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鷹
(懷化學院政法系,湖南懷化418008)
休謨是近代哲學史上最深刻的大師之一,探索的原創(chuàng)性艱難性使得其表述常常比較隱晦,讓人費解,容易誤解。哲學史盛行的慣識是,休謨持主觀主義道德論。但是,考辨發(fā)現(xiàn),休謨的德、惡非事實論,是言抽象意義上的德、惡,并非認為德、惡不可能是事實,相反他隱然認為,德、惡在某種情況下是事實。因此,他的道德論有主體性,不能劃入主觀主義;其認識有某種深刻性。
德、惡不可能是事實,還是在何種意義上不是事實?這是兩個根本不同的問題。后者能說明德、惡在何種意義上也是事實。
一是,德、惡不是對評價者而言的事實即外在對象,這完全否定了德、惡的事實性 (不是指評價對象作為一般人事的事實性)。
二是,道德不是唯理類型的事實,是不能單單由理性來區(qū)別的事實,而是在情、理共同參與條件下才可知的某類事實。在這種意義上,前評價級道德屬于有特殊性的某類事實。
此外,要區(qū)分兩種事實:無條件性事實與有條件性 (或對位性)事實,或總稱意義的事實與類稱意義的事實。德、惡是有條件性事實,而不是無條件性的即總稱意義的事實。它不否定德、惡在一定條件性下的客觀性絕對性,但反對泛客觀主義。人們認為的德和惡,可能只是旁觀性誤認,把低維價值當作高維價值,未必是真的德和惡即未必是客觀事實。在這種意義上,評價性道德即主觀道德是否反映了事實,就有兩種可能。
同時,要區(qū)分社會性事實與道德性事實。宗教倫理常常將社會性事實硬性規(guī)定為道德性事實,如摩西十戒就沒談理由。其實,一個社會性事實成為道德性事實,是需要條件的。
休謨的所謂主觀主義道德言辭,真正意思是什么?有某種道理嗎?他有兩段話很受重視,下面一一辨析。
休謨《人性論》的一段話非常著名:“道德并不成立于作為科學的對象的任何關系……道德也不在于知性所能發(fā)現(xiàn)的任何事實……想要證明惡與德不是我們憑理性所能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一些事實,那有什么困難呢?就以公認為罪惡的故意殺人為例。你可以在一切觀點下考慮它,看看你能否發(fā)現(xiàn)出你所謂惡的任何事實或實際存在來。不論你在哪種觀點下觀察它,你只發(fā)現(xiàn)一些情感、動機、意志和思想。這里再沒有其他事實。你如果只是繼續(xù)考究對象,你就完全看不到惡。除非等到你反省自己內心,感到自己心中對那種行為發(fā)生一種譴責的情緒,你永遠也不能發(fā)現(xiàn)惡。這是一個事實,不過這個事實是情感的對象,不是理性的對象。它就在你心中,而不在對象之內。因此,當你斷言任何行為或品格是惡的時候,你的意思只是說,由于你的天性的結構,你在思維那種行為或品格的時候就發(fā)生一種責備的感覺或情緒” (他在一處“事實”、一處“惡”上加了著重號)[1](P508-509)。
這段話否定了故意殺人的公認性罪惡之為事實或外在對象所本有?!八驮谀阈闹?而不在對象之內”有理么?顯然,社會性事實不等于道德性事實:單單一個包含三個構件的故意殺人的事實,是社會性事實,并不構成罪惡從而沒有罪惡這種意義上的事實或道德性事實,自衛(wèi)抗敵時就有正義的故意殺人,正當性維度也是殺人事實能否成為罪惡事實的要件。
因此,他的意思可以如下表述:作為總稱意義的德和罪惡不是事實;罪惡不是無條件的事實,即道德性事實不是一般的社會性事實。
休謨在該書也說過一段名言:“讓我們首先探究我們所謂罪惡的事實內容存在于何處……你們不能說,這些東西自身永遠而且在一切條件下都是罪惡。不,唯有當它們指向先前對我們表達和顯示善意的人時才是罪惡。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忘恩負義的罪惡不是任何特定的單個的事實,而是起源于一些復雜的因素,當這些因素被呈現(xiàn)于旁觀者時,由于旁觀者的心靈的特定的結構和組織,才激起譴責的情感’ (著重號是原有的)。在這里,正如上下文全然表明的,適用于‘罪惡’的東西同樣適用于一般的‘美德’和‘惡德’:行為的‘善良’或‘邪惡’的特征沒有事實問題可言”。[2](P31)
當代著名哲學家普特南說:休謨眼中“行為的善良或邪惡的特征沒有事實問題可言”。[2](P31)果真如此么?
