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恒愷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歷史研究
林兆恩 “三教合一”思想中的佛道因素
莊恒愷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林兆恩是晚明的一位 “三教合一”論者。在他的思想中,蘊含著佛教和道教的因素。但是他對于佛、道二教的理解是有選擇性的,這與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福建地區(qū)的宗教特點有關(guān)。
林兆恩;三教合一;佛教;道教
晚明是一個 “天崩地解”的時代。在社會和精神的雙重危機下,身處這一時代的思想家們都面臨著如何重建精神世界的問題。他們對于這個問題進行了不同路徑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其中 “三教合一”就是當時的一大思潮。生活在嘉靖、萬歷年間福建莆田地區(qū)的林兆恩 (1517—1598)就是 “三教合一”論者的一個代表。他以陽明心學為基礎(chǔ),攝取佛、道二教的若干因素,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林兆恩對于佛教和道教的領(lǐng)會,既受地域文化影響,又與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
一
福建莆田是佛教興盛之地,位于其西南郊鳳凰山(又稱南山)的廣化寺 (又稱南山寺)規(guī)模宏大。林兆恩 “早歲棄去舉子業(yè),棲息于南山寺者數(shù)年”[1](P106)。需要說明的是, “林兆恩對佛教的了解,也僅限于禪宗一門,取其 ‘明心見性’以心傳心的教法”[2](P161)。禪宗成為林兆恩對佛教理解的核心,客觀上與禪宗在福建的巨大影響有關(guān)。因為禪宗五大支派的創(chuàng)始人或是福建人,或是福建籍僧人的門徒[3](P133)。林兆恩曾說: “釋之一大枝,復分為五小枝:臨濟也、溈仰也、云門也、曹洞也、法眼也。”[4](P676)在林兆恩眼中,禪宗就是佛教,他直接將禪宗的 “五家”——臨濟、溈仰、云門、曹洞、法眼,看作佛教的五大派。由此可以看出林兆恩對于佛教思想的理解是有限的——“林兆恩能叫出佛經(jīng)名字,除了引用 《金剛經(jīng)》、 《心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外,尚有 《圓覺經(jīng)》、《彌陀經(jīng)》、《楞嚴經(jīng)》、《大慧語錄》、《維摩詰經(jīng)》、 《莊嚴經(jīng)》等,其他則泛稱‘釋氏’、‘釋書’、‘佛書’等。足見林兆恩在佛學的素養(yǎng)上相當淺薄,其能完整地叫出禪宗五家分派的名稱,反映其與禪宗的傳燈傳統(tǒng)較為接近?!盵2](P162)
對于禪宗的經(jīng)典,林兆恩尤其關(guān)注 《金剛經(jīng)》和《心經(jīng)》,著有 《金剛經(jīng)概論》、《心經(jīng)釋略》和 《心經(jīng)概論》。林兆恩之所以重視 《金剛經(jīng)》和 《心經(jīng)》,他作了如下的解釋:
余嘗覽 《金剛經(jīng)》,乃知釋迦如來之所為作也,其言婉而微,其意疊而復,惟冀以發(fā)明佛性之如如、不變不壞之實義也。豈非老婆心切,欲以盡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以共荷擔此如來也。后世之釋之者甚眾,惟有六祖直指,乃得 《金剛經(jīng)》實義。余或剿拾套語,以為證據(jù),而使釋迦如來之秘旨,反晦而不明,故為撰著 《金剛經(jīng)概論》。[1](P489)
余嘗以六祖而下,佛法不明,而于所謂最上一乘。而為現(xiàn)成之一大公案者,鮮有知之。以故苦空頑空、避塵枯坐,而以斷滅為寂滅者,比比皆是也。遂使釋迦之至教,不明于天下萬世,而每為儒流之所非者,余竊悲之,故復撰 《心經(jīng)釋略》與此 《概論》。[1](P550)
《金剛經(jīng)》 “以一實相之理為體,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為用,以大乘為教相,認為萬法緣起性空,無固定不變的自性,卷末四句偈文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被稱為一經(jīng)之精髓。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 ‘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為應(yīng) ‘遠離一切諸相’而 ‘無所住’,即對現(xiàn)實世界不執(zhí)著或留戀。這里是用金剛為喻,以象征般若智慧如金剛銳利,可以去除眾生的一切煩惱。在林兆恩的解釋中,金剛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如如,如如實際上就是真如本性?!缎慕?jīng)》,……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最后歸于‘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這兩種經(jīng)文在佛教都屬于般若部,所謂般若,本義為智慧,佛教中則是指通達真如本性的無上智慧。這種智慧,在佛教看來是內(nèi)在于一切眾生的本心。也正是在此基礎(chǔ)之上,禪宗強調(diào)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通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心,來體悟到真如本性。這個觀念對于林兆恩的影響非常大,林兆恩在其作品中多次表達了相類似的觀點”[5](P158),比如他曾說,“何以謂之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邪?不曰心,而曰本心;不曰性,而曰本性。豈所謂本心、本性,乃真心、真性耶?”[1](P204)
