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世 俊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池州 247000)
滴水巖云霧茶產于國家首個生態(tài)經濟示范區(qū)——安徽省池州市老山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qū)滴水巖庫區(qū)千畝生態(tài)茶園,這里是九華山花崗巖與變質巖的過渡地帶,土壤pH值5.0±0.3,有機質2.5%以上,有效氮、磷、鉀豐富,尤其是有效鉀含量較高,一般不低于110mg/Kg,年降雨量1700mm,全年無霜期210~220d,年有效積溫4500℃,日照時數(shù)1700~2200h,溫、光、水、熱資源豐富。詩仙李白曾于公元746年云游至此,唱出了“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的瑰麗詩篇。
歷經千年倉桑,古老的滴水巖野茶在現(xiàn)代文明的雕鑿下,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形成如今獨特的品質特征:外形緊細挺直如針,色澤綠中隱翠,香氣清鮮持久,極品茶蘭香幽雅,滋味鮮醇回甘,泡飲杯中懸針相對如竹海春筍,將大自然的神韻溶于方寸之間,給品者帶來無限的享受。
1.1 試驗材料
1.1.1 試驗原料:2009年4月8~10日采自滴水巖茶區(qū)地方群體種茶園一芽二葉初展的芽葉。
1.1.2 機具設備:6CST—80型滾筒殺青機、6CR—35、45型揉捻機、6CLZ—11型往復調溫調速理條機、6CH—5型手拉百頁烘干機、遠紅外測溫儀。
1.2 試驗工藝流程 鮮葉分級→鮮葉攤青→6CST—80型滾筒殺青機殺青→攤涼→6CR—35、45型揉捻機分別揉捻→6CLZ—11型往復調溫調速理條機初理→攤涼→復理→攤涼→6CH—5型手拉百頁烘干機干燥→攤涼→揀剔→裝箱;攤涼用具使用篾制簸箕。
1.3 試驗方法 本試驗主要研究:不同揉捻設備及揉捻方法、不同的理條技術(溫控技術、時間)對滴水巖云霧茶色、香、味、形的影響,探索出最佳工藝技術參數(shù),達到形與色、香、味的統(tǒng)一;殺青和干燥技術常規(guī)。
1.3.1 揉捻的壓力與適合機型的試驗:揉捻全程時間25min,取同批次殺青攤涼適度葉,在兩種機具中按輕揉、中揉和重揉三種方法依次同時進行。輕揉指揉蓋最大加壓至揉桶的1/4處,中揉指揉蓋最大加壓至1/3處,重揉指揉蓋最大加壓至1/2處,其它工藝相同即先空揉7~8 min,然后每隔5 min加壓一次,最后松壓下機;重復3次,分別取樣后同一種方法的樣品拼配取混合樣進行感觀審評。
1.3.2 初理條的溫控技術試驗:取同批次揉捻葉,分別按三種處理理條,全程8 min。
(Ⅰ)140℃、2min→120℃、 3min→100℃、3min
(Ⅱ)120℃、2min→140℃、3min→100℃、3min
(Ⅲ)100℃、2min→140℃、 3min→120℃、3min
理條初期芽葉含水量較高,槽鍋往復頻率 140次/ min,待茶葉不粘鍋時,頻率調至115次/ min以防茶條彎曲,其他工藝相同,重復三次按同樣方法取樣審評。
1.3.3 復理的溫控技術試驗:取最優(yōu)的同批次初理葉,分別按三種處理進行復理條,全程6 min。
(A)100℃、2min→80℃、2min→70℃、 2min
(B)100℃、2min→80℃、2min→90℃、 2min
(C) 90℃、2min→80℃、2min→100℃、2min
槽鍋往復速度95~100次/ min,其它工藝相同,重復三次并按同樣方法取樣審評。
1.3.4 審評方法:密碼感觀審評,取3g樣茶用150ml沸水泡5 min審評;由池州市三位茶學專業(yè)的高級農藝師(高級評茶員)對各樣品進行感觀審評;品質評分采用加權法,單項評分采用百分制,外形40%,香氣20%,滋味20%,湯色10%,葉底10%。
