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甘肅政法學院 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哲學闡釋學作為一門理解與解釋的理論,強調(diào)忠實、客觀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而翻譯作為在不同語言之間意義的傳遞行為,“忠實”原則是被國內(nèi)外翻譯研究者奉行已久的翻譯準則。由此可見,闡釋學與翻譯的聯(lián)系主要在于如何較恰當?shù)乩斫庠Z、表達譯語。這種理解不應該僅僅追求文字表面的忠實,更應該關照這些文字背后所帶有的文化信息,否則也就可能失去解釋的本質(zhì),失去傳遞信息促進交流的意義。
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卻并非如此,不同的闡釋者對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又帶來不同的意義闡釋,達到不同的翻譯效果。這一切都歸因于闡釋學的重要理論——前理解理論對闡釋者的影響。因此,在注重對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代翻譯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系統(tǒng)有效地提高翻譯能力勢在必行。而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根基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前理解”力。
前理解作為哲學闡釋學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作為理解主體的人在具體的理解行為開始之前,對所要理解的具體內(nèi)容就已經(jīng)有了個體自身的看法、觀點和信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入為主。海德格爾將“前理解”的結(jié)構(gòu)分為“前有”、“前見”和“前設”,一切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礎上所達到的新的理解。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之下的“綜合”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心理結(jié)構(gòu)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他還存在,這一切都會伴隨他,這就是“前有”。我們在對事物理解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已有的觀點、看法加到我們的理解中去,這就是“前見”,是理解的一部分,而“前設”就是對事物具體理解的時候,頭腦中對此的種種假設,沒有無緣無故的理解。因此,“理解不僅具有主觀性,還受制于前理解,一切解釋都必然產(chǎn)生于某種先在的解釋”[1]。解釋的對象是從過去傳到現(xiàn)在的文本的原意,那么這種跨越時空、跨越語言、跨越文化的解釋就不可避免出現(xiàn)種種誤差。因此,不同的前理解帶來不同解釋的文本,傳達不同的信息。
一位法國譯者說:“翻譯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狈g的過程就是譯者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的過程,并把這種理解恰當?shù)貍鬟f給讀者的過程。[2]翻譯者作為對具體文本的理解主體,決定了翻譯活動的成效。因此,譯者的理解在翻譯活動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首先,在翻譯行為發(fā)生之前,譯者對要翻譯的文本都會有自身的前理解,比如說文本的類型、譯者的風格、文本寫作的歷史及時代背景、文本自身的特點,等等。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就是要把自身的前理解展現(xiàn)在譯文中,這種夾雜了自身理解的文本解釋也就會影響譯者對文本進一步的理解??梢钥闯?,前理解和理解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對譯本產(chǎn)生影響。譯者要使自己的理解更具有客觀性,就要規(guī)范自己的前理解。
例如:周瑞家的聽了笑道:“阿彌陀佛,真是坑死人的事兒!等十年都未必這么巧呢?!?/p>
楊憲益的譯文:“Gracious Buddha!”Mrs.Chou chuckled.“How terribly chancy is!”You might wait for ten years without such a run of luck.”
霍克斯的譯文:“God bless my soul!”Zhu Rui’s wife exclaimed.“You would certainly need some patience!Why,you might wait ten years before getting all those things at the proper times!”
對“阿彌陀佛”的闡釋的不同,要歸結(jié)于兩位譯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對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他們信仰的是佛教,因此楊憲益的譯本當然受到這種“前有”的影響,而霍克斯的譯本則將其對應為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產(chǎn)物。當然,譯者的“前見”也會對譯本產(chǎn)生影響。
例如:Most call boxes in London are on the STD system,which isnow being extended to all parts of Britain.
譯文一:倫敦的大多數(shù)電話亭裝的是STD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正向全英國各地推廣開來。
譯文二:倫敦的大部分電話間都與用戶的直撥長途系統(tǒng)聯(lián)機,而該系統(tǒng)正向英國各地延伸開來。
在譯文一當中由于缺乏對STD這個專有名詞的了解,所以譯者就用不準確的表述來闡釋這個詞,從而給譯入語的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作為一名合格的譯者,當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對語言本身掌握自如,從詞義的選擇到句型結(jié)構(gòu)的分析到篇章的架構(gòu),都應該是應付自如,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譯者的這種“前見”也影響了最終的翻譯效果。
例如:There are no places on the earth that the foot of man hasnot trodden.