另外,從上文所引的林兆恩解釋其作 《金剛經(jīng)概論》、 《心經(jīng)釋略》和 《心經(jīng)概論》原因的論述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林兆恩對禪宗六祖惠能的推崇, “六祖的明心見性,重視簡易直截的頓悟工夫,其自性與本來面目的理論系統(tǒng)對宋明以來的心學有很大的啟發(fā),彼此即是在心性修養(yǎng)之學上相互折衷調(diào)和,林兆恩在宋明心學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下,又能上溯到六祖的理論系統(tǒng),承續(xù)其大乘般若思想的智慧,作為其心性工夫的禪定基礎(chǔ)”[2](P164)。林兆恩對于惠能明心見性的頓悟工夫的推崇,出發(fā)點并不在于頓悟本身,而在于惠能對于本心的強調(diào)。 “林兆恩也正是在本心的基礎(chǔ)上闡發(fā)其理論的 (當然林兆恩的本心不是佛教所言的本心,他說的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善性,依循的是人性本善的基本思路)?!盵5](P158)而惠能在 《壇經(jīng)》中重視自家體驗的心性工夫,頗為符合林兆恩的心態(tài)。林兆恩引 《六祖壇經(jīng)》以解說開悟的智慧法門,次數(shù)相當多,比如:
《壇經(jīng)》曰:“若遇善知識,聞?wù)嬲?,自除迷妄,?nèi)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xiàn)。”林子曰: “夫佛豈無法邪,若迷若妄,不即自除,而性中萬法,豈能自現(xiàn)?!?《壇經(jīng)》曰:“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倍环馃o有法者,余弗能知之矣,然豈曰未見性為然哉。至于見性,亦須有法,而修行依法,復當參求。 《壇經(jīng)》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庇衷唬骸叭粑虼蟪说靡娦?,虔恭合掌至心求?!薄秹?jīng)》曰:“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或乃索之般若經(jīng)卷,日夜莊誦,以求見性?!绷肿釉唬?“汝欲見性,其將索之般若經(jīng)卷乎,抑將索之自性真經(jīng)乎?”《壇經(jīng)》曰:“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若也不識自性般若,終日口念,而以外求之,縱有所知,都屬聞見,以此悟性,豈能見性?”[1](P206-207)
此外,在林兆恩所著 《壇經(jīng)訊釋》中,其取六祖慧能的詞匯最多的是 “本心”、 “本性”、 “自性”、 “自心”[2](P165),由此也可以看出林兆恩在選擇佛教思想資源時,重視自我體驗的傾向。
二
柳存仁曾指出, “明代三百年的思想歷史中,曾受很深的道教的影響”[6](P809)。當時的很多思想家,如王陽明、王龍溪、湛甘泉、羅近溪等人都受到了道教思想的顯著影響。林兆恩在著作中也常常提到道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不過與其對佛教的理解僅限于禪宗類似,林兆恩所理解的道教思想也比較狹隘。對他影響較大的主要是道教的內(nèi)丹學,這與福建道教的特點及他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
林兆恩屢試不第,三十歲時 “棄舉子業(yè)而銳志于心身性命之學”[7](P557),“數(shù)年間,如癡如醉,如顛如狂。凡略有道者,輒拜訪之,厚幣之?;蝈忮巳宸b,雖甚庸流,亦長跪請教,故莆人咸以教主為癲?!盵7](P557)林兆恩放浪形骸、虔誠拜訪的首先是 “有道之人”,這與道教在福建的興盛有關(guān)。道教于東漢初年傳入福建,至宋、元二代達到鼎盛的地步。明代莆田、仙游二邑的道教持續(xù)興盛,道觀修建頻繁,僅莆田一地在明代即創(chuàng)建了二十多所道觀[1](P136)。福建道教在長期傳播發(fā)展中,形成了包括道禪合混在內(nèi)的一些鮮明特點,代表人物是宋代全真派道士白玉蟾。他堪稱內(nèi)丹學大師,其說融合道禪,對元以后道教修煉術(shù)以及福建的宗教思想影響深遠。由于宋明時期福建道教的興盛,文人士子與道士多有接觸,儒者也常進行道教經(jīng)典的研究與注釋,例如宋代朱熹著有 《周易參同契注》、 《周易參同契考異》,呂惠卿著有 《道德真經(jīng)傳》,曾慥編有 《道樞》;明代則有李贄的 《易因》等道教經(jīng)典研究著作??梢哉f自南宋開始,道教,特別是道教內(nèi)丹學便在相當程度上滲入了福建儒學界。而道教的神話、仙話傳說,在福建更是流傳甚廣,如在莆田、仙游地區(qū),就廣泛流傳著何九真與九鯉湖的傳說。林兆恩初次應(yīng)省試之前,特意到仙游九鯉湖祈夢,他也寫過不少涉及道教神仙故事的詩文,由此可以看出林兆恩本身對道教是頗有好感的。
