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婷 宋建華 張運利 程 艷
共情是一種能體驗他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共情在臨床的應用被稱為臨床共情,即醫(yī)務人員具備識別患者情感狀態(tài),對患者情感需求給予及時恰當?shù)幕貞愿玫卮龠M臨床治療的一種能力[1]。Morse將臨床共情分為情感維度、認知維度和行為維度[2]。護理是與人溝通的藝術(shù),通過恰當?shù)慕涣饕赃_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情感互動和促進康復的目的。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開展大量關(guān)于共情臨床應用的理論研究、實踐調(diào)查和教育培訓,結(jié)果顯示護士臨床共情能力越高,患者滿意度也越高。同時臨床共情能力對建立良好護患關(guān)系、提高醫(yī)療效果、減少醫(yī)療糾紛、促進患者康復和增進護理人員職業(yè)成就感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3-5]。
1.1 研究對象 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臨床實習護生231名,其中男
22名,占9.52%,女209名,占90.48%。年齡19~24歲。
1.2 研究方法
1.2.1 測量工具 目前國內(nèi)常用的共情能力測試量表為Davis設(shè)計的人際交際指標量表(IRI),但IRI不針對臨床情境[1]。因此筆者在大量閱讀國外文獻資料基礎(chǔ)上針對臨床情境自行設(shè)計臨床共情能力問卷,本問卷請臨床護理心理專家反復審閱評定后確定。問卷由兩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為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實習時間、班干部、獨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學歷等;第二部分為測量護生臨床共情能力的22個條目,分為情緒共情、認知共情、語言共情和非語言共情4個維度。每個條目的回答采用Likert 5分式計分法,從“從不使用”、“偶爾”、“有時”、“經(jīng)?!焙汀耙恢笔褂谩狈謩e計1,2,3,4,5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該條目的使用頻率越高。由于分量表所含條目數(shù)不同,為使評價時各分量表得分情況具有可比性,分析時采用得分指標。計算公式為:得分指標=量表的實際得分/該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100%。此外,根據(jù)得分指標的高低將臨床共情能力分為高、中、低3個水平,其中>80%為高水平,40%~80%為中等水平,<40%為低水平。預實驗測得問卷Cronbach's a系數(shù)為0.865。
1.2.2 收集與分析資料[1]調(diào)查問卷共發(fā)放242份,回收有效問卷231份,回收率為95.45%。所有資料錄入計算機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與處理,資料分別采用(±s)、相關(guān)系數(shù)(r)等統(tǒng)計描述。
2.1 護生自評臨床共情能力 231名護生的臨床共情能力平均得分(85.74±9.43)分,得分指標為77.94%。231名護生中,
102名(44.16%)臨床共情能力位于高分組,123名(53.25%)位于中分組,6名(2.59%)位于低分組。臨床共情及4個維度情況詳見表1。
2.2 護生臨床共情22項條目得分排序(表2)
2.3 護生臨床共情能力及4個維度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表3)
表1 護生臨床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n=231)
表2 護生臨床共情能力條目得分排序(n=231)
表3 護生臨床共情能力與4個維度的相關(guān)系數(shù)(r)
3.1 護生認知共情能力不理想 表1得知,護生認知共情能力得分為(32.69±4.24)分,得分指標僅72.65%,結(jié)果表明護生整體認知共情能力不高。表2中顯示,排序后三位條目也均為認知共情。國外臨床共情研究顯示,患者的絕大多數(shù)擔心憂慮情緒是從細小的表情、動作和言語中體現(xiàn)[3]。當患者明確地向護生表達憂慮情緒時,大多數(shù)護生卻選擇回避、放棄進一步詢問原因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的機會。因為在醫(yī)患溝通中,由于性格特點、醫(yī)療環(huán)境、溝通方式和自身疾病等因素,患者并不直接向醫(yī)務人員表達想法,而是通過某些言語或非言語等方式含蓄、間接地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因此Suchman將患者對醫(yī)務人員直接的情感表達稱為共情機會,例如患者表達“我很擔心”、“我不知道該怎么辦”等即是臨床共情機會[3]。共情機會是醫(yī)務人員更進一步了解、獲悉和體驗患者情感的絕佳機會。但是臨床上捕捉共情機會,提高認知共情能力則需要廣博知識和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涉及心理、社會、文化、法律法規(guī)等,這些知識的缺乏使護士不能敏銳地觀察并尊重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文化習慣,因而不能選擇合適的溝通方法使患者獲得精神和心理的慰藉[6]。此外豐富的社會閱歷也是提高認知共情的途徑之一[1],但這恰恰是年輕護生們所缺乏的。
