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麗 黃永礎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影像科 福建泉州 362000)
腎細胞癌又稱腎癌,是來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腺癌,是最常見的腎臟惡性腫瘤,多發(fā)生于40歲以后,占成人腎臟惡性腫瘤的85%,男性為女性的3倍;腎癌亞型中大多數為腎透明細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約占腎癌的70%~80%。腎透明細胞癌中常有出血、壞死、囊變和鈣化。腫瘤生于腎實質內,惡性程度高,隨著腫瘤逐漸增大浸潤、壓迫、破壞腎盂腎盞,向腎包膜外發(fā)展,腫瘤血行轉移早,臨床預后往往不佳。本組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間經手術、病理證實的20例腎透明細胞癌的CT、MRI表現,結合文獻討論分析其影像學表現,以期提高影像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
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齡33~70歲,平均51歲;12例無明顯臨床癥狀及體征,8例因腰痛、血尿或腹部腫塊就診。20例均為單側發(fā)病。
CT檢查采用GE公司8排螺旋CT機掃描?;颊叱R?guī)禁食8h,檢查前30min內口服溫開水600~800mL,應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團注射造影劑碘海醇80mL(300mg/mL),注射速度2.5mL/ s。掃描范圍為橫隔至髂前上棘,層厚10mm,間隔10mm,螺距為0.75。掃描過程中囑患者屏氣。CT平掃完成后注射對比劑,分別進行皮質期(掃描延遲時間為20~30s)和實質期(掃描延遲時間為80~90s)增強掃描。
MRI檢查采用GE公司1.5T MRI掃描機,腹部體線圈?;颊呷⊙雠P位,平掃包括FSPGR T1WI脂肪抑制序列橫軸位、冠狀位及同反相位、FRFSE T2WI脂肪抑制序列橫軸位和FIESTA脂肪抑制序列冠狀位。動態(tài)增強采用對比劑Gd-DTPA,10~20mL經肘靜脈團注(2mL/s),采用3D/LAVA原始+重建橫軸位及FSPGR T1WI脂肪抑制序列冠狀位,掃描時間分別為注射對比劑開始后20~30S、40~50S、100~120S,掃描層厚為5mm,間隔1.5mm。
平掃見腎臟形態(tài)改變14例,8例腫瘤邊界不清,呈浸潤性生長,腎盂、腎盞受壓變形,其中2例腎盂及輸尿管上段受侵。6例因腫瘤直徑較小(均<3cm),腎臟形態(tài)正常,未見明顯改變。腎癌在CT平掃中密度不一,病變呈低密度14例,混雜密度4例,等密度2例;2例腫瘤內見鈣化斑,伴有腎盂積水6例。增強掃描可見病灶呈中等度至明顯強化,其中17例表現為典型的“快進快出”。伴有腎靜脈或下腔靜脈瘤栓者3例,1例胰腺尾部轉移,2例肝臟多發(fā)轉移,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者4例。
MRI檢查平掃顯示腫瘤信號變化較大,T1WI呈等或等低信號、混雜或略高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稍高或稍低信號。7例可見假包膜征,1例見不完整包膜。增強掃描13例呈不均勻強化(經病理證實瘤體內部有出血、液化、壞死),5例呈均勻強化,3例呈輕度強化。MRI顯示患腎形態(tài)、輪廓及腫瘤大小與CT所見相符,同樣能清晰顯示腹膜后淋巴結。
腎細胞癌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以透明細胞癌最常見,大多單發(fā),多發(fā)者不足5%。男性患者多見,可發(fā)生于腎實質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極多見,少數侵及全腎,兩側發(fā)病的概率均等,兩側同時發(fā)病的概率為1%~2%,本組病例全部為單側發(fā)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血尿、腰痛及腫塊三聯征。
多層螺旋CT平掃可見腫瘤多呈類圓形或分葉狀,大小不一,腫瘤>3cm者多引起腎輪廓改變。密度接近或低于正常腎實質密度,密度不均,其內常伴有壞死、出血、囊變或鈣化,CT對鈣化非常敏感,腫瘤內見到鈣化對腎癌的診斷有提示作用。大部分邊緣欠光滑,并向腎實質外突出,較大腫瘤可使腎盂及腎盞受壓、變形。腎透明細胞癌血供豐富,血流量大,血流速度快,增強掃描后,腫瘤內對比劑短時間內達到高濃度,皮質期表現明顯強化,與鄰近的腎皮質相似或更強,呈現不均勻強化(病理證實為出血、壞死、囊變等)。實質期腫瘤強化開始迅速下降,與正常腎實質對比表現為相對低密度,與皮質期顯著強化形成鮮明對比,表現為“快進快出”的強化模式,這種“快進快出”的強化特點與腎癌的多血供有關。是腎癌的一大特征。CT除了能清楚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tài)、密度及浸潤程度,還能顯示腫瘤和周圍器官的關系及腹膜后淋巴結轉移情況。
腎透明細胞癌的MRI表現大致與CT相符,表現為信號不均勻,T1WI呈等或等低信號、混雜或略高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稍高或稍低信號。如腫瘤伴有囊變,則表現為T1明顯更低、T2明顯更高信號;瘤內出血在T1WI及T2WI均表現為高信號;MRI能明確顯示假包膜,表現為T1WI、T2WI環(huán)繞腫塊低信號,尤以T2WI顯示明顯,假包膜為診斷低度惡性腎癌可靠的征象[5]。增強掃描表現為腫瘤的不均勻強化,主要為瘤內出血、鈣化、囊變等所致。
CT被認為是目前腎癌的最佳檢查方法,其無創(chuàng)、分辨率高,且可以發(fā)現無癥狀的和未侵犯腎盂腎盞的腎癌,對于鈣化的顯示有明顯優(yōu)勢,為腎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提供更大的可能。而MRI有多種成像參數,且軟組織分辨率高,能更好顯示腫瘤內出血、囊變、假包膜,可多方位成像(準確顯示鄰近結構有無侵犯及腫瘤起源等)。綜上所述,腎癌的CT及MRI表現各具有特征性和優(yōu)點,兩者結合能更有助于腎透明細胞癌的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更重要的指導意義。
[1]趙增喜,陳寶霞,張瑞,等.腎透明細胞癌CT與病理的對照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1,27(3):76~81.
[2]王國慶.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小腎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108~109.
[3]劉振翠,陳宏偉,龔彥東,等.16層螺旋CT與B超對腎癌診斷價值的比較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6,9(3):233~234.
[4]季景田.螺旋CT對早期腎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17):61~62.
[5]冷永新,王騏,湯光宇,等.腎透明細胞癌MRI表現[J].現代醫(yī)學,2008,36(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