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霞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詩歌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夏征農(nóng)[1]等在辭海中給出了它的定義: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給予人們美的享受,讓世界變得詩情畫意,豐富多彩。因此,在各個時期,詩歌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喜愛。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英美詩歌也是英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詩歌如此普遍,如此重要,中外學者們很早就意識到并開始研究這一文化現(xiàn)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詩歌進行了研究,主要有陳友琴[2],Legouis[3],Abram s[4],Kennedy&Dana[5],曾峻梅[6],李發(fā)根[7]等。這些研究多集中于分類、總結、論述、編選、校注和英漢互譯等方面。隨著認知語言學的飛速發(fā)展,認知語言學家們開始從認知的角度研究詩歌,但多局限于意象圖式理論、隱喻理論、單一語言的詩歌研究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選取詩歌藝術發(fā)展到頂峰的唐詩——《唐詩三百首》[8]和《英美詩歌選讀》[9]為語料,從轉喻的角度對英漢古典詩歌中的轉喻進行對比研究,發(fā)掘英漢古典詩歌的相似性與不同點,從而有助于詩歌的跨文化理解與賞析,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對轉喻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期。亞里士多德把轉喻視為隱喻的一類。此后,轉喻被視為某種修辭格,即能夠實現(xiàn)語言交際的一種手段。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使人們從認知的角度對轉喻進行了全新的研究。Lakoff&Johnson[10]36認為,轉喻首先具有指稱功能,它是指人們使用一個概念實體來替代另一概念實體。Lakoff[11]認為,轉喻映射發(fā)生在由理想化認知模型構建的單一概念域中。Taylo r[12]從廣義的角度對轉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轉喻的概念不僅包含常規(guī)轉喻,還包括情景轉喻和常見的語境模式下的轉喻。Radden&Koveses[13]21提出了一個被廣為接受的轉喻闡釋:轉喻是一個認知過程。在這一認知過程中,一個概念實體(喻體)提供了到達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中的另一個概念實體(本體)的心理途徑。
盧衛(wèi)中和劉玉華[14]指出,有關轉喻認知運作機制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映射理論,凸顯/激活說和心理通道說。我們認為,轉喻的發(fā)生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存在部分和整體,臨近性,凸顯,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中的映射。Ken-ichi Seto[15]認為,存在部分和整體是轉喻發(fā)生的基礎。Radden& Koveses[13]19指出,臨近性是轉喻定義的核心,轉喻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中運作。通過映射,整體中的某一部分得到凸顯,轉喻得以實現(xiàn)。轉喻的認知運作機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識別轉喻的認知過程,詩歌本身也是一種認知過程。因此,轉喻是英漢詩歌研究的新視角。但英漢古典詩歌中的轉喻模式是否完全一致,本文將進一步探討。
Lakoff&Johnson[10]36-39把轉喻分成了部分代整體、使用物代使用者、地點代機構等認知模型。在此分類基礎上,我們通過對語料《唐詩三百首》和《英美詩歌選讀》的研究,找出英漢古典詩歌中轉喻的共同點與差異。
英漢古典詩歌中存在很多相同點,本節(jié)主要從以下6方面來考察。
1.使用物代使用者(Object used fo r users)
由于轉喻具有臨近性,因此使用物可以指代使用者。例如:
(1)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2)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陳陶《隴西行》)
(3)Came vested all in w hite,pure as her mind。。。
(John M ilton,Sonnet 23,Methought I Saw M y Late Espoused Saint)
(4)Yellow,and black,and pale,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Percy Bysshe Shelley,Ode to the W est W ind)
句(1)中,“青箬笠,綠蓑衣”轉指“戴著青竹編制的斗笠,披著綠色蓑衣的人”。此句屬于以衣代人。句(2)里,漢朝的近衛(wèi)軍穿著貂裘錦衣,因此“貂錦”轉指“近衛(wèi)軍”。英語中也不乏此類表達。句(3)中, “vested all in w hite”(全身穿著白色衣服),這里轉指“全身穿白色衣服的人”,即作者的亡妻。句(4)里,“yellow,and black,and pale,and hectic red” (黃色,黑色,灰色,紅色),詩歌中轉指“穿著這些顏色衣服的鬼魅”。
2.部分代整體 (Part fo r the w hole)
由于經(jīng)濟原則、押韻等需要,我們通常用事物容易感知的部分來代指整個事物,英漢詩歌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此類轉喻認知模型。例如:
(5)春江花招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
