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江西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南昌 330013)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生態(tài)化環(huán)境建構
李紅梅
(江西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南昌 330013)
剖析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以及多媒體網絡下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的不足,提出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化環(huán)境整合的構想,以期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網絡教學;生態(tài)化教學;大學英語;環(huán)境建構
全球化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英美文化沖擊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對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只有順應時代的環(huán)境和潮流,才能朝著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課程管理“三級化”以及教育環(huán)境“生態(tài)化”的方向發(fā)展[1]。
自1869年黑格爾首先提出生態(tài)學[2]這一概念以來,各學科都從不同角度圍繞生態(tài)學展開了研究?!吧鷳B(tài)意識”、“生態(tài)建設”成為熱點詞匯,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追求自身的生態(tài)價值,創(chuàng)建可行的生態(tài)教學環(huán)境自然就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導方向之一。
課堂環(huán)境既包括課堂的自然環(huán)境,即課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教學的物理環(huán)境等影響課堂的物質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包括課堂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即與課堂有關的心理環(huán)境、語言互動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科技環(huán)境等。
著名的課堂教育環(huán)境研究問題專家沃爾博格在系統(tǒng)分析了課堂物理環(huán)境研究的基礎上,在他主編的《教育環(huán)境及其影響》[3]一書中,以顯要的篇幅對課堂和班級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對學者學習的影響(如競爭、合作、課堂教育氣氛)等問題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開始將課堂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作為最重要的環(huán)境之一,將其納入到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中,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給予充分考慮。
本文將主要討論課堂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從屬。教學活動局限于課堂固定的時空里,阻礙了學生思維觀念的發(fā)展、突破;教學內容圈定在固有的教材上,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積極性;乏味單一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教學理念受到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束縛,片面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以人為本,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習好的學生給予過多的關注,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心理需求,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前者競爭意識過于強烈,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能力,在脫離教師指導的英語學習中無法正視困難,忽略了自身的心理適應閾值;后者從心理到行為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意識,并產生壓抑感和心理閉鎖。
不良的教與學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削弱了英語學習的樂趣。教師、學生作為課堂中不可缺少的個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英語課堂最終成為教師與學生的痛苦的情緒體驗。
如此種種的諸多不足,降低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沒有形成良好溝通的英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也就無法完成教與學的輸入—吸收—內化—輸出,只能是從書本到書本,從教師到學生再到教師的封閉式的微循環(huán)環(huán)境。
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推廣使用,信息技術設備的多元化,大大地改善了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脽魴C、投影儀、語言實驗室等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tǒng),錄音、人機對話等豐富的教學表現形式,視頻、音頻、電子文本等大量的網絡教學資源,不僅從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上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而且完善了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在外語課堂教學上的應用深度和廣度越來越大。信息技術的高效性、廣泛性、多元性使得計算機在英語語言學習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隨著大學英語課堂網絡教學力度的加大,教與學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為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提供了良好教學環(huán)境的網絡設備,在無形中將以往師生一體的空間分成了若干個部分,師、生的整體性受到破壞;其次,習慣了在課堂上播放、講解教學課件的眾多教師,一旦離開電腦,離開課件,就無法順利完成教學,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課堂發(fā)揮能力被嚴重削弱;同時,由于電腦的信息裝載量大,等量的教學內容在網絡教室里所費時間比傳統(tǒng)教室所費時間少得多,學生無法跟上課件翻頁的速度,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和學習成就感大打折扣,他們完全成為被動的聽眾和觀眾,課堂教學完成的僅僅是一個形式。
在聽說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軟件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個性化學習。音頻、視頻、人機對話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但是,過多地依賴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教學設備,而忽視師生之間必要的交流,人機互動的環(huán)境似乎變得比師生之間的互動環(huán)境更為和諧,這是大學英語網絡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錯位,可能造成學生正常心理環(huán)境的扭曲,最終導致學生的情感缺失,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盧梭說過: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生本性斷傷的結果[4]。
英語教學生態(tài)課堂類似于一個小型的自然生態(tài)園,不僅要有綠色的圍籬、寬闊的門戶,還應有恰如其分的溫度、濕度,肥沃的土壤,精心呵護的園藝師,自由呼吸的空氣和足夠的自然成長空間。持生態(tài)英語課堂教學觀的學者指出,“以往英語課堂教學的根本弊端,就在于未能充分重視外界環(huán)境對外語學習者的心理動機、態(tài)度、策略、方法和學習成效的重要影響?!保?]