此外,護生溝通障礙時缺乏分析障礙原因的動力與能力。排序第15條的“遇到溝通障礙時會分析原因”得分也較低,表明護生溝通缺少目的性、針對性和主動性,在遇到困難時未能積極思考和應對,這可能與他們實習身份、責任感尚不強有關(guān)。反省能力是醫(yī)務人員必要的素質(zhì)之一[7]。臨床工作忙碌,性質(zhì)復雜,每位患者的特點都不相同,護士須具有善于歸納問題、分析原因及尋找解決方法的能力,找到矛盾的主要原因,避免相同問題再次發(fā)生。提高護生的認知共情應加強對護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拓寬知識面,幫助護生更好地觀察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為正確提供護理措施和應對方法給出科學的、個性化的理論指導。
3.2 護生行為共情能力現(xiàn)狀
3.2.1 非語言共情能力較好,但仍待提高 表1得知,護生非語言共情得分(15.37±1.83)分,得分指標76.86%。表2中排序前兩位的條目均為非語言共情,如“與患者溝通中微笑”和“第一次面對患者首先微笑”。非語言行為涉及護士禮儀修養(yǎng),護生此能力的提高與加強護士禮儀與人際溝通課程及相關(guān)培訓有密切關(guān)系。第一次面對患者時首先微笑能給患者留下良好印象,這也常提及的首因效果,國外研究也證實非語言溝通,特別是面部表情中涉及的微笑與目光接觸是建立良好醫(yī)患關(guān)系的重要因素[8]。但護生對于目光交流、護患溝通時的身體距離等條目得分不高。與此同時,情緒認知研究也證明情緒具有傳播效應[9]。因此當我們面對患者微笑的時候,患者也體會到微笑帶來的愉悅感受;反之亦然。
3.2.2 語言共情能力有待加強 從表1得知,語言共情得分為(23.42±3.13)分,得分指標78.05%,顯示護生語言溝通能力整體較好,但對于如何面對沖突和使用語言技巧仍須加強。例如條目“當患者表現(xiàn)疑問、抱怨時,會正面回答問題”,“使用幽默性語言”得分不高,提示護生采用語言方式去安慰患者或應對矛盾甚至沖突的能力較差。其原因可能為盡管有些護理院校開設(shè)人際溝通課程,但授課仍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的大班教學,學生多被動接受思想觀點,而沒有機會發(fā)表言論和想法,因此學生善于傾聽,而不善于言辭。此外,排序第19條目“與患者采用第一人稱進行溝通”得分也不高。溝通中第一人稱的使用能獲得患者較高的滿意度,能明顯拉近與患者的心理距離,減少陌生感,增進親切感[4]。此外,醫(yī)務人員使用幽默性、安慰性和互動性語言(例如對患者的擔憂表示理解、鼓勵患者表達情感等)也能增進患者滿意度[5]。因此,加強對護生溝通能力,特別是語言溝通技巧的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
3.2.3 語言共情與非語言共情能力的差異原因 語言共情與非語言共情能力的差異可能基于以下四點:護生在臨床時間為8個月左右,每個科實習的時間較短,對于科室環(huán)境、人員安排、疾病專業(yè)知識等均不太熟悉,面對患者的提問難以作出正確有效的回答,因此保持沉默是應對方法之一。其二,目前醫(yī)患關(guān)系緊張,這種氛圍會使護生面對患者提問采取謹慎態(tài)度,對于不確定的問題采取非語言方式緩解醫(yī)患間緊張情緒,例如微笑面對患者。其三,護理教育的方式導致兩者共情能力間差異。其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共情能力也會產(chǎn)生深刻影響。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孔子認為謹言慎行非常重要,曾提過“巧言亂德”,因此中國人講求“沉默是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文化意境,表現(xiàn)為不喜辯論、不善言辭的民族性格[10]。
3.3 增強臨床共情意識,多途徑培養(yǎng)共情能力 本次調(diào)查顯示,我國護生的共情能力仍尚待提高,表3得知,臨床共情與認知共情關(guān)系最為密切(r=0.880,P<0.01),其次是語言共情(r=0.851,P<0.01),而認知共情與語言共情之間的相關(guān)度也較高(r=0.590,P<0.01),這表明發(fā)現(xiàn)和辯別患者情緒心理變化、及時采用語言方式解決是非常重要的。行為共情的培養(yǎng)是國外醫(yī)護人員共情培養(yǎng)的重點,這種能力類似溝通技巧,因此加強溝通技巧的培訓能提高共情能力[1,2,11]。研究顯示,我國只有20%的醫(yī)療糾紛是由技術(shù)原因引起,其他80%均源于服務態(tài)度、語言溝通和醫(yī)德醫(yī)風的問題[12]。因此護理教育應加強護生溝通能力的鍛煉,課堂中多給學生語言表達的機會,采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發(fā)言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語言能力,使他們在臨床中更好地適應當前的醫(yī)患關(guān)系。運用一些語言技巧,如使用“第一人稱”等共情語言表達對患者遭遇的同情或適時使用非語言方式化解溝通中的困難,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guān)系,增進彼此信任,使護生更快地適應臨床工作,增進自信心,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此外,要培養(yǎng)護生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情緒共情指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參與患者情感分享,盡管表1顯示護生情緒共情能力得分較高,但目前大多數(shù)護生均為年齡較小,獨生子女較多,社會經(jīng)歷較缺乏,這些也會影響情緒共情,因此加強護生自身情緒管理能力也很有必要。
