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春
詞語教學是小學低年級和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對詞語的正確理解有助于感受、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助于積累書面語言。傳統(tǒng)的詞語教學往往重視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單個詞語的意思。但是,在一篇課文中,需要理解和掌握的詞語很多,怎樣讓詞語教學和閱讀教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其為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做好鋪墊呢?我在教學中,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巧妙利用詞串,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同時,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鋪墊,努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一、分類積累,初步感知
分類積累詞語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我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虎門銷煙》一課時,發(fā)現(xiàn)這一課的四字詞語特別多,在學生初讀課文掌握生詞的正確讀音后,我出示了這樣三組四字詞語:
成群結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贊不絕口敲鑼打鼓歡呼雀躍
恭恭敬敬躬身彎腰垂手恭聽
學生讀后,我引導學生觀察這三組詞語有什么特點,學生仔細思考后發(fā)現(xiàn):第一組都是描寫觀看銷煙的人很多;第二組都是描寫人們很高興;第三組都是描寫外國商人的表現(xiàn)。通過反復誦讀,學生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這三組詞語,也初步感知了虎門銷煙的意義,為深入理解文本進行了鋪墊。
二、搭建臺階,把握內容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文章中有些關鍵詞語往往就是整堂課的教學支點,就這些支點展開,深度挖掘這些詞語,讓它們深入學生的心靈。學生不僅提高了言語品位,而且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心中那盞燈》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執(zhí)意、打磨、珍藏”三個詞語,為學生搭建臺階,讓學生用上這三個詞組織一兩句話來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在初讀課文后紛紛舉手,三言兩語就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就為在第二課時中以這三個詞語為切入點進行深入品讀,進而感悟父愛進行了很好的鋪墊。
再如,《盧溝橋的獅子》是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簡練、條理清楚。所以我把利用詞串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作為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初讀課文后,我出示了以下四個詞語:
設計科學造型美觀聞名世界 七七事變
這四個詞語貫穿文章始終,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引導學生朗讀這四個詞語后,我要求學生選詞填空:這篇課文先寫了盧溝橋,;然后寫了盧溝橋的獅子;最后寫了盧溝橋是的發(fā)生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這樣,在潛移默化的詞語訓練中,學生知道了抓住文章中的主要詞語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高年級閱讀中能夠準確地把握主要內容搭建了臺階。
三、想象畫面,理解感悟
能讓學生獲得良好語感的教學,應是有效的詞語教學行為。在讀中想象畫面是培養(yǎng)詞語感悟能力的基本途徑。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語言的魅力》第一自然段運用了白描的方法,勾勒了繁華的巴黎大街邊可憐的老人與冷漠的行人,兩者的表現(xià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出示了這樣兩組詞語:
衣衫襤褸頭發(fā)斑白雙目失明
無動于衷淡淡一笑姍姍而去
學生讀后發(fā)現(xiàn),這兩組詞語中第一組是描寫老人的,第二組是描寫路人的。在安排學生反復讀后,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什么樣的老人?又出現(xiàn)了一群什么樣的路人?在對話引領下,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生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詞,而是一幅幅鮮活的畫。接著,我引導學生把這些詞語送回文中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在朗讀感悟中,形象思維能力、聯(lián)想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兩組詞語以它們獨特的意象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讓學生把抽象的詞語轉換成畫面后,學生都感受到了老人的可憐和路人的冷漠,這就為學生感受語言的神奇魅力進行了很好的鋪墊。
李海林教授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只有這樣,詞語才會在學生的心中變得豐厚起來。所以,扎實、靈動而有效的詞串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初步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讓語文課有了濃濃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