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形神理論源自道家考

      2012-04-13 06:50:18馬漢欽
      關鍵詞:形神鬼神天道

      馬漢欽

      (南華大學文法學院,湖南衡陽 421001)

      形神理論源自道家考

      馬漢欽

      (南華大學文法學院,湖南衡陽 421001)

      通過對中國古代形神理論的發(fā)展源頭進行追溯,可以認為早期道家的“器”與“道”關系論就是形神理論的源頭;到了莊子,形神理論在哲學里已趨成熟,并開始了它向人的轉(zhuǎn)化,至此,中國古代形神理論則已經(jīng)完全形成。

      中國古代形神理論;道家;莊子

      一 早期道家:“器”與“道”—“形”與“神”關系論

      “形”“神”作為一對緊密相連的范疇進入中國哲學領域里,始于何時?這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論問題。遍覽群書,筆者最終找到了早期道家的“器”與“道”關系論。

      “道”,最初只是一個普通的名詞,與動詞“行”通義,有行走而四通八達之意。后來從“行走”創(chuàng)造出“道”字,《說文解字》釋曰:“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人昂首朝一個目標走去,“一達”也。因此,“道”的本義就是人走的、四通八達的道路?!对姟ば⊙拧ご髺|》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通向周的都城的大路,平坦得如磨刀石,直得像一條箭桿。

      道路通向何處,是有它的規(guī)定性的,有明確的走向,人沿著道路而行,運動不息,于是我們聰明的先人便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天上的日月星辰晝夜不息的運行,是否也在沿著一條無形的道路在行走呢?春秋時代的天文學家便提出了“天道”的觀念,運用“天道”一詞表述日月星辰的運行有它們固定的軌道,何時在何種位置出現(xiàn),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性,如此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又顯示出它們運行的規(guī)律性,尤其是季節(jié)與氣候的變化,更有人們難以真接把握的奧妙事理在其中?!秶Z·越語》中說:“天道皇皇,日月以為?!保疤斓馈本褪侨赵逻\行周而復始的不變的規(guī)律,“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就是“天道”運行的內(nèi)容,它們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因為日月星辰運行引起晝夜、氣候的變化,繼而引起自然界一切生物包括人生死盛衰的變化。于是,當時一些思想家又用“天道”來說明世間各種事物、各種現(xiàn)象變化的總規(guī)律。如《左傳·莊公四年》記載楚武王伐隨,武王夫人鄧曼知此行兇多吉少,說:“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焙髞?,《左傳·哀公十一年》中也記載了伍子胥同樣意思的話:“盈必毀,天之道也?!边@些議論都說明,上古時代的先人已經(jīng)意識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變化,一切現(xiàn)象的呈示,都像日月星辰的運行一樣,“日困而還,月盈而匡”,發(fā)展到了頂點就必然走向它的反面。

      以上“道”與“天道”的觀念,都還停留在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停留在直觀的階段,但他們的感性認識已開始向理性認識飛躍,如對“天道”就有“盈虛”變化的體認,并用來附比王朝政事。但是,將“道”上升到哲學的范疇,并賦予其純理論的色彩的,則是老子。

      老子“道”的觀念不但超越了道路之“道”,還超越了“天道”?!独献印ざ逭隆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1]143

      這個“道”,實質(zhì)上就是宇宙的本體,因為它是“天下母”,所以日月運行的“天道”亦從它而出;這個“道”,囊括了“天道”、“地道”、“人道”,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独献印ざ逭隆罚?]144

      日月運行是人的眼睛可以見到的,天氣變化是人體可以感覺到的,總之都是可以名狀的。但是,作為宇宙本體的“道”,卻是超感官、超名相、超理性,只可體悟而不可言說的實體、實在: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鍥;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jīng)·十四章》)[1]82

      在老子看來,“道”的本質(zhì)就是“無”,就是“虛”,“道”既包容一切又不見一切。沒有顏色故“視而不見”;沒有聲音故“聽而不聞;”沒有形體故“搏之不得”,大得無終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無法形容它,人們的感官根本不能把握它,因此,只能把它叫做“無”。

      這個“無”,不是空無一切之無,它只是無任何具體的可由人的感官直接把握的屬性。但它又包容無限,“湛兮,似或存”(《道德經(jīng)·四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jīng)·六章》),雖然這“無”是不可憑感官感知的,是一種實存、實在?!盁o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jīng)·一章》),在虛無之中,實際上在孕育著萬物,“無”中生“有”,即“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jīng)·四十一章》)。若按老子這一觀念序列,日、月都是屬“有”的范疇,為‘無名之道’所生。當然,這個“無”就是“道”,而這個“有”就是“器”,“有”由“無”生,而“道”為“器”之所本,正如《道德經(jīng)·二十八章》之所云:“樸散則為器?!贝颂幍摹皹恪?,即是“道”的一個別名。在這里,“器”—“道”的關系就成了一種地地道道的因果關系。顯然,早期道家的“器”—“道”關系,即由此處而衍生出來。

