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超
(董博超:青島大學音樂學院。)
《致遠方的愛人》(Andie ferne Geliebte)創(chuàng)作于1816年,采用德國詩人阿羅伊斯·葉特羅斯的組詩描述了一位主人公對遠方愛人的愛情傾訴?!睹利惖哪シ还媚铩罚―ie schone mullerin)于1823年開始創(chuàng)作,1824年完成,是舒伯特第一首聲樂套曲作品。講述了一個普通磨工被他的心上人拋棄后,投入溪水中結束自己生命的悲慘故事。貝多芬與舒伯特一生都處于對愛情的不斷追尋之中,對生活的現(xiàn)實充滿了不滿。兩部作品是在相同的社會大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都刻畫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渴望。此時浪漫主義的思潮已經顯現(xiàn),強烈的個性與情感的自然流露成為當時藝術的評價標準。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1815年歐洲全面復辟封建王朝的政治情勢,又使19世紀的浪漫主義刻上了某些消極的烙印。此時的德國古典文學也已達到了一個高峰,席勒、歌德、海涅等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極大的激勵了藝術歌曲的繁榮。
貝多芬的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由六首歌曲連綴在一起。整首套曲采用大調性的旋律,主要以稍帶變化的分節(jié)歌作為曲式結構的基礎。內斂、哀傷的基調貫穿始終,直到全曲最高音上的詠嘆,表現(xiàn)出作曲家對愛情的堅定信念?!睹利惖哪シ还媚铩窂钠弦取吨逻h方的愛人》長很多。由二十首各自獨立的歌曲組成。二十首歌曲采用多種曲式結構:分節(jié)歌、通譜歌、三部曲式、復二部曲式、回旋曲、單二部曲式等。情緒上隨愛情的進展一點點循序漸進的變化:開始是充滿向往的,明快的,中間有甜蜜、失落、嫉妒、憤怒,最后有徹底的絕望。
《致遠方的愛人》塑造了一個具有憂郁氣質同時對愛情充滿堅定信念的守望者的形象。音樂上主要用聲樂旋律來表現(xiàn),鋼琴伴奏主要以和聲效果烘托氣氛,襯托主人公的心情。前2首音樂柔和、緩慢、旋律悠長,用拱形結構旋律的哭泣式音調加柱式和弦伴奏、模進手法傳遞出一種痛苦情緒逐漸加深的內心狀態(tài)。從第3首開始,主人公的思想情緒開始具有期待感。音樂變得明朗跳躍。聲樂旋律用短促的音型,加入和弦重音襯托的三連音急速的伴奏,刻畫出這種有所期待的略帶激動的急切的心情。在最后一首歌曲——第6首的開頭,又回到了樂曲開始的那種迷茫無助的憂郁氣質中,最后情緒的高昂似乎又仿佛看到了永遠有著不屈斗志的貝多芬?!睹利惖哪シ还媚铩分v述了主人公從單相思到徹底絕望自殺的戀愛過程。旋律本身在的表現(xiàn)方式上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以節(jié)奏和伴奏的襯托,來刻畫人物不同的階段的形象。
貝多芬代表著古典主義對音樂與詩歌關系的認識,舒伯特則已經形成了典型的浪漫主義的處理手法。對于貝多芬而言,詩歌與音樂的結合處于次要地位。這首《致遠方的愛人》注重的是音樂刻畫出詩歌的總體意境,內在情感和整體氣氛。他的伴奏給聲樂旋律提供和聲上的輔助,營造氛圍。舒伯特的《美麗的磨坊姑娘》除了注重音樂對于詩歌總體意境的體現(xiàn)之外,各種形象的描繪、塑造比貝多芬更加細膩、具體。從兩人對于音樂與詩歌的關系上可以看出,貝多芬注重的是用音樂營造整體情緒,表達一種精神寄托;舒伯特則十分關注具體形象與情節(jié)的描繪,從音樂的幻想中映出他現(xiàn)實生活的失意。
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會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思想,是創(chuàng)作者心靈的反映。本文研究的這兩首聲樂套曲從詩歌的選擇到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上,都融入了作曲家的精神體驗。
貝多芬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強烈的希望在社會中體現(xiàn)他的個人價值,但現(xiàn)實卻給予了他太多的磨難。這些苦難既打擊著他,同時又磨礪出他堅韌的思想意志,使他成為思想上的偉人。貝多芬寫作《致遠方的愛人》的1816年,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最黑暗的時期,他經歷著心靈和身體上的雙重折磨,處于極大的精神苦難中。他對于“不朽的愛人”的愛,在孤獨中變得越發(fā)強烈。與他曾經訂過婚約的丹蘭士德伯倫·施維克,是貝多芬一直思念到晚年的愛人。
舒伯特的音樂也洋溢著濃郁的家庭氣氛——溫馨、甜美,親切,同時又感傷、憂郁。舒伯特更多地具有著一種平易、謙和、親切的心態(tài)。也正像《美麗的磨坊女》中的磨工想的那樣,“得到工作和愛情,我心中一切期望都如愿以償”。
[1]唯民編.貝多芬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2]孟廣鈞譯.貝多芬書信選[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