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日連
【摘 要】 文章面向未來,闡明當代教師要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運用新的教學模式來激活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探討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開展不同形式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模式對學生主動性學習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探究式學習 教學模式
現(xiàn)代的教育家認為,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在現(xiàn)代社會,“裂變效應”將會導致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F(xiàn)代的文盲是指那些不會主動探求知識,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求變化的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仍有可能成為文盲。應對這種局面,在瞬息萬變的21世紀中生存與發(fā)展,就需要學會學習。而“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為當今世界流行的口號。
1新課程改革引發(fā)對新教學模式的思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币虼?,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師已不能再把學生簡單看成是一個等待用事實填充的容器?,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能暴露學生的種種疑問、困惑、與矛盾,更能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與創(chuàng)新成果。也正因此,新課程改革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所以,在構建創(chuàng)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嘗試新的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來激活政治課的課堂教學。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發(fā)展的目的。這也是符合初中政治課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理念。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一種學習方式。與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參與性、實踐性與開放性。教學方式上最突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親身參與、體驗、與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學生在互助合作的探索中,相互啟發(fā)、相互幫助,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努力營造學習者參與的、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幫助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天地,是當代教師的主要任務。針對我國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如何以課標為依據(jù),在有限的政治課課時內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是當代教師應探索的重點與方向。在近幾年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嘗試中,有一些體會、想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2基于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初中政治課總的有效嘗試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這樣一段話:“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這番話恰好道出了探究學習的價值所在。探究學習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健康心理、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探究式學習突出主體性、實踐性與開放性的特點與政治課教學重體驗、實踐等特性,決定了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可以嘗試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
2.1利用探究訓練,使封閉的課堂多緯度地走向開放。探究訓練的主要學習效果在于過程,包括提出疑惑問題、搜集資料、形成解釋并進行交流?;顒舆^程是需要一定時間與多方支持,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探究式學習也是一種開放性、主動參與式的教學形式,它不局限于在一間教室或一個課堂之上,也不局限于一門課程或幾本書。為了探索有關問題,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融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社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觀察、體驗、感悟。這一過程不但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好奇與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并學會解決問題,而且有助于陶冶他們的情感、在實踐中自覺地鍛煉健康心理與良好道德品質,做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因此,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幾個長假(時間支持)來設計教學,進行較為完整的探究訓練。有意識、有目的地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2.1.1學生主體參與激發(fā)學習興趣,在疑惑情境中自主提出問題:在“心理健康”觀念的教學中,結合學生在運動會中扭傷了腳的實際情況入手,讓學生暢談自身的健康問題,產生了爭議、產生了疑問,從而引發(fā)出心理健康的問題,自主提出學習要求。這種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自主活動,由學生自己設計并控制學習的整個過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去選擇探究的方向、途徑。充分體現(xiàn)了對他們的思想觀點的尊重和鼓勵,因此,他們能夠自然而然地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投身于探究活動中,并且關心所要探究的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解決問題,親身體驗。
2.1.2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習效率: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通過老師的講解或完全靠書本上的間接經驗來掌握知識,而是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搜集到的第一手資料來理解、認識。探究式學習也是一個使學生運用、發(fā)展多種技能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采取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前期準備階段,學生自主討論與制訂探究的計劃、探究方向等;利用“十一”長假(書籍、互聯(lián)網、電視媒體和其他信息資源等)搜集相關資料、體驗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在同學、老師、親友中進行社會調查,分析人們的健康觀念;回顧自己的健康狀況及相關感受。在以上多種形式中體驗什么是健康心理,產生較為樸素的認識。然后,小組內充分交流彼此的感受,產生初步正確的健康觀念。由擅長計算機使用的組員來制作Power Point演示文稿(或其他形式),準備在全班交流。
2.2課堂的表達、交流與感悟幫助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全體學生與小組代表在交流與探討、置疑與答疑中既展示了個人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也提高了表達與歸納能力。同時,為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與分析能力,進一步體驗不同的心理品質對人所產生的不同影響,教師提供幾個案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充分感受不同心理品質對人生活的不同影響,這種以角色扮演為載體的探究學習,可以讓學生自己感悟健康心理與高尚道德的重要意義。然后,結合一些時事報道,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進入到21世紀,將更加關注自我情感體驗的需要。追求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可以“營養(yǎng)”我們的精神世界。同時,為了鞏固學生在前面探究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由學生自己配樂朗誦一首小詩,令學生在優(yōu)美的情境活動中輕輕松松地受到情感的感召。在整個探究學習活動中,教師只是起一個“引領”的作用,沒有刻意去說教,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
