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王吉民
(浙江科技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杭州310023)
梁作為實際工程中應用廣泛的構件,它在外荷載作用下引起的彎曲變化受到高度的重視,而作為與之相緊密聯(lián)系的撓曲線方程的計算問題,也就成了材料力學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關于梁撓曲線的計算方法有很多,如積分法、能量法、圖乘法、共軛梁法、變分法等。目前,在大部分的材料力學教材中,梁撓曲線方程的首選計算方法是積分法,但是在實際的工程分析中,由于梁上常常作用有多種荷載,用積分法需要在梁的連續(xù)性條件和邊界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各段相應的積分常數(shù),致使過程顯得非常繁瑣,因此不是很實用。
文獻[1]提供了一種在Laplace變換的基礎上求解梁撓曲線方程的方法。本研究以此方法為基礎,將Heaviside函數(shù)直接引入梁的彎矩方程,從而構造出全梁通用方程,并對該方程進行Laplace變換,通過梁的基本方程并結合邊界條件,直接計算出超靜定梁的撓曲線方程,從而進一步簡化了計算過程,減少了計算量,為超靜定梁撓曲線方程的求解提供了一種較為快捷的計算模式。
上式即為Heaviside函數(shù),常記為H(x),由于其在x=0處發(fā)生跳躍,故又稱為單位階躍函數(shù)(unit step function)。Heaviside函數(shù)具有多種性質(zhì),它還是δ(x)函數(shù)的原函數(shù)[2]。關于Heaviside函數(shù),可參考相關文獻,這里不贅述。
材料力學[3]中,考慮小變形狀態(tài),梁的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為
有一懸臂梁,分別在該梁上作用集中力P(圖1),力偶M(圖2),均布荷載q(圖3)
圖1 集中力P作用下的懸臂梁Fig.1 Cantilever beam under concentrated force P
圖2 力偶M作用下的懸臂梁Fig.2 Cantilever beam under force couple M
圖3 均布荷載q作用下的懸臂梁Fig.3 Cantilever beam under uniform load q
2.2.1 集中力P作用下懸臂梁彎矩值M(x)的表達
引入Heaviside函數(shù),所以,有
2.2.2 力偶M作用下懸臂梁彎矩值M(x)的表達
所以,有
2.2.3 均布荷載q作用下懸臂梁彎矩值M(x)的表達
所以,有
所以,基于小變形和線彈性情況下的疊加原理,對于該懸臂梁,不管梁上作用有上述荷載中的幾種,彎矩M(x)均可表示為一個如下的通用方程:
將該通用方程(2)帶入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1)式,有
結合上述所列的Laplace變換性質(zhì),式(3)左右進行變換,有
化簡整理,得
對(5)式進行反Laplace變換,有
故,式(6)即為基于Heaviside函數(shù)的梁通用撓曲線方程。
如圖4所示,有一受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兩端固定梁,首先定義:設梁A端反力為RA,B端反力為RB,方向均豎直向上;梁A端彎矩為MA,B端彎矩為MB,順時針為正。
于是,根據(jù)式(6),有
利用邊界條件:y|x=0=0,得y(0)=0;y′|x=0=0,得y′(0)=0
聯(lián)立兩式,求解得
同理,得出A,B的固端剪力,綜合后即
這個結果與結構力學[4]等截面桿件的載常數(shù)表中所列的情況完全一致,故該方法正確。所以,化簡后,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兩端固定梁撓曲線方程為
這個方程與結構靜力計算手冊[5]給出的方程相同。
如圖5,有一超靜定梁,各荷載均標于梁上,根據(jù)(6)式,有
圖4 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兩端固定梁Fig.4 Both ends clamped beams under uniform load
圖5 超靜定梁簡圖Fig.5 Diagram of 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beam
補充靜力方程,對B取矩
聯(lián)立兩式求解,并用MATLAB[6]符號計算驗證結果,得
代入式(7),即可得出該超靜定梁的撓曲線方程。
從上述的推導及實例的計算可以看出,本文所述的方法在求解超靜定梁撓曲線方面,計算量少,比較快捷、方便,因此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1] 劉明超,丁曉燕.拉氏變換求解梁的撓曲線方程[J].力學與實踐,2012,34(2):78-80.
[2] 梁昆淼.數(shù)學物理方法[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3.
[3] 王吉民.材料力學[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107-108.
[4] 龍馭球,包世華.結構力學Ⅰ:基本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1-283.
[5] 國振喜,張樹義.實用建筑結構靜力計算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297.
[6] 薛定宇,陳陽泉.高等應用數(shù)學問題的MATLAB求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