2.1 揉捻設備和揉捻方法對滴水巖云霧茶品質的影響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揉捻設備和揉捻方法會形成不同等級的滴水巖云霧茶,以35型揉捻機進行中等程度的揉捻效果為好。隨著揉捻機型號增大,揉捻程度的加重,對成品茶的色、香、味、形都有影響,尤其對早期高檔原料影響更大,這與芽葉在揉桶內所受的不同合力對芽葉的成形、細胞的破碎率及揉捻過程中芽葉的溫升產生不同影響有關;兩種機型采取輕揉,固然色澤與內質優(yōu)良,但都不能達到滴水巖云霧茶的外形要求。
表1 滴水巖云霧茶揉捻壓力與適用機型試驗
2.2 初理的溫控技術對滴水巖云霧茶品質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三種處理中以Ⅱ處理效果最好,從制茶原理看Ⅲ處理是不利于制茶品質的,而Ⅰ處理似乎符合制茶學原理,但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采用Ⅰ處理工藝,盡管成品茶的色澤優(yōu)于Ⅱ處理,內質兩者也相當,但不能形成緊細挺直的外形,而Ⅱ處理除色澤稍次于Ⅰ處理外,外形完全符合滴水巖云霧茶的品質要求,而外形應是決定名優(yōu)茶的特征性指標。
表2 初理的溫控技術對滴水巖云霧茶的影響
2.3 復理的溫控技術對滴水巖云霧茶香氣和滋味的影響 這與制茶過程中生化反應與溫度及其時段持續(xù)時間相關性大,以B處理最優(yōu),當茶條在理條機內發(fā)出“沙沙”聲時約8.5成干(芽葉含水率15%左右),將鍋溫上升至90℃用2 min提香,形成嫩香高長,滋味鮮爽醇厚的內質風格;若溫度上升至 100℃會產生高火香。
表3 復理的溫控技術對滴水巖云霧茶香氣和滋味的影響
(1)揉捻是滴水巖云霧茶成形的基礎,過輕或過重揉捻都不利于其品質特色的形成,以中等程度的揉捻保持細胞適度的破碎率(細胞破率55~60%)以增進茶湯滋味而又不至于茶汁大量外溢,并且可有效降低桶內葉溫的上升;高檔原料一律使用35型揉捻機,中檔以下的原料可使用45型揉捻機;在揉捻過程中前期的空揉很重要,一般約經7~10 min的空揉,讓芽葉在較小的力作用下順著葉脈初步卷成圓筒形,然后每隔5 min左右逐次加壓至適度,即可形成緊細圓直的形狀,且桶內芽葉不易成球,保持一定的葉綠素含量,降低多酚類化合物的非酶性氧化速度,保持成品茶較翠綠的色澤,避免緊條形茶色澤深暗的弊端。
(2)理條是形成滴水巖云霧茶特色品質的關鍵工序。兩次理條有利于保色增香。初理時下鍋溫度不可過高或過低,鍋底溫度掌握在 120℃,若過高如 140℃芽葉失水過快,會導致條索欠緊且不挺直,這是針形類茶最忌諱的,若過低如 100℃以下,會加速非酶性氧化而導致成品色澤深暗;當槽鍋底部溫度達 120℃開始投入0.75kg揉捻葉,往復頻率140次/min,約2min后待茶條理緊直且含水率40%即3成干時,將鍋溫上升至140℃往復頻率下降至115次/ min,以迅速散發(fā)水份,發(fā)展茶葉香氣,增進滋味,約 3 min,再將溫度下降至 100℃以繼續(xù)散發(fā)水份并固定形狀,3 min后當芽葉含水率約20~25%時即6.5成干時下機攤涼。復理的關鍵技術在于后期的升溫以利于進一步發(fā)展香氣、增進滋味并固定、保持外形。有一點須注意,槽鍋的溫度控制須有一點提前量,這是因為金屬的熱力慣性所致。
殺青技術的掌握對滴水巖云霧茶的色、香、味、形品質的形成影響很大;滴水巖茶區(qū)烘青類茶葉制作歷史悠久,殺青工藝技術的掌握比較成熟,本次試驗不作為研究的重點,實踐中掌握以殺青葉含水量 58%、減重率40%左右、葉色轉暗失去光澤、葉質萎軟、折梗不斷、青草氣散盡清香顯露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