在探究學習教學模式的嘗試中,教學活動由課堂擴展到課下;由知識、技能的學習擴展到內心的體驗與實踐;由書本知識本身的落實擴展到對學生未來成長的影響。
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以頭腦風暴法促學生不斷探究。和學習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如果你能使學習者感到愉快,他們將會把你引上正確的軌道?!狣·亨特(David Hunt)致B·喬伊斯,1973年10月
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是否學到知識,而且更應關心是否得到體驗。體驗是任知內化的催化劑,它引領學生將已有經驗與新知銜接、貫通,完成認識的升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似乎每一個教師都很清楚,但是,我們如何確保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xiàn)呢。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需要,個體在感到困惑時自然會去探究。在新教法設計的嘗試中,重點創(chuàng)設有效的疑惑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究者,通過自己得出結論來教育自己,將課堂的教學過程變成了一個“微縮”的探究過程。
2.3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好奇心、激發(fā)探究熱情。對于學習者來說,學習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在接觸到新的問題情境時,學習者以自己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或出發(fā)點,去理解、分析問題,從而建構自己新的知識結構,達到對知識的真正學習。因此,在設計情境(或問題)導入時,最好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比如在談友情時,從學生喜愛歌曲入手,由學生自己向全班同學提供一個有關友情的磁帶并首先暢談自己的感受;又比如,在世界杯期間,引導學生關注“為什么有的國家的球員不愿意同我們交換球衣?” 。這些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社會熱點,都能引發(fā)對教學相關問題的思考、置疑與答疑,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
2.4將課堂設計成一個自主、開放的教學空間,讓學生自由探索。要在課堂上真正開展自主的探究活動,就要解開學生在思想上的束縛。為此,先向學生介紹“頭腦風暴討論法”及其產生的深遠影響,從三個方面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一、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tài)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任何壓抑,可以自由地暢談內心感受;二、教學內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教師的知識視野,完全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fā);三、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課前自主確定方向、做好課堂探究的準備(可以是社會調查、可以是反映友情的實物如照片、可以是看到的一個感人故事等等)。只要能為自己的觀點服務,形式、內容不限。同學們?yōu)榱四茉谡n堂上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都積極地行動起來了。
2.5開放式的課堂與多元化的結論將引發(fā)更深層的探究。在課堂上,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觀點的論證、置疑與答疑,都是學生間的互動探索活動。教師僅僅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來爭論、回答。并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注意展現(xiàn)自己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最后,在個人反思與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又自主形成有一定體系的觀點。既有大家已達成的共適,也有仍在爭論、有疑問的觀點,因而保留了一個開放式的、多元化的結論。學生為了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一下課就又做新計劃,準備繼續(xù)去搜集更有利的證據(jù)與相關資料。以便在下一節(jié)課時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此時,學生的學習已經從被動地接受轉變?yōu)樽约褐鲃拥厝W習、探索,來獲取新知識。
3在探究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嘗試中的反思
3.1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設計上,追求探究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的絕對完整,一成不變。有的老師認為,只有包含觀察、搜集資料、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整理和分析資料、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全過程的教學才能稱之為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實際上,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所有的課都設計成完成的探究學習模式。關鍵是要看在整個過程中,是否具備了探究的主要因素,如:疑惑、自我意識、方法和反應。因此,只要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能達到獲得知識技能、培養(yǎng)實際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的目的,就可以只涉及探究學習的幾個環(huán)節(jié)。我們仍然可以稱之為“探究式學習”。
3.2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全盤否定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是可貴的,創(chuàng)新精神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但并不是一切學習都需要創(chuàng)造。我們在觀念上需明確:探究學習是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學習模式。強調探究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只能用一種方式來教。只要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教會學生學習的模式就是好的教學模式。在初中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中,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都需要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有一些概念的理解仍需要教師的講授,接受學習對于一些學習內容來說也是必要的。通過情境教學、活動課同樣可以達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目的。因此,不能把探究式學習與其他的教學方式完全對立起來。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摸索不同的教學模式來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荊建華等著.《教學模式》.【美】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宋富剛.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初中探究型課程——導師指導手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
究室編.上??萍冀逃霭嫔?/p>
3周慶林.《研究性學習百法——研究性學習指導》.廣西師范大學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思想政治課活動教學的理論與操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查有梁.《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六講》.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6《中小學心理教育課程設計》.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7鄭春和.《改變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北京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