      我們知道,“道”是無形的,而“器”是有形的;將有形之“器”與“形”掛起鉤來并非難事,而無形之“道”是怎樣和“神”掛起鉤來的呢?竊以為,就是“道法自然”這句話,為它們走在一起埋下了伏筆、創(chuàng)造了條件。

      “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這句話也算是該書的總綱。但是,這個“自然”不是我們常說的物質(zhì)的自然界,這個“自然”是指一種沒有主觀意志的客觀存在。這“自然”的表征是“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它是對“無為”的一種規(guī)定,也是“無為”的一種結(jié)果?!暗馈鄙扇f物沒有意志,不待勉強,一切聽其自然而不施加任何干涉。這樣說來,“道法自然”的“道”也就是“自然之道”,因有此意,“道”終于和有著“客觀規(guī)律”之意的“神”建立了對等關系。

      就像從天道盈虧引申出世間各種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一樣,老子也從作為宇宙本體的“道”因“自然”這一特質(zhì),引申出宇宙萬物變化的總規(guī)律,他對這個總規(guī)律的表述是: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道德經(jīng)·五十一章》)[1]288

      “道”作為這個總規(guī)律的代稱,在這里終于在兩個層面上通過“器”而得以彰顯:

      一是在“物”的層面上。所謂“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是也。作為自然規(guī)律的“道”,既是萬物所遵行的法則,那么“道”在萬物之中,是必然有所體現(xiàn)的,得“道”之人也正是從大自然具體的物象中,才得以悟出這玄妙而深幽的“道”的?!暗馈币浴捌鳌憋@在這個層面上,就因此可以成立了。很顯然,作為客觀規(guī)律的“道”,是完全可以用有著“客觀規(guī)律”之義的“神”來替換,而作為彰顯“道”的“器”,用“形”來替換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以“器”顯“道”、以“形”顯“神”的邏輯關系,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是在“人”的層面上。所謂“道生之,而德畜之……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是也。原來,有“德”之人的身上,是可以“畜”這個玄妙莫測的“道”的。那么,有“德”者是靠什么來“畜”得了這個“道”的呢?老子指出,自然之“道”既是“無為而無不為”,人若以此為法,則即為有“德”之人,而“道”自然就可以為他所持有了。這個意思,《道德經(jīng)》中是反復強調(diào)的,茲舉二例以明之:

      道恒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德經(jīng)·三十七章》)。[1]211

      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道德經(jīng)·六十四章》)[1]346

      老子還對如何達到“無為而無不為”這一得“道”的境界作了反復的說明: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道德經(jīng)·十六章》)[1]95

      可見,只有“致虛極,守靜篤”,方能“觀復”而“知?!?,“知常”者,明“道”也;反之,則是“妄作兇”。

      再看老子對有著“無為”之“德者”的描述:

      我獨泊兮,其未兆,屯沌兮,如嬰兒之未孩。(《道德經(jīng)·二十章》)[1]115

      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道德經(jīng)·二十八章》)[1]168

      老子認為,人只需保持嬰兒那樣素樸本性,則必有“無為”的處世原則,從而可以得“道”而“無不為”了。在這里,有“德”之人作為“器”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就可以得以彰顯那無形的“道”了。顯然,有“形”之人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器”,在他彰顯作為客體之“神”的“道”時,其主體之“神”已與“道”冥合了。“形”“神”關系在這一層面上表現(xiàn)得更為曲折而深邃。

      要之,在老子那幽深的“道”與“器”的論述中,我們看到了無論自然萬物還是人類自身,都處在一個“形”與“神”的范疇之中;所以可以這樣說,形神理論的構建,其實在老子的那里已經(jīng)發(fā)端。

      然而,這畢竟還只是個發(fā)端,如同一棵小小的細苗,如不細細打量,是看不出來了。我覺得,這層薄薄的窗戶紙,老子本人也似乎很想捅破——可惜只破了一丁點:那就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把“神”和“道”聯(lián)系了起來。老子用“神”凡八處,有七處是言神鬼、神靈之意,惟有《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薄肮取保瓰樯焦戎x,此取其虛義,指道體虛無深藏;“道”之玄妙莫測就是“神”,“神”是“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p>

      然而,到了老子的后繼者宋尹學派,則把這層窗戶紙完全捅破了?!豆茏印?nèi)業(yè)》云: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2]129

