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燕,王文宇
(1.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9;2.南京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08)
漢英交替口譯非流利性原因的文本分析及建議
段 燕1,王文宇2
(1.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9;2.南京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08)
本文通過分析一篇時長為63分鐘的模擬會議交替?zhèn)髯g語料,尋找漢英口譯中的非流利譯語產(chǎn)生的原因。對比源語及譯語文本發(fā)現(xiàn),造成非流利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語言能力不足和口譯策略使用的不熟練。為提高口譯流利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加強演講技能訓練,提升雙語語言能力和心理素質(zhì);加強口譯策略訓練,認識漢英差異、配備教材師資并注重原則性。
非流利;文本;原因;建議
流利性是口譯質(zhì)量評估的重要維度。國內(nèi)學界常談到的“準、順、快”的標準(李芳琴,1999:77;李越然,1999:7)①中的“順”指的就是流利性。國外學者Bühler(1986)將流利性作為對譯員技能的明確要求。Chiaro(2004)的問卷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職業(yè)譯員們將流利性作為僅次于忠實性、完整性和邏輯連貫性的第四大口譯質(zhì)量要求。
口譯流利性研究的理論源泉來自口語和二語流利性研究。在說明口譯流利性的重要性時,根據(jù)口譯以口語為表達載體的事實,借鑒了口語流利性的研究成果(Brumfit,1984;Lennon,1990)。在為口譯流利性定義時,雖然目前尚無系統(tǒng)深入的闡述(Mead,2005,pp.39;黃曉佳,王建國,2009:58),但眾多學者均采用了口語研究專家里森(Leeson,1990)對流利性的定義,著重說話的語流和語速。在對口譯流利性內(nèi)涵進行劃分時,也借鑒了口語流利性研究成果(Kurz,2001;Kormos & Denes,2004;P·chhacker,1994;徐海銘,2006;張文忠,2000;張文忠,吳旭東,2001)。
對流利性的反面——非流利,學界似乎不如強調(diào)標準那樣重視。固然存在著Mead(2005)所指的流利性評價標準及目標尚無統(tǒng)一認識的不利現(xiàn)狀,對非流利原因的研究數(shù)量相對較少(徐海銘,2010;2011)。找到了非流利的原因就能找到取得流利譯語的突破口,對口譯工作者、口譯教師和口譯學員都有很實際的意義。因此,本研究通過實驗獲取語料,采用文本分析法,對漢英交替?zhèn)髯g的非流利例證進行分析,旨在找出漢英交替口譯非流利性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學建議。
受試為南京大學MTI口譯方向二年級研究生(27歲女性1名,職業(yè)為大學教師),受試前從事過上百小時的陪同口譯和十幾小時的同聲傳譯實踐。受試在口譯任務前對發(fā)言主題及相關(guān)資料進行了半個小時的準備,包括熟悉發(fā)言稿大綱、專業(yè)詞匯、發(fā)言人口音等。
口譯材料節(jié)選自一篇題為《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教育》的文章,共5052個字,按正常語速讀,約為30多分鐘,相當于一場會議主題發(fā)言的長度。文章分為三部分:1)教育與經(jīng)濟的基本關(guān)系,2)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3)國際金融危機對教育的挑戰(zhàn)。該文章內(nèi)容屬教育類話題,對學生譯員來說較為熟悉。
受試在南京大學同傳教室理想的收聽條件下,借助筆記進行漢英交替?zhèn)髯g。筆者使用New-Class系統(tǒng)中的錄音功能,全程錄制了發(fā)言人和受試的語音材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以下步驟:首先,采用SitMan23聽寫軟件將錄制好的原語與譯語音頻忠實轉(zhuǎn)寫成文字。然后將非流利部分進行標注,按照句段的先后順序排列。最后,對比分析原語文本(ST)和譯語文本(TT),尋找各非流利類型出現(xiàn)的原因。
由于對口譯主題事先有所了解,受試的非流利譯語所暴露的并不是言外知識或百科知識不足的問題。借助文本分析的結(jié)果,筆者從語言能力不足和策略使用不熟練兩方面歸納了造成非流利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因。
(一)語言能力不足 Fulcher(2003,pp.30)在口語研究中,談到了“組織命題(idea-formulation)”時出現(xiàn)的“停頓和猶豫(content-planning pause or hesitation)”,受試的非流利表達也暴露了這方面能力的不足。本文通過文本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受試在諸如主語、謂語和偏正結(jié)構(gòu)的中心詞等命題上存在反應上的遲緩,并最終導致非流利。
例1:原語:同時,教育的制度與體制也……
譯語:And,at the same time,e the educational system….(等待主語)
例2:原語:教育供給是指……
譯語:Educational supply e refers to….(等待謂語)
例3:原語:民辦教育
譯語:the private e the private 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等待偏正結(jié)構(gòu)中心語)
