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
(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徐州 221116)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習語的翻譯
劉念
(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徐州 221116)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英漢兩種語言都有極為豐富的習語,反映了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特點。本文從歷史典故,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地理環(huán)境四個方面總結現(xiàn)實生活和翻譯實踐中的種種文化現(xiàn)象,表明文化因素在促進雙方溝通思想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英漢習語的翻譯策略。
英漢習語;翻譯;中西文化差異
習語是經(jīng)過長時間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句子,其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這些習語具有顯著的文化特征,與本民族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經(jīng)過在語言實踐中長期的錘煉,習語往往言簡意賅,內(nèi)容豐富,其深刻的內(nèi)涵往往不能從組成習語的各個詞匯的表面意思上揣測出來。朱光潛說過,“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lián)想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深廣而微妙,在字典里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背景,對于文化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彼栽诜g習語時,要考慮文化差異的影響。
英漢兩種語言包含大量的習語,它們不僅內(nèi)涵豐富,而且形象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習語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其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反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典故習語不勝枚舉,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自鴻門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自諸葛亮。英語典故習語多取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paint the lily“畫蛇添足”,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象拉撒路一樣窮“,cut the Gordian’s knot“快刀斬亂麻”,as poor as Lazarus the widow’s offering“寡婦的小錢—微小卻可貴的奉獻”,throw the first stone“扔第一塊石頭,喻指批判某人,否定、打倒某人的發(fā)難者”,the apple of discord“引起紛爭的根源”。
2.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它指的是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中國崇尚佛教,人們相信有“佛主”掌管人世。如“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緣木求魚”、“借花獻佛”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佛教的“閻王爺”,道教的“玉帝”,神話中的“龍王”。歐美人信奉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掌控一切。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d be with you“上帝與你同在”,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語。
3.風俗習慣
風俗文化是指貫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中形成的文化。英漢差異最典型在對于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上。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卑微的令人討厭的動物,關于狗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如“狗膽包天”、“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狗被視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和狗相關的習語大都不帶貶義,如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重要人物”。在英語習語中常用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為,如The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等。形容人“筋疲力盡”是dog tired,“病得厲害”用sick asa dog。與此相反,中國人喜歡貓,貓在中國文化中一般指其可愛靈活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帶有親昵的成分。而西方文化中的“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所以She is a cat指的是“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地理環(huán)境
環(huán)境文化包括地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對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英國是一個島國,與水相近,而中國人在大陸生活。因此在形容某人花錢肆意揮霍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水和船的習語,而漢語中則沒有與之對應的習語,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漢語文化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象征“春天”、“溫暖”,故有“東風報春”一說,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夏天常與酷署聯(lián)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國人厭惡“東風”。英語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但是英國人喜歡“西風”,用“西風”報告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雪萊在《西風頌》的最后一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英國的夏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常與“可愛”、“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鑒于文化因素在翻譯中舉足輕重,翻譯習語時不僅要還原出習語的喻義和修辭,還要表達出其文化色彩。本文提出以下三種翻譯策略:
1.直譯
有些英漢習語的表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幾乎完全一致,我們可以從英漢語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表達方式,這樣可以更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韻和形式,又易于讀者接受。如: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鳥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
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
The wall has ears隔墻有耳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失敗是成功之母。
2.意譯
一些文化內(nèi)涵很深的習語,僅從字面意思無法領會原文的具體含義,翻譯時,應使用那些與原文意思相似的成語、諺語或俗語,這樣才會使譯文準確生動,如:
to 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
Opportunity seldom knocks twice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Better to be sure than sorry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者常樂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一個巴掌拍不響
Bugger me!There’s Mrs Smith-I thought she was on holiday.
我的天啊!那不是史密斯太太嗎?我以為她去度假了。
3.直譯意譯相結合
當直譯略顯生硬,意譯損失原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時,我們可以將直意相結合,如:
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
不到黃河心不死?!靶牟凰馈笔侵弊g,而“不到黃河”是意譯。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趁著晴天曬干草,莫失良機?!俺弥缣鞎窀刹荨笔侵弊g,“莫失良機”是意譯。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必定會滲透到不同的語言當中,所以,了解文化差異對譯者來說尤為重要。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還是語言文化交流活動。而翻譯好英漢習語,要求譯者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而且還要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為英漢文化交流做好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們在翻譯時必須考慮文化差異,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獲得最佳的譯文效果。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訂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張培峰.文化差異及習語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5]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Based on Wester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LIU Ni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Jiangsu)
Idiom isa unique fixed expression ofa language in the course ofusing.Both English and C hinese idiomsare very rich, reflecting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tw o peoples.This article summers up various cultural phenomena from four aspectssuch ashistoricalallusions,religion,customs,and geography.Thisreflectsculturalfactors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role in promoting bilateralcommunication and thinking.
English and C hinese Idioms;transformation;Western and C hinese culturaldifferences
H 315.9
A
1671-5004(2011)01-0066-02
2011-01-03
劉念(1986-),女,江蘇徐州人,中國礦業(yè)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