      無形無聲的“道”,雖不可見,卻可有形有聲地藏身于萬物之形中。既如此,“形”中取“神”,亦自然之理也。《管子·內(nèi)業(yè)》里還有這么一句話:

      摶氣如神,萬物備存……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2]134

      “精氣之極”就是“道”,“道”的狀態(tài)也就是“摶氣如神”,從而“萬物備存”。一個形神關系的邏輯鏈條,在這里已是很分明了。

      作為特殊之“器”的人,宋尹學派也把他看作一個形神兼?zhèn)涞膶嶓w?!豆茏印?nèi)業(yè)》云: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2]135

      這里的“形”—“精”關系,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形”—“神”關系無疑了。由此可見,形神理論向人的轉(zhuǎn)化,在此已顯端倪,從而為莊子形神理論向人的完全轉(zhuǎn)化,打下了理論基礎。

      與此同時,宋尹學派也認為,“道”也是可以借著“德”之人得以顯明的。《管子·內(nèi)業(yè)》云:

      凡道無所,善心安處……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2]130

      那么,得“道”之后呢?《管子·內(nèi)業(yè)》對得“道”后的狀態(tài)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nèi)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災。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謂之圣人。[2]133

      由此可見,有“德”的“圣人”在其得“道”之后,是有著非同一般的形態(tài)表現(xiàn)的;而正是這種有“德”者的形態(tài),可以折射出那客體之“神”—“道”的獨特光芒來。正如《管子·內(nèi)業(yè)》開篇所說: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畢得。[2]128

      因而,無論是天地萬物,還是有“德”圣人,皆是“道”的載體。至此,早期道家的“器”與“道”、“形”與“神”的理論,也就略具雛形了。

      二 莊子:形神理論向人的轉(zhuǎn)化

      如果說宋尹學派的形神理論只是存在一些跡象的話,那么到了莊子的手里,形神理論則已經(jīng)完全形成。

      也許有人會說,莊子在他的著作中不也時常使用“鬼神”一詞嗎?是的,莊子確實在不少地方是按照其原本意思使用了“鬼神”這個詞的。如《莊子·人間世》中說:“夫徇耳目內(nèi)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只要我們耳不外聽,目不外視,收視返聽,又棄絕心計智謀,則得入自然無為之境,如此,則鬼神也就不可怕了,人間的禍害就更算不了什么了。再看《莊子·天地》中說:“道于一面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繕性》中說:“陰陽和靜,鬼神不擾?!闭堊⒁馑羞@些話語,或明或暗地都是把“鬼神”放在了人的權力之下了。當然,這里我要強調(diào)的是,這里所說的人,并非一般的人,乃是得了“道”的人??梢姡谇f子的眼里,得了“道”的人,是要比鬼神更厲害的;既然如此,則“鬼神”何為“鬼神”哉?這其實和老子所講的“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完全是一個意思。所以,可以這樣講,在老莊二人那里,“鬼神”其實是被他們虛化了,這和他們那個時代較濃的人本主義思想氛圍是息息相關的。

      莊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并無二致,而老子的“德”在莊子那里則漸漸變成了“神”。如,莊子在《逍遙游》里面,就把得“道”之人稱為“神人”。可見,莊子其實也就把“生于道”人的精神,當作了天地之間唯一的神妙之物。這個意思,在《莊子·知北游》中的一段話里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崩像踉?“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突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3]324

      可見,在莊子的眼里,人的“精神”是生于“道”,而形體生于“精”?!熬睘楹挝?“精”即精氣也。人的精神是從宇宙的本原——自然之“道”而生,以老子的推理看待,莊子在這里講的人的“精神”,也就是老子的“德”無疑了;而人又是有形體的,有“德”之人的形體作為載“德”之物,亦未嘗不是載“道”之物了。于是,“道”與“德”的關系,在一個有“德”之人即得了“道”的人那里,也就具體化為了一個“形”“神”關系了。他的這個意思,在《德充符》中莊子與惠子的一段對話里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被葑釉?“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被葑釉?“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jù)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3]84

      在這里,我們應該看得出來,莊子所說的“情”,是“無人之情”,其實也就是與“道”相通的人的“德”;而惠子所說的“情”,則與莊子的有大不同,他是指人辨析名理的聰明,而這在莊子看來,是“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的毀“德”之物,是對人的自然情性的嚴重損害??梢姡说摹靶巍薄吧瘛标P系,是依照天地的“道”—“德”關系才得以理順的;莊子正是在老子的哲學基礎之上面,才使“形”—“神”關系從老子的哲學領域里走出來,而實現(xiàn)了它向人的完全轉(zhuǎn)化。

