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玲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高校女大學生在數量和群體特征方面都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呈現出復雜多元的特點。為此新時期在加強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貼近女大學生的實際,根據女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從價值觀、環(huán)境氛圍、教育體系及學生主體意識等方面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成才觀,提高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完善的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關鍵詞]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困惑;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4 — 0168 — 0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女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群體,它的發(fā)展趨勢和發(fā)展狀況體現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我國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它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折射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婦女人才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際國內形勢的復雜多變以及高等教育的巨大變化,我國女大學生在數量上和群體特征上發(fā)生深刻變化,思想狀態(tài)呈現出復雜多元的特點,高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突顯。
一、高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無疑起著主陣地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下,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更多的是一種“靜態(tài)”被動的模式教育,片面強調學生是教師完成教育任務和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工具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相對封閉,教學的手段陳舊單一,理論聯系實際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樹起了“骨架”,而缺乏“血肉”。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對影響女大學生就業(yè)、擇業(yè)及身心健康等現象無力解釋,無法適應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新問題及新變化。從而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抵觸情緒,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使嚴肅的思想教育顯得蒼白無力。高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具體有以下幾點:
1.理想、價值觀念多元。從整體上看,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她們中的多數人想成才、有積極的人生理想和目標,但在社會轉型中的各種新舊矛盾的沖擊下,歷史的、社會的以及女性生理特點的因素夾雜著市場經濟不成熟伴生下的法制不健全、道德制約乏力、就業(yè)性別歧視等等原因,“男強女弱”的性別角色和傳統(tǒng)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消解著她們對遠大人生目標的追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影響下,女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拼搏意識和道德意識弱化、社會責任感缺乏、團結協作觀念較差等等問題。女大學生不關心政治,缺乏集體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缺乏競爭意識,過分依賴家長和社會,抗挫折能力差,追求成功的捷徑,愛慕虛榮,言談舉止輕浮淺薄、缺少公德,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現象嚴重沖擊著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整體形像及她們的健康成長。
2.易產生現實空虛感。信息時代的國際互聯網為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領域,作為一種新載體,它有利于女大學生掌握利用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本領,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多元化,有助于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但作為一把雙刃劍,網絡的許多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的,它干預著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tài)度和道德觀念。尤其是網絡的新鮮性、豐富性、通俗性、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女學生的理想寄托、情感宣泄、效益觀念、功利思想,導致那些因目標模糊、學習無興趣、人際交往能力弱、經濟困難,心理自卑的女學生一方面過分依戀網絡,沉迷于網絡,缺乏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逃避正常的社交,缺乏實踐經驗,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另一方面則因虛擬和現實之間的反差,對教師的正面引導表現出選擇的、質疑的態(tài)度,從而給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
3.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所謂女性主體意識,即指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女大學生作為一個女性群體之一,多數對主體意識有一定程度認識,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關注整體利益,強調其自主性。但在傳統(tǒng)思想影響下,部分女大學生還未擺脫傳統(tǒng)文化塑就的“女人”形象,女性主體意識比較弱,在在殘酷的社會現實面前,習慣于把自己定位在配角的地位,自愿承擔相夫教子的責任,放棄在事業(yè)上進步的機會,政治意識、成才意識淡薄,自卑、自憐、自弱,缺少自主性,依賴心理嚴重,加之大多數高等教育在研究領域和對象、主題、內容、方法及結論等各方面都更多傾向于男性中心的價值體系,忽視女性成長的現象,導致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和滑坡,女大學生道德認知方面出現迷茫和混亂,影響了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對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思考
面對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形勢、新情況,我們必須樹立大學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找到新對策才能夠解決新問題,提高女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實效性,才能真正的符合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