英語學習是一個既漫長又自然的過程。自然的即是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和諧,教與學的和諧,教學目標、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和諧,促使師生在和諧中共同成長,教師的主導精神和學生的主體精神在自然的、生態(tài)的課堂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現。
網絡課堂環(huán)境下的教學生態(tài)觀應以改善封閉的室內微循環(huán)環(huán)境,遠離“填鴨式”教學方法為目的,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豐富學習資源,提倡、鼓勵學生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逐步形成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方式,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從個人獨立學習的方式向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要積極地從機械的灌輸者轉變?yōu)殪`活的倡導者和引路者,為使學生由被動的教學信息接受者轉變?yōu)榫哂袆?chuàng)造性的學習者做好鋪墊。
以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課為例: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作文題目“The fight against air pollution”:
第一步,Discussion。利用網絡教室輔助教學軟件中的分組討論,隨機分組后,根據題目分析討論文章的主旨,行文脈絡、類型與段落結構,在此基礎上擬出各段主題并確定各段的主要寫作方法。
討論結果:主旨——空氣污染問題;行文脈絡——首先提出問題,即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其次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即產生污染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最后評價效果。寫作類型——問題解決型。段落結構——三段論。
第二步,Statement。各小組作行文線索陳述:有害氣體污染嚴重(表現在哪些方面)——列舉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手段、方法:關閉某些工廠,將一些工廠遷出,種樹——人們對問題解決方法的評價。
第三步,Development。教師提醒學生行文時要緊扣主線,不能離題。文章應是議論文,采用典型的“提出問題—解決/應對問題—做出評述”的三段式結構。作文的三點提示實際上是三個段落中各段的要點所在,可據此要求學生課堂上擬出各段的主題句。
第四步,Analysis。選取兩至三名同學的主題句寫在黑板上,師生共同評述并潤飾各個主題句,接著組織學生進一步討論各主題句下面應包含什么內容,利用課本給出的提示詞,引導學生選用既有說服力又便于使用的熟悉的詞語和句型來表述內容。并根據各段內容討論用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如第一段可用因果法,第二段可用舉例法、列舉法等。
第五步,Writing。布置學生課后完成該文章。
第六步,Modification。課堂上,利用投影,在黑板上顯示一到兩篇教師事先選好的學生作文(匿名),交由學生們討論,與老師共同評議優(yōu)缺點;共同修改錯誤,從內容到文字,從結構到篇章,從整體到細節(jié),大家各抒己見,共同切磋,邊評邊改,對范文作global feedback和local feedback。最后老師擇要點講評,總結。
最后,Summing-up。對學生們的積極參與給予表揚,提醒學生們反思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鼓勵主動修改、完善。
如此的過程,雖然費時,但既幫助同學修改了作文,又從同學和老師的行文思路和推敲文字的手法中受到啟迪;改的是他人的文章,卻可以反思自己的類似毛病,同時又提高了自身的寫作水平。
這樣的課堂不僅是學生自主進行訓練的場所,而且是教師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師生之間輕松自由的對話和各抒己見的激烈爭論,教與學和諧的師生“協(xié)奏曲”,讓學生們在生態(tài)的網絡課堂里打破界限,自由馳騁。
西方文化帶給年輕學生的不僅是洋節(jié)、洋快餐,還有洋文憑、洋電影以及洋音樂。大學英語的學習及英語網絡教學給學生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西方原生態(tài)文化的機會。許多專家學者告誡年輕人,要保持頭腦清醒,在學習英語和借鑒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要維護本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及語言的純潔性[6]。誠然,在英語全球化帶來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沖突中,如何看待文化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如何引導文化健康和諧地發(fā)展,這是時代賦予每一位英語教師的重任。英語語言的全球化并不等于英語文化的全球化,世界上的文化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文化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文化行為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要學會以平等、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異文化,合理調配語言資源,用設身處地的心態(tài)去理解異文化成員的文化行為[7]。大學英語教師要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對待每一個接觸、喜歡西方文化的學生,給予他們寬松的英語語言學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助于英語語言的接納、吸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第七章》)儒家的“仁愛”思想源遠流長。在原始的情感生態(tài)中,學生對教師有著一份自然的、原生態(tài)的崇敬與熱愛;作為教師,也理應懷有一份對學生的自然的、原始的愛,而不能因其學習的優(yōu)劣,接受能力的強弱,對你尊敬與否區(qū)別對待。教師對于學生的愛,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靈魂。作為外族語言,英語學習帶給學生不少的苦惱,苦于難以熟練掌握,苦于難以運用自如,讓不少學生產生膽怯與畏懼心理。生態(tài)的英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就是要用愛支撐,鼓勵學生。讓學生有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勇氣。