自1909年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Titchener)提出共情這一概念已有100年的時間,共情長期被用于心理學、美學等專業(yè),但共情在醫(yī)學臨床的應用、研究和教育培訓卻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lǐng)域。大量研究證實臨床共情能力不僅有助于患者康復和提高患者滿意度,而且有助樹立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成就感。護生是護理的新生力量,共情能力培養(yǎng)將會影響到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患者的疾病康復及其更多的未來的護生。因此,加強護士共情能力,特別是認知共情和語言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有利于提高護理教育質(zhì)量,增進護生的臨床實踐自信心,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
[1] Stepien KA,Baernstein A.Educating for Empathy[J].J Gen Intern Med,2006,21(5):524-530.
[2] Larson EB,Yao X.Clinical empathy as emotional labor in the patient-physician relationship[J].JAMA,2005,293(2):1100-1106.
[3] Suchman AL,Markakis K,Beckman H,et al.A Model of Empathic Communication in the Medical Interview[J].JAMA,1997,277(8):678-682.
[4] Selph RB,Shiang J,Engelberg R,et al.Empathy and Life Support Decis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J Gen Intern Med,2008,23(9):1311-1317.
[5] Levinson W,Roter DL,Mullooly JP,et al.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The Relationship With Malpractice Claims Among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and Surgeons[J].JAMA,1997,277(7):553-559.
[6] 姚 婷.從美劇《實習醫(yī)師格蕾》探討移情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1,5:92-94.
[7] Murinson BB,Agarwal AK,Haythornthwaite JA.Cognitive Expertise,Emotional Development,and Reflective Capacity:Clinical Skills for Improved Pain Care[J].The Journal of Pain,2008,9(11):975-983.
[8] Lieberman MD.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a review of core process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7,58:259-89.
[9] Botvinick M,Jha AP,Bylsma LM,et al.Viewing facial expressions of pain engages cortical areas involved in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pain[J].Neuroimage,2005,25(1):312-319.
[10] 姚 婷.從美國注冊護士考試比較中美護理文化差異[J].護理學雜志,2007,22(13):73-75.
[11] Murinson BB,Aqarwal AK,Haythornthwaite JA.et al.Cognitive Expertise,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ve Capacity:Clinical Skills for Improved Pain Care[J].J Pain,2008,9(11):975-983.
[12] 馮 怡,趙國秋,張燕敏.員工援助計劃對護士自我和諧與職業(yè)倦怠的影響研究[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10(10):9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