也不應貶低基督徒在塵世中的生活,應當將二者相結合,促使福音派教會轉變舊有觀念而達成更新。圣公會福音派人士布魯斯·里德(Bruce Reed)也對福音派的社會倫理觀進行了闡釋。他指出,上帝存在于所有的包括與道德問題相關的各種境遇中,為人類設計他的目的,為道德問題尋找公正的出路。耶穌基督關懷世上所有人的福祉和命運。對基督來說,社會倫理產(chǎn)生于具體情景之中,而福音書匯集了這些情景。因此,當代基督徒應當以基督為榜樣,在圣靈的指引下明辨上帝的作為,通過《圣經(jīng)》和耶穌的事跡詮釋今天所遇到的問題,引申出適合于當代的社會倫理和行動指導,并學習對其加以實踐。

      世界福音派領袖于1974年在瑞士洛桑召開大會,探討了包括教會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倫理在內的一系列問題,英國福音派人士是其中重要的參與力量。大會認為在愛上帝與愛鄰人之間并不存在對立和沖突,福音是為全人類和全世界的?;酵綉Х乱d,既宣講上帝之國,又站在被壓迫者一邊,履行基督徒的道德責任,在獲得精神自由的同時也關懷俗世的自由。福音布道必然與公共生活相關,改變非正義的社會結構是福音派應做的工作。在英國圣公會福音派領袖斯托特的領導下,洛桑會議通過《洛桑盟約》,其中的第五條以《圣經(jīng)》為依據(jù),表達了福音派對教會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指明了福音派社會倫理的發(fā)展方向:“我們承認上帝是造物主,是所有人的審判者。因此,我們應該分擔上帝對人類社會公正與和解的關注,分擔上帝對人類擺脫各種形式的壓迫的關注。……我們也在此為我們忽視傳福音和社會關懷,為我們有時認為傳福音和社會關懷是相互排斥的而表示懺悔。雖然與人和解并不等于與神和解,社會行動并不是布道,政治解放并不是救贖,但是我們承認,布道和參與社會政治都是基督徒的責任?!覀儞碛械木融H應該改變我們,使我們能夠履行對個人和社會的全部責任。沒有作為的信仰是毫無活力的?!痹诖酥暗?967年英國福音派基爾全國代表大會上,也發(fā)出了類似強調福音派需要加強其社會責任的聲明。

      如今許多福音派信徒認為基督徒不僅要作世界上的光,也要作塵世上的鹽。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應當進入到公眾領域中去。同時,他們在參與社會事務的實踐過程中仍然突出表現(xiàn)了高水準的倫理道德原則立場,對各種他們認為是邪惡、異化和非正義的現(xiàn)象予以嚴厲譴責。比如對于婚姻家庭和生命倫理等這類福音派比較關注的問題,當自由派教會內部為此出現(xiàn)意見分歧而爭議重重之時,福音派教會則鮮明地表達了一致的強硬態(tài)度,堅決反對諸如墮胎、離婚、同性戀、安樂死、基因工程和克隆等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恪守基督教傳統(tǒng)道德理念。在政治領域,和一些與國家政權機構具有天然聯(lián)系的自由派教會不同,福音派堅持教會與國家分離的傳統(tǒng)原則。他們并不尋求成立一個政黨或者期望有一個代表基督宗教的政黨來統(tǒng)治社會,使整個社會按照基督宗教的規(guī)范行事。福音派對“此世”懷有相當大的猜忌,他們建立起信仰團體以作為與俗世分割開的“正義的飛地”,在政治事務的參與中“至多欲組成一個有效的壓力群體,推動形成制度上的共同利益以及廣泛的道德原則,并一般性地要求在公共論壇中擁有發(fā)言權?!?/p>

      在對社會生活的參與過程中,福音派始終如一地履行著宣揚上帝的福音這一根本使命。他們力圖將福音傳播到社會每一個角落,并努力探索使福音為當代世俗社會的人們易于接受的途徑和方式,希望重新點燃人們內心的信仰火花和宗教熱情。福音派堅信,使基督教信仰同現(xiàn)代世界保持相關性的最佳方式只能在于完全忠實于以《圣經(jīng)》為基礎的基督教正統(tǒng)信仰,并以世俗世界所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恪守與宣揚福音,體現(xiàn)其內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彰顯《圣經(jīng)》所見證的上帝在耶穌基督中的救贖啟示。

      四、結語

      神圣與世俗自古便有所區(qū)分,基督教會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要生存在二者的夾縫當中。世俗化趨勢使得教會的傾向性成為異常敏感的問題而突顯出來。關于如何在社會關懷與恪守福音之間保持平衡,英國基督教會內部的巨大分歧和激烈爭論仍將長期存在,多方面因素決定了同一種信仰會導致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立場。

      我們不應將所有基督教會簡單化地以一刀切的方式劃入或是自由派或是保守派這兩個陣營當中。仍有大量教會和信徒處于中間地帶,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會有不同的立場傾向,甚至在同一陣營內部也存在政策傾向層次上的差異。事實上,無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教會,無論它們側重的是社會關懷還是恪守福音,其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基督宗教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當代社會中繼續(xù)得以弘揚,在世俗中繼續(xù)保有神圣的領地。同時,雙方的側重也并非絕對,而是有限的。自由派并未丟棄福音傳播的使命,喪失基督教的本真,保守派也并非與世隔絕,視世俗世界為勢不兩立的敵人。它們的行動說明,二者正在經(jīng)歷著某種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只不過所采取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二者有很多可取之處,為當代教會發(fā)展所必需。

      在當代世俗社會中,基督宗教這一千年古教與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社會關懷與恪守福音的張力下,自由與保守兩大陣營也多有相互指責和批評。比較理想化的狀況是二者能夠化敵為友,互相借鑒成功經(jīng)驗。正如約翰·??怂袊@的:“展望未來,有一種可能是整個教會一分為二,變成可見的兩個基督教。……兩者日益分道揚鑣——各自視對方為宗教患害。但這一發(fā)展結果將是十分令人遺憾的?!浇绦叛龅陌l(fā)展,還是讓這兩種基督教在同一個教會體內繼續(xù)并存更可取些,盡管不時有摩擦,因為那樣還有對話和相互影響的可能,還有可能讓更令人信服的思想占上風?!比藗兠篮玫脑竿墙虝軌蛑泵娴磺鼜挠谑浪咨鐣?,在堅守自身的基督宗教立場和教義基本準則的同時不失關懷大眾的熱情和務實精神,實現(xiàn)靈性與理性、神界與人界的和諧共融。

      (責任編輯:袁朝暉)

      猜你喜歡
      基督徒福音基督教
      因生病而孤獨的孩子的福音
      POT TUCK
      肉食愛好者福音 黑蒜露筍煎焗雞脯
      圣誕的中國往事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試析多神教學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論文之三
      淺談古希臘藝術,基督教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間的關聯(lián)
      懶人平板電腦支架
      我們的老板
      东阿县| 高州市| 凤翔县| 青冈县| 赞皇县| 齐河县| 五台县| 彰化市| 佛冈县| 吉木乃县| 剑河县| 远安县| 临西县| 仁寿县| 桑日县| 探索| 双峰县| 万载县| 富宁县| 曲水县| 镇江市| 惠水县| 金门县| 汽车| 丰宁| 民权县| 仁化县| 大同市| 宜黄县| 大英县| 财经| 临安市| 治县。| 威宁| 兴文县| 当雄县| 涟源市| 额敏县| 高清| 友谊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