      因為“形”—“神”關系是從天地“道”—“德”關系那里衍生而來的,所以,“形”之于“神”,一如“德”之于“道”,是一種從屬性的關系,這幾乎是先天性的。所以,莊子的形神觀,毫無疑問就是“神”尊于“形”和重“神”輕“形”的。人之“形”,在莊子那里簡直到了被視而不見的地步。這個意思在《德充符》里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無趾出??鬃釉?“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淑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3]76-77

      叔山無趾“形”雖殘,而自知“猶有尊足者存,吾以是務全之也?!弊鹩谧阏呤恰暗隆保雌洹吧瘛币?,其“務全”,是以“德全”為追求。但孔丘不理解,以為不過“學以復補前行之惡”,并“賓賓以學子為”,執(zhí)于名跡。故無趾以為不可救藥:“天刑之,安可解!”“形”之被刑,尚有尊于“形”者存;而“德”之被刑,真是不可解了。足見莊子對人的“形”的輕視和對人的“德”的推崇,這里的“德”,也就是人的“神”。再看另一段:

      魯哀公問于仲尼曰:“衛(wèi)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shù)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shù),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悶然而后應,汜若辭。寡人丑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嘗使于楚矣。適見豘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戰(zhàn)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屨,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這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呼!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3]78-80

      哀駘它外貌奇丑,“以惡駭天下”,卻能“未言而信,無功而親”,是因為他是“全德之人”。在這里,莊子借孔丘之名,極為生動而深刻地說明了莊子的形神觀。豘子(小豬)愛母,“非愛其形,愛使其形者也”,母死,形存而“使其形者”不存,故“棄之而走”。這“使其形”者,即是“神”?!吧瘛笔埂靶巍保靶巍笔褂凇吧瘛?,這就是以“神”為主導的形神觀。

      闉跂支離無脣說衛(wèi)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甕盎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圣人不謀,惡用知?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 謷乎大哉,獨成其天。[3]82-84

      此二人形體窮天地之陋而全其德,故說衛(wèi)君而衛(wèi)君悅,說齊君而齊君喜。形體“眇乎小哉”,故“形“可忘;道德“謷乎大哉”,故德必長。“形”“神”之小大、輕重,在這里說得再透徹不過了。

      因而,莊子之“神”,指的是人的內(nèi)在心靈,但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而是指的“生于道”的自然之神,此“神”按其哲理上的意義即稱為“德”。“形”“神”理論在莊子這里,終于有形有體地在“人”的身上站住了腳跟。

      應該說,莊子的形神觀,是一種重視人的內(nèi)在心靈、而不重視人的外在形跡,重視人的內(nèi)在之美、而不重視人的外在之美的形神觀。這種形神觀,是一種相當深刻的認識。因而,道家的形神觀,對于以表現(xiàn)人主體心靈為重心的文學藝術而言,是有著重大的意義。

      [1]張松如.老子解說[M].濟南:齊魯書社,1998.

      [2]管子[G]∥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中華書局,1981.

      [3]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Concerning the Textual Resear of Appearance-spirit Theor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

      MA Han-q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0,China)

      By means of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appearance-spirit theory of China,we think the“substanceway”relation theory of early-stage Taoist is its theory source.Appearance-spirit theory began to become ripe in philosophy and transform to human being up to Zhuang Zi,up to this point,the ancient appearance-spirit theory of China had completely formed.

      the ancient appearance-spirit theory of China;Taoism;Zhuang Zi

      B223

      A

      1671-1181(2012)03-0071-05

      2012-03-19

      馬漢欽(1966-),男,湖北洪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形神鬼神天道
      形神兼?zhèn)洌劢剐W數(shù)學公式定律教學策略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與“明”字的含義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36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形神之間 淺談古代人物故事畫的發(fā)展歷程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12
      意象、形神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4
      淺談先秦諸子的鬼神觀
      北方文學(2018年32期)2018-11-19 10:12:34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鬼神
      喜劇世界(2017年5期)2017-03-29 01:52:26
      形神是中醫(yī)辨證要素的首要元素——中醫(yī)辨證常用20個基本要素與形神的關系
      權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大田县| 临武县| 扎赉特旗| 修武县| 韶关市| 顺昌县| 临城县| 文昌市| 灵武市| 信宜市| 攀枝花市| 凤台县| 新兴县| 南皮县| 竹山县| 囊谦县| 唐山市| 信宜市| 扎赉特旗| 平昌县| 纳雍县| 闻喜县| 乐陵市| 镇远县| 丹东市| 余江县| 临澧县| 巴林右旗| 南乐县| 寻甸| 南和县| 晋中市| 隆尧县| 射洪县| 洛浦县| 台南市| 彩票| 军事| 高雄县| 高陵县|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