例4:原語: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
譯語:the higher level e the higher level education(等待主語)e has been e has been developed(等待謂語)rapidly
例5:原語:……創(chuàng)造知識、傳播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人力資本,……
譯語:…keep e nurturing e or bringing or crea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例1的有聲填充是為了等待主語,例2的有聲填充是為了等待謂語,例3的有聲填充是為了等待偏正結(jié)構(gòu)中心詞,例4使用有聲填充和重復是為了等待主語(即偏正結(jié)構(gòu)中心詞)和謂語,而例5是并列的密集謂語信息造成了兩次無意義填充。這些明顯的非流利現(xiàn)象使聽眾懷疑講話者(這里則是譯員)的反應能力(徐海銘,2006:60),也讓話語變得不自然(Macias,2006,pp.25 -43)。
在抓住了命題或需要表達的信息以后,就需要迅速尋找外語的對應詞或表達了。以下例子暴露譯員在提取表達時不能準確掌握詞性和發(fā)音。
例6:原語:維持發(fā)展
譯語:keep developing e their en economic ec economy(詞性)
例7:原語:導致企業(yè)投資下降
譯語:this will directly effect e e affect the investment(詞性)
例8:原語:最近的幾項財稅改革
譯語:And recently,the reform of financial e ta tax taxes(單復數(shù))
例9:原語:教育成果的使用
譯語:the educational results e will e be used and e be used as….(名詞變動詞被動語態(tài))
例10:原語: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
譯語:And now,under such kind of seri e serious situation,…
例11:原語:經(jīng)濟發(fā)展
譯語:the econo ec ecnomic development
例6是將形容詞錯用為名詞,例7是將名詞錯用為動詞,例8是對名詞單復數(shù)掌握不熟練,例9不能靈活轉(zhuǎn)換語態(tài)進而進行詞性變化;例10和例11則是對多音節(jié)詞的發(fā)音存在困難。仲偉合(2003:64)在談論口譯教學時,將雙語知識納入了譯員知識板塊之一。以上的這些例子表明,即使進入到語言運用的高級階段,即:口譯階段,諸如詞性和語音這樣的語言入門級基本功仍然不可忽視。國內(nèi)外的大學口譯教育都安排了針對口譯技能訓練的語言基本功課程(黃建鳳,2005:45;楊棣華,2006:142;張美芳,2001:44),雖然按照學校的課程設置進入到了口譯學習階段,但實際上有的學員的基本功還沒有達到要求,不妨將這些基本功測試放入口譯準入考試或口譯學習中的階段性考查中。
譯員在組織命題和提取表達方面能力的不足導致了非流利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它們顯化了譯員語言運用能力的欠缺。試想如果該譯員做一篇即興發(fā)言,估計也會出現(xiàn)以上類似的非流利現(xiàn)象?;蛟S譯員在外語學習中,將詞匯孤立起來學習,而不是將這些詞匯串聯(lián)起來,進行“塊狀”的組合。Willis(1990,pp.78)認為,基于“詞塊”學習能增強語言運用能力。試想如果譯員能將不同詞性的零散詞匯自由運用,對動賓搭配、形容詞名詞搭配能做到脫口而出,也就不會出現(xiàn)上述的等待主語、謂語和中心語等非流利現(xiàn)象了。有的學者(周正鐘,2010:65)認為語塊學習能提高語言習得的流利性,譯員在譯語搜索時不用過分依賴大腦的語言編碼,減輕專家所說的口譯多任務下的精力分配負荷(Gile,1995,pp.106-124),直接調(diào)用心理詞庫中的語塊,提高譯語的流利性。
(二)策略使用不熟練 仲偉合(2007:7)將應對策略劃入交替?zhèn)髯g需掌握的技能之一,也將具有應對策略性質(zhì)的諸如簡化、略譯、概括技能劃入同聲傳譯需掌握的技能范圍。口譯教材(Lonergan,2006:55-66;雷天放、陳菁,2006:151-161)也開出相應的章節(jié)專門討論和訓練口譯策略。本文受試主要采用了省略、增加、近似表達幾種策略,但是由于運用不熟練,思維時間過長,導致譯語的非流利。
首先分析采用了省略策略的例句:
例1:原語:從長期來看,教育并非單純的消費性、福利性投資,而是與物質(zhì)資料投資類似,……
譯語:In the long run,we can see that education is not just a pure consuming industry,e we can see that as a kind of material investment
例1將原文中的“福利性”省略,前面的另一個定語“非單純的消費性”對中心詞“投資”也有了一定的修飾和限制作用,省略對意思的理解不造成障礙;同時,還省略了邏輯連詞“而且”,雖然英文習慣使用邏輯連詞以增加文章的連貫性(蔡基剛,2003:134-143),但是這里是口語表達,且通過前后順序的安排也可以看出對比關(guān)系。這樣的處理可以簡化表達,可是譯員的思維不夠敏捷,發(fā)出了讓聽眾能察覺的聲音,反而對其威信產(chǎn)生了質(zhì)疑。
以下是使用了增加策略的例句分析:
例2:原語:……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和…
譯語:It reflects in e two parts.E the first,… e and the second one….