“罪惡的事實內容存在于何處”?“你們不能說,這些東西自身永遠而且在一切條件下都是罪惡”:是說罪惡作為事實在無條件情況下并不存在,即它不是無條件的。
“不,唯有當它們指向先前對我們表達和顯示善意的人時才是罪惡”:是說罪惡作為事實還是可以有條件地存在的。這里,模糊地發(fā)展了或補充了《人性論》的相關思想,區(qū)分了總稱意義的與分類意義的。
“忘恩負義的罪惡不是任何特定的單個的事實”:何以不說“不是任何事實”?因為他不同意那種看法。在“事實”一詞之前加了限定詞“單個的”,縮小了“事實”所指的范圍:“單個的”,依上下語境,即孤立的,指單方面認定的。此外,“任何”即any,即每個。因此,其晦澀表述之真正意思是:所謂忘恩負義的罪惡,不是每個特定的單方面認定的事實。它否定“每個”,不否定“某些”,即,某些單方面認定的惡可以是事實,某些沒有被認定的惡也可以是事實。
這段話顯示,休謨心中的“事實”有兩種類型,僅僅否定了無條件性事實這一類型而已,正如“蘇格拉底不是陰性的人”一語僅僅否定了他的陰性類型而隱然承認了他的屬人性。
“忘恩負義的罪惡”,“指向先前對我們表達和顯示善意的人時才是罪惡”(的事實),(單單)指向旁觀者時就不是罪惡 (的事實)。為什么?忘恩負義未必內涵著指向先前對其顯示善意的人。恩義從而忘恩負義至少有二屬三類四種:有意的與無意的;善意的與惡意的;包括善意的主動性恩義,不包括善意的主動性恩義,包括部分或全部惡意的客觀后果有利的主動性恩義,自在性恩義如古人對多代以后的后人的客觀貢獻及當代社會對個人的客觀有利。無善意而有恩義的情況不少,旁觀者看來的忘恩負義就未必是罪惡 (的事實),因為道德生活不是物理對象,道德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有無故意和意向善惡,旁觀者有很大的局限性,對其體驗一般情況下不如親歷者。既然包括善意的有無多類,那么,忘恩負義就不是一切條件下即無條件地都是罪惡,它作為普遍性就不是罪惡含義上的事實。這在邏輯上成立。
當然,符合我們日常語言習慣的表述是:把罪惡分真假,真罪惡即是事實,假罪惡不是事實。日常語言以經(jīng)濟化為目的之一,真罪惡簡稱為罪惡,這樣,罪惡就是事實了?!安?唯有當它們指向先前對我們表達和顯示善意的人時才是罪惡”,此語中的“罪惡”已經(jīng)狹義化大眾化,只是后面沒有“事實”一詞而已。休謨的責備詞惡個別時指真的惡,一般指真和假的共屬。比較好的辦法是在符合語言習慣時探討真和假,這對實用性地改進思想和生活有利;當然也可以在真和假的共屬層次上即總稱意義上來用語以探討問題,這種層次的研究也有其價值;但這種層次的探討若不表達明晰,他人就容易誤解。
“指向先前對我們表達和顯示善意的人時才是罪惡”:“才是”乃表述某種條件下的真是,而“真”表達了“事實”??梢?這句話隱然地或實際上認為某些惡有真實性、事實性;廣而言之,休謨曲折地正面地認為某些德、惡可以有真實性或事實性?!嬲J為雖近一句,但其他地方無反對,二者形成融洽關系;只有一句而且曲折,難怪其道德論很容易被誤解。
可見,休謨的道德事實,不包括評價級的無條件的德和惡,但包括評價級的有條件的德和惡。
休謨的《人性論》和《道德原理探討》之多處地方,在“惡”、“事實”、“情感”上打了重點號,且處于比較性語境,以致普特南等人把它們都當作對立含義,并等同德惡和情感。
其實,重點號是強調,可以強調角度,可以強調比較,等,未必都是強調對立?!皭旱娜魏问聦嵒驅嶋H存在”和“罪惡的事實內容”,這里是強調形容性角度,惡評所謂的故意殺人可以不是惡的即具備惡的性質的事實。
這里,惡的事實與事實是包含關系,有差異;惡評與事實也有差異,而且在僅僅是惡評者的情感時,二者走向了同身異首式的對立。事實與 (評論者)情感的關系就不同了:對道德認識而言,它們本來就是分離的,并立的,基礎面是對立的——不是全部對立,因為情感對事實,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要區(qū)分情感與德惡這種價值現(xiàn)象。
20世紀邏輯經(jīng)驗主義者和普特南等人都把“情感”當作“價值”或艾耶爾所謂“有別于事實的純粹價值”[3](P127),把同身異首式的對立當作基礎性對立,忽視了他的客觀主義,是對休謨的錯位性“發(fā)展”,或者說面對休謨的晦澀言辭選擇了一條主觀主義之路。這一片面發(fā)展使得人們習慣性地把休謨作為主觀主義道德價值觀的源頭。
其實,休謨道德觀主要是反思宗教倫理觀,對信仰主義道德或教規(guī)性道德加以合理化提問或嚴謹化要求,所謂懷疑主義只是對教條信仰而言,在當時屬于啟蒙哲學。其道德觀的部分主觀性,只是主體性、人本性和辯證性,與主觀主義有異。
[1]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普特南.應奇譯.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 [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3]艾耶爾.尹大貽譯語言、真理與邏輯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