(6)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7)To serve there w ith m y M arke。。。
His state is kingly:thousands at His bidding speed。。。
(John M ilton,Sonnet 19,W hen I consider how m y light is spent)
(8)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Dust thou art,to dust returnest,
Was no t spoken of the soul。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A Psalm of L ife)
句(5)中,“春江花招秋月夜”,是“春江花招,秋江月夜”的略文,屬于形式上的部分代整體轉喻。句(6)中,“芳”以芳香代草,“晴翠”以草的顏色代草,也是以部分代整體轉喻。英語詩歌中也存在很多這種用法。句(7)里,“thousands”轉指“thousands of angels”。句(8)中,“Dust thou art,to dust returnest”轉指“。。。fo r dust thou art,and unto dust shalt thou return”,出自《舊約全書。創(chuàng)世紀》,是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時,上帝所言。說人類是塵土,最終還是要歸于塵土,指“人終究會死去的”。
3.構成要素代事物 (M aterial for thing)
它是指用構成一事物的材料等要素來代指整個事物。如:
(9)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盧綸《塞下曲》)
(10)W 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
(Robert Forest,Stopping by the W oods on a Snow y Evening)
句(9)中的“白羽”是指“白色羽毛”,詩中用“白羽”來指代“裝飾著白色羽毛的箭”。它是用事物構成要素的凸顯來指代事物。句(10)中的作者運用了“woods”——樹林,通常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這里轉指由其構成的神秘的大自然。
4.屬性代范疇 (Property for category)
束定芳[16]指出,范疇也可以看作是由屬性和特征構成的整體,因此屬性可以指代范疇。如:
(1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12)Let not Ambition mock their useful toil,
Their homely joys,and destiny obscure。。。
(Thomas Gray,Elegy W 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句(11)中,“飛將”是指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漢朝大將軍李廣。句(12)中,“Ambition”指有遠大志向,野心勃勃的人們。
5.范疇成員代范疇 (Member for category)
它是指范疇可以通過轉喻的認知運作機制轉指范疇成員。如:
(13)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14)In me thou see'st the tw ilight of such day,
A s after sunset fadeth in the west;
Which by and by black night doth take aw ay,
Death's second self,that seals up all in rest。
(William Shakespeare,Sonnet 73)
句(13)中,“雞黍”指“雞肉和米飯”,在這里指代招待客人的豐盛的飯菜。同樣在句(14)中,西方人一般認為睡眠和死亡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因此,詩中“death's second self”用來轉指死亡。
6.等級單位代等級 (The scalar units for scale)
等級是由不同的等級單位組成的。一個等級的上端單位可以指代該等級。如:
(15)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nóng)》)
(16)M y gift of a nine-hundred-years-old name,
With anybody's gift。
(Robert B row ning,M y L ast D uchess)
句(15)里,“一”和“萬”都是虛指,分別指代“很少”和“許多”的意思。通過轉喻,說明農(nóng)民獲得豐收。句(16)中,“nine-hundred-years-old”并非確指“900年”。阿方索二世公爵的家族有600多年的歷史。在這里,“nine-hundred-years-old”是約數(shù),轉指歷史很長。
上節(jié)討論了英漢古典詩歌中轉喻的相同點,但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詩歌中的轉喻認知模型并非是完全一致的。
1.英漢古典詩歌中的形容詞詞性轉換轉喻模式不同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古典詩歌中形容詞詞性轉換轉喻模式多由形容詞轉喻為動詞,而英語古典詩歌中則多由形容詞轉喻為名詞。如:
(17)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
(18)Heard melodies are sw eet,but those unheard,
A re sweeter;therefore,ye soft pipes, p lay on。。。
(John Keats,Ode on a Grecian U rn)
句(17)中的“濕”和“寒”是形容詞,本意為“潮濕”和“寒冷”,在這里轉喻用作動詞,分別為“沾濕”和“受寒”的意思?!皾瘛焙汀昂辟x予了詩的意境以動感。即使云鬢被夜霧沾濕,倚欄的玉臂受寒,思婦仍在樓頭佇望,使人感到其對遠游詩人的深切思念,形象而生動。句(18)中,“unheard”,指“聽不到的”。此句中由形容詞轉變?yōu)槊~“聽不到的樂聲”,意指聽不到的樂聲更加甜美。