譯文一: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人去過。
譯文二: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無不留下人類的足跡。
通過對比,譯文二當然是最忠實于原語的翻譯,這是因為原語的重點是英語中雙重否定這個語言點的理解,而譯文一缺乏強調(diào)的效果。譯者只是注意到否定的表達方式而忽略其語言點所要表達的本質(zhì)內(nèi)容。
前理解構(gòu)成了理解者的視野,一個人能夠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決于其前理解,因此前理解是使理解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之一,那么就要在翻譯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導并激發(fā)學生的前理解力。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翻譯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的翻譯往往停留在語言層面上,簡單地認為翻譯就是詞與詞、句型與句型、篇章與篇章之間語言形式的一一對應關系。他們不清楚到底要翻譯什么,不知道翻譯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實質(zhì)上,翻譯就是一個理解并傳達意義,最終達到交流的過程。要達到順暢的交流就必須對原文有準確合理的理解,這種合理的理解是建立在譯者自身前理解力上的。
伽達默爾所說:“進入闡釋過程中的任何人都不是像一塊白板一樣,他們肯定都帶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文化意識、知識傳統(tǒng)、道德倫理等進入闡釋過程中去?!保?]我們可以說前理解決定了譯本的命運,決定了翻譯目的是否能最終達到。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深化學生的前理解,從語言層面和文化層面避免學生的誤譯出現(xiàn),從而使譯文忠實,語言通順。
例如:Very wonderful changes in matter take place before our eyes towhich we pay little attention.
譯文:我們很少注意的物質(zhì)中那些奇妙的變化都經(jīng)常在我們眼前發(fā)生。
此譯文的錯誤就在于譯者對英語中定語從句的判斷出現(xiàn)了偏差。譯文的表述讓讀者產(chǎn)生了誤解:“很少注意”的賓語到底是“物質(zhì)”還是“奇異的變化”?那在漢語讀者的理解中兩者似乎都是可以的。而實際上根據(jù)邏輯分析,“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的是變化。如果譯者在自身的前理解中對定語從句的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就不會造成誤譯而干擾譯語讀者的理解。
再如:He didn’t expect to get the cheese in that company
譯文:他沒想到在那家公司會碰釘子。
“cheese”按譯者的“前設”認為既然是食物,那么“get the cheese”就一定理解為他在那家公司遇到了好事情,這就大錯特錯了。因此,譯者前理解中關于文化知識的儲備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翻譯的譯文才會正確傳達原語的意義,甚至是風味。
斯坦納曾說:“理解就是翻譯?!狈g作為一種理解和解釋的過程,具體經(jīng)歷以下三個階段“理解—表達—審?!眮磉_到翻譯目的。我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許鈞曾這樣描述理解過程:“若想正確理解意義,譯者不僅僅要擁有語言知識,還應有足夠的主題知識、百科知識,總之,需要有廣泛的語言外的知識。”[4]這就更闡明了理解是建立在前理解基礎之上的,兩者互為依托,相輔相成。前理解只有在不斷的理解中才得以增強,而理解也只有在前理解力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才得以保證。
前理解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而是處于相對開放的空間。這就決定了對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對翻譯學習者來說,更多依賴于不斷豐富自身知識的儲備,包括語言和非語言方面的,來完成對文本的理解。只有正確的、合理的、恰當?shù)睦斫獠拍苤覍崅鬟_原文的意義。因此,翻譯學習者應該從多方面深化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詞匯層面、結(jié)構(gòu)層面、語境層面和邏輯層面。
翻譯中譯者的前理解決定了文本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譯本的質(zhì)量,決定了譯語讀者的接受度。可見,譯者的前理解在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哲學闡釋學的前理解理論規(guī)范了譯者的翻譯過程,使譯者明確了翻譯目標,真正認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翻譯。
[1]陳惇,孫景堯,謝天振主編.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52.
[2]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6.
[3]耿強.闡釋學翻譯研究反思[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2):80.
[4]許鈞.翻譯釋意理論辨——與塞萊斯科維奇教授談翻譯[J].中國翻譯,19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