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夏珍
【摘要】“課堂速記”有助于提醒教師時刻處于反思狀態(tài),處于研究者的角色,是教師“行動中的反思”的重要形式,以備調(diào)整,并通過“課堂速記”建構個人的教育習慣與教育理念。課堂速記要求教師迅速地記錄課堂上最觸動自己的情境,包括學生的喜怒哀樂,教師的幸福與困惑,教學的流暢與障礙等,使教師能通過這種歷練更快地成長起來。
【關鍵詞】課堂速記 教師研究 專業(yè)成長
一直以來,我們強調(diào)教師要重視反思,提倡教師寫教學后記,并把課后反思作為重要的研究形式。在我們看來,教師課后一般仍然有許多事情要忙,下節(jié)課還得上課,課后已經(jīng)疲憊不堪,還需要處理學生問題、批改作業(yè)或備課,常常中斷他們記錄與反思的興趣與熱情。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集中時間進行寫作。久而久之,這些課堂情境鮮活的東西被淡忘了,成了一種永遠不可挽回的遺憾。在我們看來,進行課堂速記是一種彌補遺憾的重要方法。為此,老師們需要在課堂上準備好一本“課堂筆記本”,以記錄課堂上的重要事件,為后來做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這樣有助于提醒教師時刻處于反思狀態(tài),建構個人的教育習慣與教育理念。情境化的寫作與課后的反思相結合,應當成為教師最為重要的研究生活。
一、課堂速記:兌現(xiàn)教師即研究者的最好辦法
對于“教師即反思研究者”這一提法,多數(shù)人已經(jīng)認同了。但是,到底如何成為反思型教師,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困擾著大家。相當多的研究指出,教師須進行教后反思,實際上反思不僅指課后反思,更應當注意“課中反思”。而且,“行動中的反思”對于教師的教學調(diào)整和專業(yè)成長更有意義。在我們看來,課堂速記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好辦法。課堂成為教師“且作且研”的“田野”,教師隨時簡潔地記錄課堂所賦予自己的靈感與觸動。記錄的時間可以在學生練習的空檔,也可以向?qū)W生申請給你一定的時間,同時還可請小助手,或者讓學生在該課行將結束時寫“課堂即時感受”,這樣就不至于流失掉十分有價值的體驗。教師可以單獨準備一本課堂速記本,也可以直接記錄在教案上或者教材上面,具體地說課堂速記包括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學中出現(xiàn)的亮點和失敗之處,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進行客觀地回顧和反思,將經(jīng)驗和教訓記錄在案,以便調(diào)整教學,及時查漏補缺。同時,也為教學行動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課堂速記有助于喚醒教師的研究意識,促進教師將教學與研究整合起來,用研究的心態(tài)教學,琢磨教學,從而實現(xiàn)在研究中成長,在校本教學行動研究中成長。
二、“課堂速記”記什么
課堂速記要求教師迅速地記錄課堂上最觸動自己的情境,包括學生的喜怒哀樂,教師的幸福與困惑,教學的流暢與障礙等。通過這種歷練,更快地成長起來。
1.記創(chuàng)生之處。課堂上未曾預設、未能料到并引發(fā)個人共鳴的教學情境值得記錄。一些形象貼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課引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課文中的德育滲透,引起學生高度思考的提問等記錄下來,目的是為以后的教學再設計使用,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如談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有學生說,“I hope my father will give up smoking,because its bad for his health and our health.”于是,筆者就問其他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What do people who smoke think of it?If your father smoke, what will you do?這些提問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并能進行德育教育。將這些記錄在案,以便為再教設計提供依據(jù)。
2.記師生關系處理智慧。與學生相處是教師的一大難題。教師要面對課堂中幾十個個性不一、需求各異的個體,想要處理好與所有學生的關系,沒有相當?shù)闹腔凼呛茈y做到的。課堂上一句不慎的語言,教師不公正的關注,一個不經(jīng)意的行為,都可能成為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教師需要善于體驗他人的體驗,才可能有更多的與學生相處的智慧。用心敏感去捕捉這些細節(jié),必定使個體變得更加幸福。
3.記課堂遺憾。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把這些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敗筆”,如處理不當?shù)慕虒W困境,安排不妥的教學內(nèi)容,甚至是課堂上的錯誤等記錄下來,并對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和探究,使這些教學速成為終身銘記的教訓,在適當時機,有步驟地彌補和解決,有助于教師逐漸豐富個人的教學智慧。
4.記教學智慧。再詳細的教案也不能寫出課堂上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動作,也不可能預見師思維發(fā)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況。課堂上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或者一些偶發(fā)事件的產(chǎn)生,教師總會突然產(chǎn)生一些靈感,如不及時利用教學課堂速記去捕捉,稍縱即逝,會造成很大的遺憾。
