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再一次讓輿論看到了中央政府在推進限權改革上的決心和魄力。不僅取消了很多行政審批項目,更具突破性的是,為了防止行政權的擴張和新審批的滋長,一刀切地規(guī)定了“兩個凡是”: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jié),行業(yè)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監(jiān)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
相比中央政府只爭朝夕的改革態(tài)度和行動,某些地方政府顯然非常消極,甚至因為換屆的因素,而過早地使自己的任期進入了“垃圾時間”。在美國NB A 的比賽中,雙方分差懸殊,落后方已經不可能將比分追趕上來,這時可能會把主力換下來,雙方用替補隊員把比賽打完,這段時間稱為垃圾時間。官員是有任期的,政府是按“屆”計算,所以,一屆地方政府一個任期正如一場有時間限制的體育比賽,很多地方官員也有強烈的“垃圾時間”意識,在不同的時間段上有不同的表現,最后時段常被認為是仕途前行中的垃圾時間——不去積極爭取,而是消極保守地維持現狀,觀望,維持,不作為,等著換屆后再做事,等著任期一結束順利地走上一個心儀的官位。
這導致了某些官員“為官一任”的行為周期律。剛上任時,為了向上級證明,總會折騰出一些動靜來,都會喊出一些諸如“幾年大變樣”、“建設新某某”之類的宏大口號,大拆大建,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多出在任期前一兩年。然后在任中,地賣得差不多了,財政也透支得差不多了,拆遷也制造了很多矛盾,為了吸引眼球和轉移視線,會在推進改革上做一些姿態(tài),贏得一些掌聲。任期的后期,基本上就進入改革的垃圾時間了,改革要觸碰利益,他們不愿得罪人;改革有可能形成公共事件,引起爭議,隱藏著變數和風險,他們擔心這種爭議影響自己仕途;而且,那個時間某些一心想著“往上走”的官員開始跑官要官了,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想改革。
他們只想著維持現狀,覺得“不出事就是好事”,認為“不引起關注就是成功”,問題再多、矛盾再突出也都是下一任的事情了。很多地方所以多年來一直難以脫貧,難以獲得發(fā)展,就跟這種周期律下的亂折騰有關。為官一任,僅僅只是向上走的一個跳板。
改變某些地方官員腦子里根深蒂固的“垃圾時間”意識,讓他們珍惜在任的每分每秒,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打破官員在任期下的行為周期律,是一個亟須破題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