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富智
淺析口譯過程中的聽辨、理解與表達
童富智
針對口譯過程中所涉及的聽辨、理解與表達等內容,結合日語口譯實踐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綜合分析了口譯實踐過程中部分可能存在的問題點。通過研究分析,以便于深化對口譯過程中語言轉換機制的認知,以利于進一步提高口譯相關理論的實務運用水平。
口譯;聽辨;理解;表達
口譯是將聽到的原語轉換為口頭表達的譯語的過程,是復雜的人類交際行為??谧g過程中的聽辨、理解與表達包括了對語音辨識、記憶存儲、語義分析等一系列復雜行為活動的信息處理。近年來,隨著翻譯口譯學科的不斷發(fā)展,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對其腦部信息處理的過程逐漸成為相關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相關研究的展開對口譯過程中的聽辨、理解與表達等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分析研究找出口譯過程中信息轉換的規(guī)律性,可以指導口譯實踐。
口譯可以理解為說話者將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的工作。但是,這里的翻譯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翻譯行為??谧g過程不是單純的語言重復,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一項高度緊張的工作,它要求譯員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分析、理解并準確、清晰、及時地表達出說話者的意思。作為人類的思維過程,口譯行為與其他事物相同,有其內在規(guī)律性。其中,作為行為主體的人類大腦機制作用是關鍵??谧g過即聽辨、理解與表達的過程。
鮑剛(2005)先生指出,根據語音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人類對有聲語言的理解都是從對語言的聽覺分析開始的,即語音的加工階段,聽辨。認真聽清說話者所述的內容,是口譯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聽清楚,才能理解原文的本意。因為話語一旦出口就無法留住,所以,譯員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說話者所述的內容。在漢日口譯的過程中,譯員必須具備高水平的漢語或日語聽力水平,包括適應各種口音、語速的能力。在交談、會談、國際會議等場合經常會聽到不標準的漢語發(fā)音,就如同日語中存在關西方言、東北方言等遠遠不同于標準日語的語音和獨特的詞匯。同樣是漢語,中國大陸、港澳臺、新加坡等地的人卻各自有其獨特的發(fā)音、聲調、詞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僅就中國大陸而言就有滬、粵、閩等多種方言,其發(fā)音、語調、詞匯等也是多種多樣。這樣的現(xiàn)實給口譯工作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同時,某些說話者語速很快,或是大量引用古典、諺語等,試圖使自身表達簡潔。這樣,不但加快了其說話速度,而且使得譯員不易聽清其表達內容。塚本慶一(2005)先生指出,使用漢語和日語口頭表達相同內容時,一般日語所需的時間為漢語所需時間的1.5倍。所以,為了習慣并了解自然語速的差別,必須先訓練聽力,即訓練耳朵能聽懂超過標準語速的對象語。同時,還要訓練自己即便是面對初次見面的人也能夠迅速掌握其語言習慣、特點的能力。譯員在聽說話者的內容時,不允許有任何疏忽,更不能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fā)點或是帶有個人好惡。譯員在聽到內容以前,可以根據交談、談判的性質或是會談、國際會議的主題等大致猜測其內容的范圍。一般而言,具體內容是無法事先得知的。因此,口譯工作的聽辨,必須具備高度注意力和適應力,譯員從一開始就要努力做到集中全部精力,毫無缺失地聽清并可以適應任何內容。
口譯要求從聽辨到完美地表達出說話者的本意必須經過快速的思考過程,即理解的過程。鮑剛(2005)先生提出了口譯“思維理解”的概念,指出理解就是對意義的攝取。在口譯工作中,理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體現(xiàn)著譯員與眾不同的一些口譯基本技術。而聽辨和理解絕不是界限清晰、毫不相干的兩個部分,它們是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同一過程。譯員是在交替進行著聽辨和理解的行為。如果中途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思維可能會停留,那么也就無法掌握整體內容。為了全面、正確地領會說話者的意思,譯員必須站在說話者的立場,在其觀點、邏輯的基礎上加以推測,理解其話語內容的意思,并使用另一種語言將其內容再重復一遍。所以,理解過程就是譯員和說話者融為一體的過程。譯員自身可能會對所譯內容存在不同的觀點,如贊同或是反對。但是,就譯員立場而言,絕對不允許其所譯內容受到任何個人見解的左右或隨意更改意思。這樣做是為了將說話者的內容實質準確無誤地傳遞給聽話者。
在理解的過程中,譯員還應具備很強的判斷能力。由于說話者在表述中可能存在重復甚至意思含糊不清的地方,所以譯員需要在不丟失基本內容的前提下重新組織話語內容。如何正確地進行取舍,完全憑借譯員的判斷能力。同時,譯員必須經過判斷來辨別出需要記憶的地方,因為說話者的表述中可能會帶有經過仔細斟酌、具備一定深層次含義的話語,尤其是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會談或是國際會議上,譯員必須在聽辨的同時記住關鍵詞句。如果是即興講演類的口譯,就有可能存在不確定的未知情況,不利于譯員的理解,在此情況下,譯員可以根據說話者思考、組織話語時的表情、手勢、語調、語氣、停頓、節(jié)奏等便于理解的因素進行聽辨。