2.漢語古典詩歌多轉喻,英語古典詩歌多隱喻
轉喻和隱喻密不可分。為了更好地對比,我們隨機從語料中分別選取了100首漢語和英語古典詩歌,對其中存在的轉喻和隱喻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見表1、表2。
表1 漢語100首詩歌中的轉喻、隱喻統(tǒng)計
表2 英語100首詩歌中的轉喻、隱喻統(tǒng)計
從表1、表2可以看出,漢語古典詩歌多轉喻,英語古典詩歌多隱喻,也有一部分既使用轉喻,又使用隱喻作為語言表達方式的詩歌。
Pankhurst[17]指出,由轉喻構建的詩歌的思維過程是我們基本的思維模式。它不僅建構人類語言,而且是詩歌語言的重要構成方式之一。因此,英漢古典詩歌中存在共同的轉喻認知模型。同時,由于個人生活經(jīng)驗、喜好、受教育程度以及所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使得個人采用的交際策略和交際語言有所不同,這又使得英漢古典詩歌中轉喻認知有所不同。
詩歌是一種重要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詩歌的普遍運用使語言更加豐富,交際更加和諧,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轉喻是一個認知過程,它是日常交際中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也是詩歌語言的重要構建方式之一。本文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唐詩三百首》和《英美詩歌選讀》為語料,采用Lakoff&Johnson對轉喻的分類法來考察英漢古典詩歌中共有的轉喻認知模型,討論了英漢古典詩歌中轉喻的差異,并進一步分析了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通過英漢古典詩歌轉喻認知對比研究,說明詩歌中的轉喻也是作者對事物進行認知的一種方式,它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同時,此研究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際,弘揚傳統(tǒng)文化。詩歌蘊含的內(nèi)容是極其豐富的,從概念整合以及認知文體學的角度研究,目前很少有人涉及,這也是我們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1]夏征農(nóng).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1121.
[2]陳友琴.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白居易卷[G].北京:中華書局,1962.
[3]Legouis Emile.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London:Dents&Sons,1967.
[4]Abrams M 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4th.New York&London:W W Norton&Company,1979.
[5]Kennedy X J&Dana Gioia.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poetry,and drama[M].New Yo 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1999.
[6]曾峻梅.《古今和歌集》與唐詩中“月”的意象之比較[J].外國語,2003(1):75-79.
[7]李發(fā)根.韓禮德的主位結構理論與唐詩《滕王閣》譯文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122-124.
[8]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 2006.
[9]張劍,趙冬,王文麗.英美詩歌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10]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1]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 hat catego 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88.
[12]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 rization:p rototypes in categoriz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24.
[13]Radden G&Kovecses Z.Towards a theo ry of metonymy[C]//Panther,K-U,Gunter 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14]盧衛(wèi)中,劉玉華.小說敘事的轉喻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1):11.
[15]Seto Ken-ichi.Distinguishing metonymy from synecdoche[C]//Panther,K-U,Gunter 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 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92.
[16]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8:181.
[17]Pankhurst Anne.Recontextualization of metonymy in narrative and the case of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C]//Panther,K-U ,Gunter Radden.M 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 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