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彩明,胡益貴
(中國礦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我國體育管理學課程教學現狀研究
許彩明,胡益貴
(中國礦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利用問卷調查法,從我國體育管理學課程教學的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等方面,分析和探討了我國體育管理學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促進我國體育管理學的發(fā)展和推動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培養(yǎng)提供依據。
體育管理學;教學;現狀
我國體育管理學學科形成于20個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及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體育管理學越來越顯示出其在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體育管理學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等多方面也都有了相應的改革和發(fā)展。近年來隨著大學本科的擴招以及研究生招收政策的放寬,我國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與日俱增。相反體育產業(yè)的高速發(fā)展所需要的經營管理人員卻相對匱乏。毋庸置疑,高校體育管理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好壞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體育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2.1 研究對象
我國本科高校體育管理學教學現狀。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查閱體育管理學學科建設及發(fā)展的相關文獻26篇、專著4篇,參閱相關報刊資料等,從中提取相關觀點,為本文研究作有力論據。
2.2.2 問卷調查法抽樣調查了幫考網上所列舉的體育專業(yè)排名較靠前的全國20所有體育本科專業(yè)的高校,包括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吉林體育學院等5所體育院校;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等7所師范院校體育院系;蘇州大學、浙江大學、河南大學、中北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8所綜合性大學體育院系。對這些高校的體育專業(yè)本科4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每個學校發(fā)放10份,共發(fā)放200份,收回188份,回收率為94%,有效問卷181份,有效率96.3%。
2.2.3 數理統(tǒng)計法使用Excel軟件對收集數據進行了常規(guī)數理統(tǒng)計。
3.1 師資隊伍
據調查反饋, 目前我國體育管理學教師的學歷以研究生為主,體育管理學教師的職稱是教授、副教授的比例已經占調查總數的50%以上,講師、副教授、教授的比例接近90%。從年齡結構上來看,體育管理學教師以30 ~ 45歲的中青年教師為主,“老教授”所占的比例不超過5%。
從整體上分析,我國體育管理學教師多以本院系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yè)的教師為主,鮮有外聘教師擔任本院校的體育管理學教學工作。對于綜合性大學而言,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學科設置的優(yōu)勢并沒有在體育管理學的教學上體現出來,管理學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科力量還沒有參與到體育管理學的教學中來。以上這種師資隊伍的情況充分反映了體育管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發(fā)展型學科。
3.2 課程設置
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院校的體育院(系)都開設了與體育管理學相關的課程,如學校體育管理、體育產業(yè)管理等。但體育管理學課程設置上卻呈現課時量、廣度、深度略不協(xié)調的現象,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體育管理學課程設置包括體育管理學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所分配的學時量以及覆蓋面。調查顯示,各高校的社會體育學、體育教學學、公共體育事業(yè)學等非體育管理學專業(yè)都開設了體育管理學課程,可以說體育管理學在課程設置上有很強大的覆蓋面。不過體育管理學在課程體系中并不以“必修課”的角色出現,剛剛超過50%的比例為專業(yè)基礎必修課;35%為專業(yè)選修課,另外的15%不能確定課程性質;對于體育管理學專業(yè)而言,體育管理學仍以專業(yè)方向課為主,占65%,專業(yè)主干課占35%。
與課程性質相對應的課時量也呈現了這樣的現象,除體育管理學專業(yè)的課時為48學時或64學時外,其他體育類專業(yè)安排的學時均不超過32學時,安排16學時的比例接近20%。
從對體育管理學課程設置的反饋信息得出,體育管理學的發(fā)展已經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視,絕大多數體育類專業(yè)都開設了體育管理學課程,但在課程性質和課時安排上仍存在一定問題,這說明我國的體育管理學學科發(fā)展還不成熟,處于初期階段。
3.3 教材和內容
對課程所選用的教材進行調查顯示,40%的學生使用秦椿林、張瑞林主編的《體育管理學》;23%使用秦椿林主編的《體育管理學高等教程》;11%的學生使用張瑞林、秦椿林主編的《體育管理學》;19%的學生使用孫漢超、秦椿林主編的《體育管理學》;7%的學生選擇了使用其他的教材。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統(tǒng)編和全國各高校編寫的體育管理專門教材已逾30本,不同版本的體育管理學教材在框架設計和內容安排上模式單一,內容闡述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特征、案例的引入及編寫方式不拘一格、篇幅因內容側重而有所差別。對體育管理學所選用的教材調查結果說明,我國目前體育管理學的教材沒有得到權威的統(tǒng)一,教材的編寫和使用缺乏統(tǒng)一的交流。
對教學內容的意見調查中,采取5級評分標準(1=強烈反對,2=反對,3=既不反對也不同意,4=贊同,5=強烈贊同)進行評定,得到結果如下:認為教學內容陳舊的平均得分為3.19±0.51,教學內容清晰度方面的平均得分為3.56± 0.71,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平均得分為3.42 ±0.82,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方面的平均得分為2.34±0.90。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評價水平一般,對教材內容和結構沒有明顯的偏好,但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對教材內容的趣味性明顯不滿。