理解的程度主要取決于譯員的語言能力和常識。語言能力是口譯的最低條件。同時,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無法理解所譯內容或是根本不知所云,那么即使語言能力再高也無法保證翻譯效果和質量。如為政治外交方面的會談或國際會議做口譯時,譯員必須掌握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外交、時事、相關國情等常識和知識。比如,就漢日口譯而言,譯員對于日本的知識自不待言,還必須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政府對國際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態(tài)度等。另一方面,如果向了解背景情況的人傳遞信息,那么只言片語即可達到效果。但是,對于毫不知情的人,可能要稍費口舌。任何人都不太可能對自己毫不知曉的事物完全理解。所以,如果譯員具有一定的常識和知識,即使遇到不熟悉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前后文的聯(lián)系加以理解,毫不影響翻譯的準確。
譯員完成口譯的全部過程,除準確完成聽辨和理解環(huán)節(jié)外,還必須具備很強的表達能力。譯員必須很好地掌握母語和對象語,使用清晰的話語將理解后的內容組織成文。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能準確、流暢、完美地進行表達。漢語、日語或是其他語言間的結構均存在差異,譯員必須擺脫原語語法的束縛,根據譯文語言的結構特征,重新組織表達結構。譯員在表達時還要注意說話者的表情,雖然不能要求譯員模仿其表情、手勢等,但是氣氛、音量、語速、斷句、節(jié)奏等都要盡可能和說話者保持一致。如果雙方在氣氛活躍地進行著交談,而譯員如同局外人一般語調平淡、毫無表情,那么無論譯得多么準確無誤,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口譯可以認為是在沒有任何外部援助的情況下,聽清、理解說話者內容并當場使用另一種語言準確、流暢地表達出來的過程。譯員必須思考敏捷、反應迅速。因為有時間限制,所以必須立即理解說話者希望表達的意思并盡量使用準確、簡潔的語言進行翻譯。準確、清晰、敏捷是重要的原則問題。一般而言,即興演講者考慮最多的是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追求華麗的修辭。對譯員而言,翻譯結束也就無法更改。所以,如果錯誤地理解了說話者的本意或是表達不清楚,就無法達到令聽者正確理解的目的。其直接結果就是不能幫助雙方進行有效交流,甚至會起到反面作用。同時,由于口譯存在時間方面的約束,所以必須掌握好表達的節(jié)奏和時機。表達過快,聽者來不及反應,表達過慢,聽者會失去耐心,均有可能影響表達效果。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社會對口譯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口譯的一系列研究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谧g作為技能,已經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口譯也是社會實踐活動,其中的規(guī)律性有待進一步揭示??谧g活動中的聽辨、理解與表達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過程。譯員需要結合理論針對各個模塊的問題點進行技巧性的整合訓練??谧g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在正確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下,可以對口譯活動的思維過程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結果也必將在未來社會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對口譯過程中的相關內容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口譯過程中語言轉換機制的內涵,從而達到提升口譯實踐能力和研究水平的目的。
[1]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J].中國翻譯,2005(4).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蘇琦.日語口譯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譚晶華,陸留弟.日語口譯實務2級[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7]譚晶華,邱鳴.日語口譯實務3級[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8]楊承淑.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9]塚本慶一.實用日語同聲傳譯教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H315.9
A
1673-1999(2012)08-0126-02
童富智(1982-),男,江蘇江都人,碩士,安徽工程大學(安徽蕪湖241000)外國語學院助教。
201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