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軍
習作教學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就是運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一句話,習作就是“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表達自己的意思卻不總是順利的。很多小學生怕習作,最普遍的回答是“不知道怎么寫”或者“不知道寫什么”,習作課上常常呈慵懶狀,毫無生氣。其實,這些學生不是沒有寫作的愿望,而是沒有興趣。
寫作要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工作中,我也嘗試了這樣幾種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方法。
一、巧用導語,營造寬松氣氛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寫作尤其如此。要謀篇布局,要鍛字煉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要反復推敲,再加上被動地接受教師出的題目,用“苦不堪言”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易苦為樂,營造一個寬松的寫作環(huán)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進入寫作,如在指導學生寫《二十年后的今天》這個題目時,筆者故布疑局:“今年是公元2012年,請問各位同學,你多大年齡了?”學生開始交頭接耳,露出不解之色。接著,教師再設懸念:“在你的年齡上再加上二十歲,你多大了?”學生興致盎然。最后,教師攤開底牌:“二十年彈指即過,請大家暢想,二十年以后,你們都長成大人了。那時候,你們會是什么樣子呢?你周圍的一切又會變得怎樣呢?”如此這般,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從而為寫作建立了良好的氛圍。
二、把握契機,有所為而作
習作,就是要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以,凡習作,都應該是有所為而作。這就是說,教師要盡量設法把作文練習和生活需要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每次作文都很有必要,很有意思,都不是奉老師之命而作,而是自己確實有表達的愿望。記得給學生朗讀過沙健孫的文章《難忘的啟蒙》,一名學生對其中教師以“打手心”的方式批評學生提出疑問,認為該教師有體罰學生的嫌疑?!耙皇て鹎永恕?,在學生中間引發(fā)了一場關于育人方式的激烈辯論。以致臨下課時,學生仍言猶未盡。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提議學生將自己的見解整理總結,做一次紙上交鋒,自然激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下水作文,拋磚旨在引玉
下水作文使教師重溫寫作過程,并從此貼近學生。但教師如能將自己的下水作文展示給學生,由學生評頭論足,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要知道,學生總是好奇的,尤其是對于被他們視為權威的老師的“作業(yè)”。如在指導學生編寫童話時,筆者將下水作文《小野鴨》交付學生,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堂上,學生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眾說紛蕓,褒貶不一,毫無顧及。學生享受到了民主、平等、自由地探討作文寫法的權利。當然,作文興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開展互評,發(fā)揮主體作用
傳統作文教學的評議主要由教師獨立承擔。學生的作文老師改,即使精批細改,也還是老師的思想,不一定符合學生的認識實際。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學生的作文在教師頭腦中成為固定的印象,學生便很難以從教師的評語中得到新鮮的感受,免不了會淡化寫作的興趣。創(chuàng)新教育要求教師與學生要由傳統的“布道者”與“信徒”的關系轉變?yōu)椤皩в巍焙汀坝慰汀钡年P系?;诖耍谠u議過程中,筆者從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入手,與學生共同商討、制定評議標準,引導學生開展互評活動。實踐證明,對于同學給出的評語,學生的關注通常遠遠超過教師的評語,都會產生一種欲看個究竟的好奇心,無形之中也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五、落實閃光點,體驗成功快樂
一個新奇的比喻,一種獨特的感受……對于學生作文中的這些閃光點,教師通常是給予表揚。但這些閃動藝術光芒的思想最終還是會掩埋在學生的作文本中,在時間的流里被慢慢遺忘。我們不如給學生設置成功的機會,把學生的閃光點落到實處,讓學生從成功中提高興趣。曾經指導一名學生寫一篇題為《小學的最后一個暑假》的作文,后來該文在我市《淇濱晚報》發(fā)表。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后,那種欣喜若狂的興奮至今使筆者記憶猶新。自此,筆者在所教班級發(fā)動學生成立了“星星”文學社,由學生自選編輯,組成 “編輯部”,創(chuàng)辦手抄報,并選擇優(yōu)秀稿件向報社投稿。一時間,學生的寫作興趣倍增,連以前最討厭寫作文的同學了也主動參與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