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欣
(河南省汝州市第二高級中學)
早期的教學論中,師生雙方的地位與關系有“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近幾十年這兩種極端的方法已不多見,但仍然存在以下四種:主導主體論、雙主體論、過程主體論和階段主體論。目前得到共識的是主導主體論,即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本文就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分析。
體育教師主導性是相對于學生主體性而言,主導性說明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承擔起教學的主要責任,并占據(jù)重要的地位。主導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領導、組織和誘導等。體育教師主導性發(fā)揮的程度如何,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程度。但“主導”不能等同于“主宰”,主導所倡導的是啟發(fā)型和民主型的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發(fā)揮教學民主所做的努力及其效益;主宰是灌輸型和管束型的教學,是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并維護教師尊嚴所做的努力及其效益。
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比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國民政府時期的“軍國主意”思想,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合格的軍人;八十年代提出的“快樂體育”思想,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而在實施中出現(xiàn)了偏差,造成只有快樂,沒有體育。而當下在學校體育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無不影響著體育教師教學的方法和策略,也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的準備階段和實施階段。
體育課程標準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這就為體育教師選擇體育教學內(nèi)容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由于體育素材比較多,比如民族民間的體育項目、正規(guī)的體育競技項目和未經(jīng)整理的游戲項目等。體育教師是體育素材和學生之間的橋梁,擔負著選擇體育素材并將素材加工成教學內(nèi)容的任務。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社會的需求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fā),找到三者完美的結合點,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因此說,體育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依賴于對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加工。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每種體育教材都有相應的適合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年齡段也有相應適應其特點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正確地選擇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體育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的變化,能夠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某種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使學生最快、最好地學習到體育知識與技能。
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評價,是教學評價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通過評價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反饋信息,以及時修正并改進教學。體育教師要摒棄只使用總結性評價的做法,要善于使用診斷性評價了解學生,要善于使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評價,也要善于使學生養(yǎng)成相互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的習慣,從而推動體育學習的不斷深入。
體育教學是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進行,相對于其他學科,它更具有動態(tài)性的特點。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學環(huán)境要美觀、舒適并絕對安全。體育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某種教學情境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是體育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影響著體育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而民主的教學過程則體現(xiàn)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了解和理解他們在學習中產(chǎn)生的錯誤并能原諒他們。這樣的教學情境才會得到富于真實情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學生的人格才會真正得到陶冶。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師主導性發(fā)揮好壞的一個標志。所以,體育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還體現(xiàn)在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單純被動接收的學習方式轉化為主動的、積極的學習方式。要逐漸加強體育教學中的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一種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與處理問題以及表達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討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這里所說的體育教學觀念,是指體育教師要明確體育“為什么教”的問題。體育教師要了解社會對體育教育的要求和期待,明白體育學科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懂得了什么”、“學到了什么”、“體驗到了什么”以及“形成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執(zhí)行某些應試性的考核。學校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考核也不是訓練,而是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學會體育鍛煉的方法,懂得體育對健康、對生命質量的影響。也只有將這些與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生的體育正確的學習動機相結合,才能將體育課引向正確的發(fā)展軌道。
體育教材是溝通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橋梁,是指體育教師要明確體育“用什么教”和“怎么教”。體育教師必須熟悉體育教材及其背后的體育文化傳承,要對體育的文化體系和技能體系有一個宏觀的概念,對體育教材中的“科學體系”有必要的了解。具體來說就要把體育教材目標與體育教學總目標的關系、所教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材與學生的連接點弄清楚,只要這樣,體育教師才能夠知道其教學將要使學生引向何方。
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身體和心理特點。而同一學段的學生有一個基本相同的學習經(jīng)驗與運動基礎,這就為體育教師的實施教學提供了基礎。體育教師通過對學生的研究與分析,充分了解所教授的對象,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志向和要求以及學生面臨的學習困難和性格特點。在一般共性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分析其特殊性,比如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體育教學的實施。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教師才能把客觀的運動技能學習與學生主觀能動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體育教師才能知道怎樣把眼前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導向目標,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
主導性的發(fā)揮靠體育教師對學生、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反饋、教學環(huán)境及其自身七個要素的優(yōu)化組合。隨著教學論的不斷發(fā)展,新方法也不斷涌現(xiàn),但其本質是對上述教學七要素的最優(yōu)化組合。
[1]李四君,李宏偉,楊興文.論體育教學中“主導與主體”的辯證關系[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2,(3).
[2]李莉.論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
[3]趙闖.從簡單到復雜:體育教學思維方式的轉變[D].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