例3:原語: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金融業(yè)自身和相關(guān)行業(yè)
譯語:It reflects in e two parts.E first part is the in financial e industry itself,e and the second one is related industries.
例2和例3的共同之處是譯員將原文中的含有兩個并列詞的單句,變成了總分關(guān)系的兩個句群,其中后面的句群是并列的兩個句子,并分別增加了連接詞“two parts”“the first”和“and the second”,這樣的處理本身很符合英文常用顯化銜接手段的習慣(蔡基剛,同上),同時改變后短小的句式也符合口語的習慣,有利于聽眾的理解。但是,兩個例子都在增加的連接詞前面出現(xiàn)了非流利現(xiàn)象,使得功過抵消。并列的邏輯關(guān)系很容易從漢語中的“和”體現(xiàn)出來,要在英文譯語中顯化邏輯詞也不難,而例4卻將隱蔽的邏輯關(guān)系找了出來,從聽解能力上講的確是值得肯定的。
例4:原語:教育……效益更大,它“生產(chǎn)”……人力資本。
譯語:which(education)will bring e bring more benefits.E since it is a industry that will…h(huán)uman resources.
例4把漢語當中的承接關(guān)系變成了英文中的因果關(guān)系,并增加邏輯連詞“since”,使句子前后銜接更為緊密,非常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可是,仍然不幸的是,在采用增加策略的時候,譯員有猶豫,發(fā)出了不流暢的語病。下面兩個例句也使用了增加策略:
例5:原語:學者們對此問題的關(guān)注集中在……
譯語:And now,e(more and more)scholars
例6:原語:社會可能提供的教育機會
譯語:...opportunities it provides to the to the people
例5加入了無關(guān)緊要的英文短語,對原文的信息沒有曲解,同時可以為下文的表達贏得時間。例6把漢語中隱藏著的“提供”的賓語“人”放到了聽眾的眼前,增加“people”作為賓語??墒沁z憾的是,例5出現(xiàn)了無意義填充,例6出現(xiàn)了明顯的重復,它們都似乎在告訴聽眾譯語出現(xiàn)了問題。
下面幾個例句采用了近似表達的策略:
例7:原語:學費制度
譯語:e educational fee(學費tuition的近似表達)
例8:原語:國家財政
譯語:e the monetary e investment(財政fiscal的近似表達)
例9:原語:由各投入主體的收支情況決定。
譯語:it is decide e by the income level e e and also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investors.(支出expenditure的近似表達)
例10:原語:土地市場蕭條和制造業(yè)寒潮
譯語:the bad situation of earth e en earth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土地市場land market的近似表達)
例11:原語:家庭投入教育的熱情和信心會更趨于理性
譯語:their enthusiasm and confidence of investment e is is going to be more reasonable.a(chǎn)nd rational.