首先,開展價值觀教育,引導女大學生的主流價值取向。在當前經濟急劇轉型的時期,“價值觀核心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轉移;價值目標由理想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價值信仰由一元主導向多元并存發(fā)展等等”〔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須進行有針對性、有說服力、有吸引力的教育,幫助大學生解決認識、立場、觀點等問題,讓學生把個人奮斗目標與國家大業(yè)聯系起來,與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聯系起來,自覺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而對女大學生來說,遠大的理想信念、滿腔的報國之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自身的充分發(fā)展又必須建立在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基礎之上。因此,針對女大學生的特點,增強“四自”教育,加強女大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把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其次,整合資源,營造有利于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環(huán)境氛圍。充分考慮女生的性別特征和心理需求,積極建設有利于女生發(fā)展的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女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舞臺,全方位培養(yǎng)女生的綜合能力。比如:通過研究中外婦女運動史、女性教育學、女性心理學,使她們進一步理解女性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多層面、多角度地認識自己的獨立品質和社會價值;邀請婦女研究專家和成功女性針對女生最關心、最困惑、最想了解的問題做講座,幫助女生解除疑惑、開闊視野,從而為女大學生樹立習的榜樣和前進的方向;辦“女生節(jié)”、“女大學生成才之路”講座、“女大學生風采大賽”等專題活動,讓女大學生悅納自己、鍛煉自己、發(fā)展自己積極。同時,還可根據女生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節(jié)和科技節(jié)活動,營造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氛圍,使女生在窩教于樂的文化活動中逐漸提高自己的綜合素,在無形之中塑造女大學生良好的思想人格。
其三,創(chuàng)新大學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在面對不同群體時,要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從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女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應強化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教育,通過名人成才知識講座、學術交流講座、成才經驗交流會等知識性活動等,讓女大學生從而多層面、多角度地認識自己的獨立品質,了解女性在國家與社會、民族與發(fā)展、知識與經濟等方面的作用,讓其將個人理想與社會抱負相結合,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還應注重主體性、社會化、親和性和滲透性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女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明確人生目標的同時,還應針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和身理特點,結合法制教育、婚戀觀教育、心理素質教育,通過對一些既富有思想、富有創(chuàng)見又和女生思想實際相聯系的案例的分析,幫助女大學生擺脫傳統(tǒng)束縛,能主動追求平等的兩性權利,克服自卑、依賴、嫉妒、敏感等心理,從而樹立女性主體意識、自主意識、成長意識,積極回應各種挑戰(zhàn),實現自身價值。
其四,強化女大學生的社會主體意識。我們認為,在知識經濟的智力競爭中,兩性優(yōu)勢旗鼓相當,女性已不再是“客體”或“第二性”, 而和男性一樣是主體?!?〕 “女性主體意識”的建立是女大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標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女大學生積極悅納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要使她們認識到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自由人”和“社會人”, 對個人有正確的估價,在人生道路上敢于競爭,揚長避短,既不能自輕自賤、自慚自卑,也不能自驕自傲,自我中心,而是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作為強化自己社會主體意識的主要內容,承認自我價值,并為實現自我價值而確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奮發(fā)成才,才能將理想變成現實,對社會作出貢獻并贏得社會的承認和尊重。
三、結語
社會價值的多元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缺失、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試化發(fā)展等等都正隨著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日益加劇,女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認識和自我辨識能力有限,如何引領她們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建立適應社會變化、信息沖擊、文化沖突的思想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這都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應加強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艱巨性。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應貼近女大學生的實際,探索符合當代女大學教學規(guī)律和女大學生學習特點,從其價值觀、環(huán)境、教育體系及女學生主體意識等方面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加強高校思政教學的針對性,達到增強思政教育教學的感染力,提高教學實效性。積極采用參與式、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以增強女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擇業(yè)和就業(yè)觀念。高校思政教師應努力探索思政課教育教學規(guī)律,通過調動、整合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高校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完善的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曉丹.中國近代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及發(fā)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1,(02).
〔2〕龔愛蓉.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策研究〔J〕.常熟高專學報,2002,(06).
〔3〕〔俄〕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4.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