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甄東霞
【摘要】在都市類媒體的報道中,城管的形象負面居多。但近幾年,城管在媒體報道中的負面形象開始逐漸轉變。都市類媒體對城管形象的建構過程,即是媒體通過輿論監(jiān)督促進政府部門改進工作的過程。
【關鍵詞】都市類媒體;城管;形象建構;輿論監(jiān)督
城市環(huán)境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對街頭攤販的管理卻日益成為一道城市難題。多年來,城管執(zhí)法隊員與街頭攤販時常發(fā)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在都市類媒體的報道中,城管負面形象突出,“城管”一度成為暴力執(zhí)法的代名詞。但近幾年來,隨著城管隊伍文化層次的提升和執(zhí)法方式的改變,媒體和公眾對城管工作的深入理解,以及城管部門對媒體作用的重視及與媒體關系的轉變,城管在都市類媒體中突出的負面形象開始逐漸轉化,正面形象的新聞報道在數(shù)量上有所上升。
一、城管成為負面形象代名詞
都市類媒體的報道中,城管形象一度被“妖魔化”,這不是沒有緣由的。一些地方的城管隊員執(zhí)法方式簡單粗暴,屢屢與攤販發(fā)生沖突。2008年1月,“湖北天門城管打死人”事件震驚全國,在公眾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新京報》等全國多家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報道。今年元宵節(jié)期間,黑龍江雙城市的城管隊員以占道經(jīng)營為由將商戶擺在門口銷售的元宵強行沒收,送到敬老院做慰問品,引發(fā)公眾強烈批評,全國多家媒體進行報道。而今年3月,云南昆明官渡區(qū)又發(fā)生一起城管與商販沖突事件,城管與商販都有人不同程度受傷,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和媒體關注。
治理和維護城市秩序是城管的本職,一個城市的整潔有序,離不開城管隊員的辛勤工作,其存在的價值本應受到尊重。但在都市類媒體的報道中,作為執(zhí)法者的城管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作為違法者的小販卻備受同情。平心而論,媒體不能因為一部分城管隊員的非法行為,而以偏概全否定整個城管隊伍,但長期以來,整個城管隊伍在媒體報道中形象不佳,卻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
二、城管被“妖魔化”的深層原因
在都市類媒體中,城管被打上無理、蠻橫等烙印。深層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城管隊伍整體文化素質較差,城管隊員暴力執(zhí)法事件時有發(fā)生。都市類媒體以事實為依據(jù),以符合新聞規(guī)律和媒體性質的操作建構了城管形象。部分城管隊員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執(zhí)法方式上簡單粗暴,缺乏人文關懷;小販們屬于弱勢群體,雖然從本質上屬于違法的一方,但在城管暴力執(zhí)法的情況下,更易博得媒體和輿論的同情。都市類媒體主打親民牌,關注普通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的生活,城管與商販的矛盾沖突必然是都市報的關注點,并以自己的視角對城管形象進行解讀。
二是一些都市類媒體對城管部門帶有偏見,導致報道模式的“選擇性”失衡。一些媒體為追求“眼球效應”,熱衷報道城管執(zhí)法的負面新聞,而對其改善工作方法的努力視而不見,甚至進行主觀曲解。某都市報曾刊發(fā)過一篇評論文章《“敬禮”,執(zhí)法就文明?》,新聞背景是某市規(guī)定城管施行先敬禮、告知,再執(zhí)法的“三步走”文明執(zhí)法程序制度。這項舉措使小販得到了基本的尊重,有利于化解矛盾,構建“人性化”執(zhí)法新格局,本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城管一‘敬禮,執(zhí)法就文明了?”這一反問明顯帶有媒體對城管執(zhí)法的偏見,只能進一步激化矛盾,產(chǎn)生負面的輿論導向。
三是城管部門與都市類媒體溝通不暢,沒有把輿論監(jiān)督當做推動工作進步的外在動力。在事件發(fā)生后,對媒體的采訪采取推諉、回避甚至阻撓的消極態(tài)度,從而導致媒體對于城管形象的建構更加趨于負面。
三、都市類媒體報道中城管形象的漸變
然而,隨著城市建設體制的不斷完善,城管部門在執(zhí)法方式、工作作風上的努力改進,我們注意到,都市類媒體的報道中,城管形象也在悄然發(fā)生著改變。
一是關注城管新的執(zhí)法形象和方式。成都市推出“媽媽城管”,《成都晚報》以《“媽媽城管”亮相成都 溫柔執(zhí)法帥小伙滿臉通紅》為題進行報道,指出女性作為城市文明勸導員能弱化與違法人員的矛盾,200名“媽媽城管”上崗“柔情執(zhí)法”,不僅維護了城市文明,更用其本身的文明方式,詮釋了文明的涵義,而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改變了城管形象。安徽合肥的城管部門設立委屈獎,規(guī)定城管隊員被攤販辱罵、毆打時,打不還手、罵不還手,理性克制,文明執(zhí)法,就能受到“委屈獎”的獎勵。南京城管用“眼神執(zhí)法”管理違章小販,避免沖突。當?shù)囟际蓄惷襟w都給以了正面報道,并且在全國產(chǎn)生了積極反響。
二是關注城管隊伍文化層次的改變?!冻於际袌蟆房觥丁?0后”碩士美女當城管》一稿,寫武漢漢口江灘客運港門前豎起“城管雙語服務站”展板,9名著新式制服的城管隊員亮相,清一色的大學生,其中4人是碩士。她們經(jīng)嚴格的公務員考試被錄進城管系統(tǒng),成為街頭的城管執(zhí)法隊員。北京一名大學生城管隊員利用業(yè)余時間,將自己4年來的工作經(jīng)歷結集成書,取名《城管來了》,多家都市類媒體進行跟蹤報道,將一名普通城管隊員的經(jīng)歷、感受、思考與公眾分享,使公眾了解到城管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城管也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都市類媒體報道中城管正面形象不斷增加,其對城管形象建構發(fā)生變化的原因,不僅在于政府部門的自省,還在于政府部門對媒體監(jiān)督觀念的轉變?!督蠒r報》記者采訪南京市城管局局長時,這位局長感慨說后來他們逐步認識到媒體是小批評、大幫忙,因為媒體的不少報道切中了城管隊伍的體制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對工作是有實質推動作用的。
從都市類媒體對城管形象的建構變化中,我們不難得出下面的結論:政府部門應該善于利用媒體,架起一座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橋梁,加強與市民的互動,借此解決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同時,媒體也要善意批評,理性建議,與政府共同營造積極的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張福俊,遼寧日報;甄東霞,延安大學)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