利用網絡課堂,教師可以為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案,指導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根據自己不同的目標和需求搜尋不同程度的學習資料,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進行大范圍的語言輸入。愛就像是陽光、雨露,無懼于網絡課堂空間的變化,填滿網絡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在教師和學生間構建一座無形的彩虹橋。
英語是一門語言,應重在“使用”,而如何做到充分使用,就必須重在“模仿積累”、重在“參與交流”,重在“生產輸出”。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要遵循輸入—吸收—內化—輸出—修正—再輸入這樣一個循環(huán)的正生態(tài)過程。
多媒體網絡教室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給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語言的輸出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循環(huán)環(huán)境。利用網絡設備,可以實現網絡學習資料的跟讀、復讀、錄音回放。有利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創(chuàng)建隨機討論小組,弱化網絡教室的分割性,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與交流能力。教師利用監(jiān)聽系統(tǒng),督促、檢查討論效果。并通過錄音回放,讓學生們自己發(fā)現問題,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即時收獲成就感。
5.網絡課堂環(huán)境下的教師—學生—課堂網絡環(huán)境互動的生態(tài)化構建
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積極互動成為課堂網絡環(huán)境生態(tài)化建構不可或缺的部分。
網絡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模式能形成不同學生的定位,達到個性化學習的目的。通過網絡設備,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完全融入學生的語言環(huán)境中。
同時,網絡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教師完成和單個學生或一組學生間的互動,其余學生監(jiān)聽。也可以與全體同學同時進行互動。課堂網絡教學環(huán)境是教師完成傳授知識,修正錯誤,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安慰等諸多積極有效的與學生交流手段的場所。人性化的一對一互動模式在顧及學生心理感受的同時,也創(chuàng)建了安靜的不受打擾的生態(tài)化交流環(huán)境。
課堂是綠色的、有機的、生態(tài)化的,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讓師生的主體性充分、自由、和諧、自然地發(fā)展,必將構建起一種新的教育情境,一種保持師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動力且生動活潑的教育生態(tài)園。信息技術的高度發(fā)展,為大學英語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才華施展空間。而生態(tài)化課堂的構建讓網絡教學的優(yōu)勢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與利用。因而,將生態(tài)化課堂與網絡教學結合起來,構建更為和諧,更為自然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課堂環(huán)境是大學英語教師不斷努力的方向,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值得嘗試的構想。
:
[1]陳堅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對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新解讀[J].外語電化教學,2008,(1).
[2]王鑒.課堂研究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H.J.Walberg(ed),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Effects,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9.
[4]盧梭.愛彌兒·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757.
[5]左煥琪.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李順英.大學英語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7]甘小亞.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生態(tài)觀[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6).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etwork-bas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I Hong-mei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s well as the deficiency of network-bas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nvironment,and proposes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onl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network-based teaching;ecological teaching;college English;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H319
A
1001-7836(2012)11-0183-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1.070
2012-07-15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課題(11YB394)“課堂的生態(tài)學研究與生態(tài)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構建”的階段性成果
李紅梅(1970-),女,江西贛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