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郝玉芝 王冬梅
(北京軍區(qū)北戴河療養(yǎng)院,066100)
門靜脈主干損傷同肝靜脈、肝后下腔靜脈、肝動脈損傷相同,屬于肝外傷中Ⅳ級損傷,出血兇猛,傷情危重,只有快速診斷及手術,才能挽救生命[1]。我科于2009年10月收治一名4歲兒童,主因車禍擠傷上腹部,以致門靜脈撕裂,比較罕見。急診在剖腹探查下給予門靜脈右干及主干端吻合修補術,肝尾葉裂傷予以縫合術?,F(xiàn)將護理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4歲,主因車禍傷1 h入院。訴口渴,腹痛。查體:體溫35.6℃,脈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壓70/40 mmHg(1 mmHg=0.133 kPa),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神志淡漠,查體合作。心肺(-);全腹稍膨隆,壓痛,反跳痛,以右上腹為顯著,輕度肌緊張,肝區(qū)叩痛,移動性濁音(+),腸鳴音弱。B超示肝周大量游離液體。腹穿穿出紅色不凝血8 mL。血常規(guī)WBC 11×109/L,RBC 2.80×1012/L,Hb 57 g/L。診斷:創(chuàng)傷性休克;肝破裂?在抗休克同時,急診行剖腹探查,術中可見腹腔內大量暗紅色血液約1 500 mL,肝門處鮮血涌出,阻斷肝門,出血減少,見門靜脈主干左右分支處撕裂,右門靜脈干完全斷裂,總干斷裂1/2周徑,并縱行裂傷0.6 cm;肝尾葉挫裂傷2處,分別為1.5 cm×1.5 cm,2.5 cm×2.0 cm。5-0血管縫合線縫合主干縱行裂傷。再行門靜脈右干及主干端端吻合。肝尾葉裂傷予以縫合。術后恢復良好,治愈出院。
2.1 術后24 h護理
2.1.1 保持呼吸道通暢 ①患兒未清醒前給予特護,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2]。②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入呼吸道,如有舌根后墜,應抬高下顎或用舌鉗將舌拉出,以防堵塞氣道。③觀察患兒的面色、口唇色澤及呼吸運動、痰鳴音情況,發(fā)現(xiàn)痰多時及時吸出。④給予高流量面罩吸氧,維持有效血氧濃度。⑤備好急救器材。
2.1.2 躁動護理 因手術疼痛及手術未清醒患兒時有躁動,給予適當使用約束帶,口腔中放置牙墊,妥善固定引流管。必要時根據醫(yī)囑使用鎮(zhèn)靜劑。
2.1.3 術后出血征象的觀察與護理 術后腹腔內出血是術后早期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3]。術后24 h內,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①持續(xù)心電、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清醒前每15~30 min記錄1次,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改為每30~60 min監(jiān)測1次。②密切觀察腹部切口敷藥處有無滲血滲液,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及量[4],如在短時間內患兒心率增快,血壓下降,引流量明顯增多,顏色新鮮,表明有活動性出血[5],應立即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給予止血藥、輸血、補液治療。③觀察末梢血液循環(huán)及尿量,維持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
2.2 術后24~72 h的護理
2.2.1 觀察呼吸道情況 保持呼吸道暢通,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窒息及嘔吐,根據血氧飽和度情況隨時調節(jié)給氧濃度。每日3次給予霧化吸入,勤翻身扣背防止肺部感染[6]。
2.2.2 引流管的護理 妥善固定好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出皮膚處做好標記,保持有效引流,勤擠壓引流管,引流管遠端,應留出足夠長度固定于床單上。密切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
2.2.3 監(jiān)測生命體征 血壓、脈搏、呼吸30~60 min測量1次,體溫4 h測1次,如體溫逐漸升高,呼吸、心率加快,切口有紅腫、熱痛,應考慮有感染[7]。
2.2.4 疼痛的護理 術后往往切口疼痛,給予半臥位減輕腹部切口張力,患兒咳嗽時幫助按壓住傷口兩側囑其放松緩慢咳嗽。必要時給予鎮(zhèn)痛泵。
患兒年齡較小,病情重,術后護理極為重要,應派專人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時對病情變化給予處理。
[1]龍小海,易威.外傷性門靜脈損傷的救治[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10):1361-1362.
[2]徐玲麗,繆建平,錢小紅.42例兒童后顱窩腫瘤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521.
[3]陳喜緘,黃步英,劉芬.肝脾破裂大出血的搶救與護理[J].現(xiàn)代醫(yī)院,2009,9(11):75-77
[4]王永華,李紅永,屈琳琳,等.嚴重肝臟創(chuàng)傷患者行損傷控制剖腹術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2):18-19.
[5]劉秋潔,蔡琳.腹腔引流管的應用與護理[J].黑龍江醫(yī)學,2005,29(6):165.
[6]杜卓,閆翠蓮.小兒外科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13(14):2015-2016.
[7]盧彩霞,鄭芹,葉志霞.肝脾聯(lián)合切除、門奇靜脈斷流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