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
【√】如果不是那粒子彈,如果不是偶然事件,國王會把美國引領向何方呢
最近看了一部美國老電影《國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又譯為“一代奸雄”),改編自勞勃潘華倫的普立茲獎小說,曾榮獲第二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該片從一個記者的視角講述了出身草根的政客威利·史塔克的一世興衰。史塔克曾是一個正直的人,因揭發(fā)當地政府、企業(yè)等權勢集團的腐敗而名聲大噪。他兩次參選當上了州長之后,開始被權力所腐蝕,濫權舞弊,一手遮天,引發(fā)議會的彈劾。無法無天的史塔克竟然發(fā)動大規(guī)模群眾示威而獲得勝利。就在他不可一世之時,被他陷害的政敵的兒子以暴制暴,在議會外開槍結束了這個政客有爭議的一生。
史塔克并非虛構,其現(xiàn)實原型是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路易斯安那州州長休伊·朗格。小說和電影幾乎如實地反映了他的一生。當時的路易斯安那州官商勾結、貧富分化、大企業(yè)為非作歹。此公一朝權在手,就開始打擊利益集團,改革稅制,貧民免納普通財產稅,免費發(fā)給學生課本,學童由校車接送,開辦夜校為十幾萬成年人掃盲。任期內政績顯赫,修筑了2500英里柏油路、6000英里碎石路,建造了12座橋梁。他在路易斯安那州人氣之高,被萬民當做“救世主”擁戴,號稱“王魚(Kingfish)”。
朗格于1935年8月正式宣布參加1936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他的競選口號是“人人是國王”和“分享財富計劃”。據其宣稱的“分享財富”計劃:私有財產不得超過500萬元;任何人每年收入不得多于180萬元,也不應少于2000元;老年人有養(yǎng)老金,退伍軍人有補償金;兒童上學一律免費;確保每個人有吃、有穿、有工作……救世主要帶來人間天堂啦。但是,正當他開啟問鼎白宮之路時,不幸被一個青年醫(yī)生刺殺身亡。否則,根據美國歷史學家的說法,沒準朗格會在大選中擊敗羅斯福,繼德國那位元首之后在北美建立一個法西斯極權主義政權。
每次社會發(fā)生危機的時候,救世主現(xiàn)象就會出現(xiàn)。救世主,馬克斯·韋伯所稱的克里斯馬(Charisma)型統(tǒng)治者,具有超凡魅力,振臂一呼應者如云。正如《異端的權利》里描述的,只要能夠“給予人們一種新的協(xié)調和純潔的幻想,就立即能夠激發(fā)人類最神圣的活力:自我犧牲和宗教狂熱”。
救世主都是蠱惑人心的天才。于是人們“像中了邪一樣準備投降,他們允許被蹂躪,甚至甘受強暴”。奇怪的是,救世主對信眾們要求越多,信眾們就越愿意奉獻。希特勒精辟的分析過群眾心理:人民“就像女人……寧可屈從堅強的男人,也不愿意統(tǒng)治懦弱的男人;群眾愛戴的是統(tǒng)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所折服,而不容易滿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這種高貴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
“凡是有群眾的地方,就可能產生極權主義運動?!备鶕h娜·阿倫特的分析,極權主義出現(xiàn)的三個必需條件:此國不具備成熟的公民社會,個體權利意識尚未覺醒;此國經歷了長期的深重災難,人民生活困苦并渴望出現(xiàn)一個救世主式的人物,聽信他的許諾,并為他甘愿放棄自己的一切權利;此國剛遭受過外來侵略,民族自尊心受到傷害,據此產生極端的民族主義。美國是幸運的,因為還有憲法、國會、最高法院,公民有持槍權,隨時可以挺身而出反抗暴政。這些制衡和糾錯機制有效保證了個人自由和公民社會的運轉。由于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社會長期和平發(fā)展,美國歷史上極端主義的社會思潮從未成為主流。但是《國王班底》告訴我們,美國曾經和納粹只有一線之隔,一步之遙,如果不是那粒子彈,如果不是偶然事件,國王會把美國引領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