例12:原語:近期留學目的地國家,……
譯語:Recently,e the educational powers,e countries…(變比喻性翻譯為字面翻譯)
例7到例10的四組都是譯員在遇到不能立刻找出譯語對應詞的情況下,使用解釋(例7、例8、例10)和模糊(例9)的近似表達將原文的意思傳達了出去。例11則是在使用了近似表達“reasonable”后,通過爭取到了的時間搜索到了準確的表達“rational”,這種拖延戰(zhàn)術(shù)值得采用。例12首先用比喻的方式將原文的“國家”表達了出來,且根據(jù)上下文可以看出這里所指的“國家”就是大量吸納留學生的傳統(tǒng)教育強國,使用“power”一詞很恰當。跟例11相似,例12中譯員也最終找到了直接跟“國家”對應的詞“countries”,這種同義重復在英文的書面及口語中也是很常見的??上чW光點(生動的比喻)卻都被無意義填充和過長的無聲停頓掩蓋了。
諸如以上的應對策略在口譯中使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可以看出譯員如果使用不熟練,反而會出現(xiàn)影響流利性的譯語。本文的這一發(fā)現(xiàn)與徐海銘(2010:69)的“使用口譯策略”引起的譯語停頓有呼應之處。或許在平常的練習中,譯員需要就不同的策略做大量的練習,教材編寫和教師評價也要在這方面跟進,根據(jù)不同的策略提供經(jīng)典的范例和有建樹的點評。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譯員的演講技能訓練,一方面提升心理素質(zhì)和抗壓能力,適應譯員公開講話和在壓力下工作的現(xiàn)實。另一方面也連帶加強雙語語言能力的提升。練習中要加強兩種語言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詞塊訓練和積累,注意詞性和多音節(jié)詞等語言細節(jié)的把握。
(2)加強口譯策略訓練。首先,需明確漢英語言具體差異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根據(jù)說話人的意圖和聽眾的特點采用因地制宜式的口譯策略;其次,要配備具有針對性的策略練習教材和口譯教師切實深入的點評;最后,要堅定執(zhí)行兩個原則:果斷原則:一旦第一反應決定使用某個策略就不能猶豫,做到當機立斷;熟練原則:練習中不斷使用和強化各種策略,使練習中的有意識為之變成口譯實戰(zhàn)中的下意識或自動化行為。
注釋:
①文中提及的參考文獻的出處列舉如下:
[1] Brumfit,C.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The Roles of Fluency and Accurac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Bühler,H.Linguistic(semantic)and extra- linguistic(pragmatic 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J].Multilingual,1986,(4).
[3]Chiaro,D.Interpreters’perception of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A Survey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J].Meta,2004,(2).
[4]Fulcher,G.Testing Second Language Speaking[M].Harlow,Essex: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
[5]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6]Kormos,J,& Dénes,M.Exploring measures and perceptions of fluency in the speech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System,2004,(2).
[7]Kurz,I.Conference Interpreting:Quality in the Ears of the User[J].Meta,2001,(2).
[8]Lennon,P.Investigating fluency in EFL:A quantitative approach[J].Language Learning,1990,(3).
[9]Lonergan,J.Asia Link-Interpreting Asia Interpreting Europe(X.Xiaoyan& Y.Liuyan Tran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0]Macias,M.P.Probing quality criteria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The role of silent pauses in fluency[J].Interpreting,2006,(1).
[11]Mead,P.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nterpreters’fluency[J].The Interpreters’Newsletter,2005,(13).
[12]P chhacker,F(xiàn).Quality assuranc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In Dollerup & Lin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Insights,Aims and Visions[M].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4.
[13]Willis,D.The Lexical Syllab us:A New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ollins ELT,1990.
[14]蔡基剛.英漢寫作修辭對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5]黃建鳳.從英國的口譯碩士課程看高級口譯培訓[J].外語界,2005,(3).
[16]黃曉佳、王建國.全國英語專業(yè)八級口譯考試評判標準評議[J].中國翻譯,2009,(1).
[17]雷天放、陳菁.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8]李芳琴.從口譯的特點看口譯教學[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3).
[19]李越然.論口譯的社會功能[J].中國翻譯.1999,(3).
[20]徐海銘.口語測試的理論、設計、實施和研究——《二語口語測試》評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
[21]徐海銘.漢英交替?zhèn)髯g活動中的口譯停頓現(xiàn)象實證研究——以國際會議職業(yè)口譯受訓譯員為例[J].外語研究,2010,(1).
[22]楊棣華.歐盟高級口譯教學培訓給我們的啟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3).
[23]張美芳.外語教學如何迎接21世紀的挑戰(zhàn)?[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
[24]張文忠.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的定性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0,(3).
[25]張文忠,吳旭東.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fā)展定量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1,(4).
[26]周正鐘.語塊教學法:語言教學新模式研究[J].外語藝術(shù)教育研究,2010,(1).
[27]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與口譯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4).
[28]仲偉合.專業(yè)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3).
H059
A
1003-8078(2012)04-0092-04
2012-05-14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4.32
段燕,女,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王文宇(1975-),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博士。
2012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SJD740022。
責任編輯 張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