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平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3)
從碎片化到結構化
——品《他鄉(xiāng)的“他者”:一項關于農民工閑暇生活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廖小平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3)
農民工閑暇生活是牽涉城市化進程中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和城鄉(xiāng)社會結構轉型、影響城市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有大量關于農民工問題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經(jīng)濟學、人口學視野的范圍內展開探討,媒介的描述性調查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學理分析??傮w而言,研究成果普遍相對松散,偏重于宏觀描述方面的定性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表現(xiàn)出沒有連續(xù)性的斷裂,呈現(xiàn)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征,給人一種拼貼感,與此相應的是研究成果的內在和外在、本質與現(xiàn)象、隱義與顯義、真實性與非真實性、能指與所指相統(tǒng)一的深層研究模式的消失,是之可謂為研究的“碎片化”現(xiàn)象,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馬純紅副研究員近日出版的新著《他鄉(xiāng)的“他者”:一項關于農民工閑暇生活的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9月版),是近年來以新的視角、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對農民工問題研究的新突破之作,著作以農民工閑暇生活為切入點,通過“民族志文本”的建構,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農民工生活呈現(xiàn)的結構化表達。
著作最大的亮點,在于作者以“走進荒野”方式進行的結構化努力。該書以為,我們正處于一個急劇轉型的社會階段,在這階段中不斷暴露和表現(xiàn)出來的農民工系列問題,如果沒有進行深刻的解構,往往會在城市化、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的視角下將其進行簡單的價值評判和粗暴處理。出現(xiàn)的結果往往是從相對宏觀的層面、相對抽象的角度、泛泛地探討社會化的一般問題,這樣的一種研究思路,表面上有理論,又回歸于實踐,但實踐只是被宏大理論的框架和問題意識所切割的片斷,雖然看起來是關于農民工各個方面的研究實踐,事實卻與農民工自身作為“他者”的邏輯無關。其后果則可能是,滿足于簡單處理和粗暴理解的研究越發(fā)達,就越是無法觸及研究背后所關涉到的社會轉型特征,既無法理解這些農民工閑暇問題來自何處,將往何方,又無法理解農民工群體在轉型當下的處境,更無法在這種研究提煉出具有學科化努力的中層學術鏈條,最終在“自說自話”中被消解。由此,“走進荒野”、“輕輕地走入荒野”就成為作者本人的努力方向。
一方面,是“走進荒野”。農民工的閑暇研究需要賦予足夠經(jīng)驗的內涵,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內涵,宏大理論運用到其中,就會不知所指。以空洞無物的理論來理解農民工的閑暇生活,就有如緣木求魚,南轅北轍。真正的問題意識來自田野的經(jīng)驗,而不是盡人皆知呆在書房里想出來的“問題”。針對復雜化、特殊化的農民工閑暇問題,作者在田野的經(jīng)驗中,尋求對這些特殊性、即個性的加深解剖,往往能夠突破共性,為共性提供新的創(chuàng)造而得到發(fā)展。這樣的研究,也就能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回應農民工閑暇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是和能往何處的問題。從這種意義上而言,從田野經(jīng)驗中而來的問題意識,不僅是一種真理,而且更是一種方法,一個框架,一幅視野。
另一方面,是“輕輕地走入荒野”。 即暫時懸置結構意識,注重問題意識。人類學的田野經(jīng)驗需要暫時懸置自己的理論預設,以農民工主位的立場進入研究場域,在異文化的考察中,深刻洞察所接觸到的問題。當然在沒有形成一個框架的前提下,在相當寬泛的視野內收集資料,可能會或多或少呈現(xiàn)出某種學術盲目,但帶著學術框架進入田野,勢必妨礙對調查對象的全面理解。而且對于轉型期的農民工研究而言,或許后者比前者給學科范式轉換研究造成的障礙會更大,而且前者會防止理論嚴重地切割經(jīng)驗,從而屏蔽實踐本身的邏輯,或者說可以讓經(jīng)驗不只是要充實理論中的概念或范疇,從而使得經(jīng)驗本身也成為一個自在的領域,這種走入“荒野”的方式,不帶預設和結構之重,而是以懸置和懸疑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輕輕地走入荒野”特征。
本書的作者馬純紅,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年輕學者,對政治社會學有較系統(tǒng)的學習,對學術有較執(zhí)著的追求,作者將農民工閑暇生活特征這一熟的不能再熟的思考,轉化為與自己社會中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暫時陌生感,轉化為一種第三者的眼光,站在“客人”的角度來對待“主人”,進而反觀我們本身,從田野層面解釋、解構和分析農民工閑暇生活問題的特征、成因與規(guī)律,將田野調查與理性思考相結合,將自我與“他者”相結合,構建了一個都市農民工閑暇生活的“民族志”文本,其志可嘉、其才可鑒、其書可品。
[本文編校:徐保風]
2012-08-20
廖小平(1962—),男,湖南邵陽人,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