5.記課程智慧。好老師一定會把課程變成自己的,變成帶上自己個性色彩的課程。這些內(nèi)容包括課堂上即時的課程設計與調(diào)整,也包括對下一堂課教學設計的靈感與啟發(fā)。根據(jù)這堂課的教學體會以及學生反饋的信息,對于“再教設計”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十分有幫助。
6.記學生智慧。傾聽學生的意見,同樣是教學的重要方面。學生同樣是課程的重要實施者。學生可以給教學帶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經(jīng)驗,從而可以豐富學習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常會有“智慧的火花”出現(xiàn)。教師若能及時肯定學生課堂上提出的一些好見解、好主意,并將其記錄下來,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有利于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為以后再教補充新鮮血液,提高教學水平。
7.記管理智慧。筆者認為,教師至少須具備四種智慧:課程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和觀課智慧。管理智慧涉及教師對于課堂上偶然事件的處理、師生關系的調(diào)節(jié)、與有個性的學生相處、學生參與課堂的激勵與管理等。教師的管理智慧同樣是教師素質(zhì)與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課堂情境中常有許多這樣的美好細節(jié),值得自己去珍視和發(fā)現(xiàn)。
8.記學生特點。了解學生,這是進行適切性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對學生的了解只有借助一定的活動。當下,師生相互了解的途徑被窄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只有有意識去觀察學生,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觀察人,研究人”,這是教學研究的重點。
9.記學生問題。將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知識難點、知識缺陷、思維障礙、作業(y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等記錄下來,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實施補救,同時有助于把握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與心理狀態(tài)。另外,及時記錄學生在課堂內(nèi)提出的教師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便于課外及時研究,防止將學生問題束之高閣,久拖不決,延誤時機。
10.記教育理解。教育個性與信念的形成源自課堂的頓悟。這種頓悟來自對教育的深層“體知”,來自教育情境的觸動。這些體悟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理念。持續(xù)的寫作即個人教育理論的建構。
11.記情感觸動。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是一種充滿愛的體驗。對職業(yè)的愛源自教學生活的情感體驗。好的教師是將自己的情感、學科以及學生整合到一塊,用自己的生命去教學,敞開自己的心靈去擁抱教育。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更多的職業(yè)感動。課堂上這些情感的體驗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情緒體驗,更是一種教師生活的反映。教師能否完成情感關,直接決定了教師的職業(yè)幸福。
三、“課堂速記”怎么記
課堂教學是教師研究的重要場所,教師的解放與專業(yè)成長最終取決于自己,唯有不斷地記錄、反思和研究自己的經(jīng)驗,才可能讓自己獲得更快的成長。如何記好課堂速記,我們可以有自己個性化的方法,但同時須掌握一定的原則:
1.要及時記錄。我們應該巧妙地利用課堂時間,將所需要記錄的內(nèi)容及時記下,特別是有些想法、思路,以留待深入研究,這樣才能不留遺憾。
2.不作無病呻吟,要有事件與情境。從上述列出的記錄內(nèi)容來看,課堂速記是源自課堂情境中“教育真問題”的思考。那種無關痛癢的教育情節(jié)不僅對教學和研究無益,而且對教師個人成長也無意義。“課堂寫作”作為一種事件,更多的是要借助這一活動“成就教師的發(fā)展”,從而帶動學生的“更有價值的成長”。課堂記錄不宜太簡單,最好能記錄下當時的具體情節(jié),卷入這一情境的各個主體的反應,故事的開頭、發(fā)展、高潮、結尾是怎樣的等,課后要作詳細而及時的補充。
3.最好分主題進行記錄。課堂記錄事實上是一種田野觀察。要使這種觀察具有持續(xù)性,可以分主題分別作一段時間的觀察記錄,這樣到了一定時候進行分析和解釋就比較容易一些。
4.要把它當作一種作品建構的過程。課堂寫作與課后分析整理相結合的寫作是一動態(tài)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把這種寫作當作自己的生活主題之一,當作人生的重要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是對自我生命的建構和完善的活動。
5.要學會速記,簡潔明了。不要把課堂速記寫成流水帳,要就事論事,宜實不宜虛,可以分點闡述,也可以一事一議,分析一個現(xiàn)象,解決一個問題。
6.要有一定的閱讀,從而能夠保持敏感、好奇、研究的心態(tài)與思維。
7.要持之以恒。教學的探索創(chuàng)新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要求我們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靈感的火花,勤于動筆,善于動筆。
8.要經(jīng)常查閱、反思。寫了的教學后記我們要經(jīng)常翻看,從點點滴滴的小收獲里悟出教育理論的大道理,同時積極查閱有關教育理論的書籍,以便提升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蔡守龍.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陳怡.以教學反思促英語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