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對于住宅適應性的研究并不是一個新的課題,早在1919年柯布西耶就提出了多米諾體系以滿足不同居住著的個性要求。但是,現(xiàn)在國內(nèi)雖然已有了不少關于此類的研究,但是對于住宅適應性的理解一直局限在結構的靈活性上,忽視了使用空間的靈活性。住宅的適應性是指能夠滿足多樣和變化需求的居住空間和結構性能。[1]在住宅設計時創(chuàng)造適應性的過程就是住宅適應性設計。適應性的含義包含了兩層意思:使用空間在同一時段可以容納多種功能;使用空間在不同時段可以容納多種功能。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各地都在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建設,而居住建筑在其中的比重逐漸凸顯。就上海而言,每年興建的住宅均超過1000萬平方米。房地產(chǎn)商為滿足市場迫切的需求不斷加大住宅建筑的開發(fā)與投資,然而,相當數(shù)量的小套型住宅在設計中僅僅將套內(nèi)面積簡單的劃分為與大面積相似的幾個功能空間,忽略了小套型住宅在使用對象、生活模式等方面的特點。[2]同時,隨著日常生活的不斷變化,我們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在發(fā)生著不斷的變化。一層不變的住宅設計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甚至會造成不良影響,使居住模式受到局限。
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可利用土地資源短缺,在有限的土地面積基礎上設計出使用率、承載率最大化的住宅是設計師當前最緊要的任務之一。然而,在住得下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怎么來應對居住者不斷變化的需求,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解決如何提高住宅的適應性這一大難題。
住宅是為家庭提供居住的場所,家庭是住宅的主體,住宅服務于家庭,因此,家庭是影響住宅適應性設計的主要因素。對于不同的家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習慣以及地域性的不同,其對于住宅的需求千差萬別。要想提高住宅的適應性,就要從了解家庭對象開始。城市人群中,我們可以按其特點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白領家庭、藍領家庭、老齡家庭和特殊人群家庭。根據(jù)其特點不同,住宅適應性設計中就要注意針對不同需求做出相應的處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結構也會發(fā)生變化,怎么讓居住空間的功能和結構更加靈活多變,是適應性設計的一大難點。
在社會中,同樣存在著一些特殊人群— —殘疾人群。他們存在著行動不便或者聽覺不靈敏等諸多這樣或者那樣的因素,這就要求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居住者的切身需求,設計做到人性化,既可以為特殊人群服務,又可以使空間功能在不同居住者之間變通自如。
社會的發(fā)展程度勢必會聯(lián)系到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文化發(fā)展水平。社會的經(jīng)濟水平代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的高低,不同的消費群體對于住宅的消費能力存在著差異。怎樣設計出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并且符合大部分人消費水平的住宅,是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或者設計師同樣要考慮的因素。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著的。
傳統(tǒng)的居住建筑區(qū)域劃分往往不是非常明確,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它往往是用來幾代人居住的地方。由于考慮到長期的居住使用,房間的具體規(guī)劃并沒有做到十分的細致,而是幾間由基本構件組成的房屋。內(nèi)部空間大并可以自由劃分,靈活性卻在無形中大大的提高了。居住者可以根據(jù)不同時間段的不同需求對房間進行分區(qū)。這就大大提高了的房間的適應性。這種設計手法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鑒的一種處理手段。
所謂設計留白,是指建筑設計師在進行住宅設計時,并不把設計全部完成,而是只完成其整體的部分,剩余部分的設計工作則由住房者來完成。設計留白也可以稱之為“住戶參與”, 或稱之為“使用者參與”。[3]住宅的最終使用者是住戶本身,由客戶參與的設計從更多的角度體現(xiàn)了住戶的切身需求,設計更加的持久化,更加的適合住戶的長期使用。在一定的范圍和意義上,由住戶參與的設計適應性會更貼近居住者本身的需求。
由于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精細化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首先,由于人們對生活品質(zhì)的不斷提高,再加上這個寸土寸金的時代,對于小空間的合理高效利用,成了人們追求的方向。注重細節(jié)設計,減少空間浪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于適應性設計的提高的。
對于一套住宅內(nèi)不同的功能空間,在不同的使用時間段人們的使用方式、使用尺度和
面積需求都有所不同。根據(jù)這些不同的使用情況,可將室內(nèi)非承重墻結合家具進行整體設
計,通過家具、墻位置的變化,為原本面積不大的住宅創(chuàng)造更多的使用空間,提高了居住
功能的適應性。
當今社會,各種自然資源都在大規(guī)模的開采利用當中: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大旗已經(jīng)高高舉起,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平衡對于人類有著生死攸關的意義。提高住宅的適應性也要注意節(jié)能環(huán)保,這是一條行之長遠的路。
現(xiàn)代科技可謂是突飛猛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被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住宅設計一樣,正在不斷加大對科技元素的投入,增加現(xiàn)代住宅的科技含量,使科技服務于生活。
住宅適應性設計將會在各個方面提高房屋功能和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在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中,隨著科技的不斷進度,住宅適應性設計將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帶給生活無限的生命力,高度適應型住宅必定會成為未來居住建筑中的主力軍。
[1] 錢大行.住宅適應性設計對可持續(xù)使用功能的影響.[J].住宅科技.2006
[2] 龍灝,彭元春,徐曉軍.小套型住宅的全壽命適應性設計初探.[J].華中建筑.2008
[3] 李芳,孫鳳明.90m2以下小戶型住宅的適應性設計[J].山西建筑.2009.
[4] 胡曉鳴,林媛媛.淺談小套型住宅戶型設計的適應性.[J].浙江建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