在林兆恩三教合一論形成過程中,他與卓晚春和張三豐 (或稱張三峰)兩人的交往,對其接受道教內(nèi)丹學思想有很大關(guān)系。卓晚春,莆田人,生于嘉靖年間,自號無山子、上陽子,時人稱為 “小仙”。從文獻中所載有關(guān)他的言行看,他應(yīng)該屬于道教的內(nèi)丹派。他不談妖說怪,不娶妻生子,提倡清修苦煉,對呂純陽和白玉蟾十分敬仰,曾作詩加以頌揚。自嘉靖二十七年 (1548)卓晚春登門拜訪后,林兆恩與之交往甚多,在當時有 “卓狂林顛”之名[7](P559)。通過卓晚春,林兆恩開始了心身性命的修煉。而使他最后完全接受道教內(nèi)丹思想的則是張三峰。張三峰是明代著名的內(nèi)丹理論家,也是一位三教合一論者,他的 “道一教三”思想對林兆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林兆恩與他的交往經(jīng)過是:“萬歷八年庚辰 (1580),……張三峰真人晦姓名曰桃文羽,來見教主。……有 《玄歌》、 《玄譚》,教主錄而刻之。”[7](P600)按照這則記載,張三峰曾傳修真要訣于林兆恩。而張三峰提倡內(nèi)丹修煉,因此其所傳于林的也應(yīng)當是內(nèi)丹修煉方法。通過 《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第三十五卷中所載張三峰的 《玄歌》、 《玄譚》可知,其丹法接近于內(nèi)丹東派陸西星的陰陽雙修[2](PP95-97)。
需要指出的是, 《林子本行實錄》中的記載已有將林兆恩神化的傾向,對于他與卓晚春、特別是與張三峰的交往的真實性,學界是存有疑問的。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林兆恩受到道教 (特別是內(nèi)丹學)比較深的影響。這從林兆恩著作中所引用的道教文獻也可以得到說明,“林兆恩對道教有所理解集中在性命雙修的內(nèi)丹仙道上,如其引用道教經(jīng)典,能叫出名稱沒有幾部,如 《梓橦化書》、《常清靜經(jīng)》、《陰符經(jīng)》、《黃庭經(jīng)》、《靈樞經(jīng)》、《參同契》、《天寶金鏡靈樞神景內(nèi)經(jīng)》、《西升經(jīng)》等部,其他都僅稱 ‘道書’或 ‘道經(jīng)’,又其三教會編所介紹的道教人物也以修金丹者為多。故林兆恩所謂的道教往往僅是狹義的內(nèi)丹道門?!盵2](PP156-157)
三
林兆恩對于自己的三教思想,曾經(jīng)有過明確的表示:
《平心論》嘗曰:“儒以正設(shè)教,道以尊設(shè)教,佛以大設(shè)教?!庇鄤t以為正而未有不尊,尊而未有不大者也。宋孝宗 《原道辨》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余則以為治世而未有不本于治身,治身而未有不本于治心者也。若李士謙之所謂“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張商英之所謂 “儒療皮膚,道療血脈,佛療骨髓”,亦豈知三教之道同歸而一致哉?近世有好持論自奇者,謂一日之間,能寂滅者佛也,能虛無者道也,能事事者儒也。豈不以三教之道合之一人之身,隨時而為儒,隨時而為道,隨時而為釋?余則以為三教之道混于一身之內(nèi),無適而非儒,無適而非道,無適而非釋。蓋能寂滅,便能虛無;能虛無,便能事事也。[4](PP397-398)
在這里,林兆恩認為三教均以心為本,所謂 “三教合一”是針對其本心來講的,而不能從其功能或形式上去評判。由此一來,林兆恩也就確立了以心作為其三教合一的基礎(chǔ), “三教以心為本,而心則是本善的,那么以此本心去融合其余二教的時候,對于道教選擇內(nèi)丹學,對于佛教選擇禪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無論是內(nèi)丹學還是禪宗都是與心性相關(guān),這是三教一致的地方。”[5](P160)
[1]林兆恩著,盧文輝編.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M].四庫禁毀書叢刊子部(第18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M].臺北:學生書局,1988.
[3]王耀華.福建文化概覽[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4]林兆恩著,盧文輝編.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M].四庫禁毀書叢刊子部(第17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何善蒙.三一教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6]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三一教主夏午尼林子本行實錄[M].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49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8]何綿山.閩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B248.99
A
1674-3 652(2012)03-0 067-0 3
2011-12-27
莊恒愷,男,山東煙臺人,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與閩臺關(guān)系研究。
[責任編輯:曾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