教材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深度和廣度,進而影響畢業(yè)生的質量以及體育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我國體育管理學教材應立足于我國體育管理的實踐,在汲取我國普通高校管理學教材建設經驗和國外體育管理學教材的基礎上,加強各高校教材的交流、學術組織建設和研究,以促進我國體育管理學教材建設,使之在內容與結構上更加合理、實用。
3.4 教學方法和手段
體育經營管理的實踐性非常強,包括的知識面廣、涉及的項目多,既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一直以來,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改善體育管理學教學質量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傳統(tǒng)的體育管理學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往往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另外由于體育專業(yè)學生特點,體育管理學教學目標往往不能實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效果。案例分析法的引進和應用受到了眾多體育管理學教師的青睞,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思維創(chuàng)新的能力,提高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教學效果。本文中對體育管理學的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查,從學生的角度了解到了有關教學方法使用和效果的情況。
調查中,有70%的學生反映:體育管理學課堂教學以“教師教授為主,結合案例分析、學生討論為輔”的教學方法;29%的學生選擇“完全是教師講授”;只有1%選擇“教師講授為主,以創(chuàng)業(yè)體驗等事件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法??梢?,體育管理學仍比較依賴“教師講授”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等新穎的教學方法的應用還不深入。統(tǒng)計發(fā)現,有85%的學生認為體育管理學課程非常有必要開設,這部分學生中有70%表示“在課堂上打不起精神”和“聽著聽著就厭煩了”,有部分同學甚至建議“采用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實驗教學”。從調查數據上分析,體育管理學的教學方法的改進還不深入,理論上的案例分析法的教學效果暫時沒有體現出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上教學設備的輔助作用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積極性以及教學效果,調查中90%的學生反應課堂教學以教師課件表達手段為主,10%表示有音像材料輔助教學,而對于“體育管理模擬軟件和實驗室”沒有任何高校建立。
綜上所述,體育管理學課堂教學仍依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等新穎的教學手段受到教學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還沒有深入的應用,當然這可能與體育管理學教師與教學要求不相適應和體育管理案例教材嚴重缺乏有聯系。
3.5 課程考核
考核是對教學效果的評鑒,是以學生是否達到了體育教學的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從發(fā)展的角度看,考核評價模式是一根撬動學生發(fā)展的無形杠桿,正確的考評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利于發(fā)現和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錯誤的考核評價模式不利于學生成長,甚至會扼殺人才。體育管理重在實踐,對多維知識的運用能力,所以相對應的考核定會與其他學科的考核有不同之處。然而,在調查中發(fā)現,體育管理學的考核沒有達到考核管理人才的要求。
數據顯示,94%學生反映課程考核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3個部分組成,這部分中有95%學生表示期末考試以“一張試卷”為標尺,另外5%以團隊成果為標尺。對于試卷的內容設置,40%的學生認為應該以拓展知識為主,基礎理論知識為輔;30%認為應該以基礎理論知識為主,拓展知識為輔;另外的30%認為應該注重知識的應用能力,試卷應該體現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對目前體育管理學的考核體系調查發(fā)現,大多數專業(yè)的體育管理學考核體系相同,只有少部分學生對目前的考核體系有建議。
課程考核是體育管理學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考核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檢驗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效率。從以上的調查發(fā)現,體育管理學的課程考核與其他學科的考核的差異性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通過考核體現出來,學生應用能力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有效的把握,這對我國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不利。
4.1 我國體育管理學的師資隊伍在年齡結構上以中青年為主,師資在內外部交流上存在封閉性。
4.2 我國各院校體育類專業(yè)大部分都開設了體育管理學課程,但在課程性質和課時安排上仍存在一定問題,體育管理學課程設置上出現了課時量、廣度、深度略不協(xié)調的現象。
4.3 目前我國體育管理學的教材沒有得到權威的統(tǒng)一,教材的編寫和使用缺乏統(tǒng)一的交流,教材在內容上比較單一,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4 體育管理學課程仍以傳統(tǒng)的教授方法為主,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案例分析法等新穎的教學方法受到教學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還沒有得到深入應用。
4.5 體育管理學的課程考核制度與其他學科的差異性不大,并不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考核制度的針對性不強。
[1]實用體育管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浦義俊.我國體育管理學學科發(fā)展現狀和問題研究[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2(28):3-5.
[3]王洪珅,韓玉姬.我國體育管理學科教材建設的現狀與改進思路[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8(35):17-20.
[4]韓開成.體育管理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3(22):43-45.
G80-05
A
1674-151X(2011)11-001-03
投稿日期:2011-07-11
中國礦業(yè)大學“卓越教師培訓計劃”立項課題(項目編號:200929)。
許彩明(1974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管理。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