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菁
湖北省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荊州 434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見于老年人,是由于髖部骨質疏松引起。自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我科采用PFN內固定治療70歲以上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38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齡70.2~91.6歲,平均76.3歲。病程最短30分鐘,最長15天,平均1.9天。入院至手術時間最短2天,最長20天,平均3.2天。
1.2 手術方法 患者仰臥手術床上,在連硬外麻或全麻下,復位骨折,于股骨大粗隆上約5cm處開口,打入導針,C臂X光機下見位置良好,旋入PFN主釘,然后再依次植入近端與遠端鎖釘,透視見內固定可,即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放置負壓引流,分層次縫合。
1.3 結果 術后3~5患者均訴髖關節(jié)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能半臥位休息。住院12~18天,出院時患者關節(jié)被動活動可,無并發(fā)癥。隨訪3~6個月,1例出院后傷口局部感染,經換藥痊愈,1例87歲患者2月后合并心力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可4~6周不負重下地活動,8~10周負重行走32例,12周負重行走3例,16周負重行走1例。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見于老年人,骨折后生活狀況突然改變,多產生消極情緒,手術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等負性心理。我們應與患者耐心交流,對證施護,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的必要性,術前及術后的注意事項,介紹典型病例,消除不良心理,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1.2 術前準備 1術前3d應用便盆在床上練習大小便以防止因不習慣而出現尿潴留或便秘;術前1d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口服雷尼替丁片預防應急性潰瘍;備皮、備血、導尿;作心電圖、胸透以及生化檢查,用模板測量斷端,選擇合適的內固定器械。
2.2 術后護理
2.2.1 應用心電監(jiān)護,嚴密觀測生命體征;術后24~72小時拔除引流管,3~5天拔除導尿管;拍患部X線片,了解內固定情況。
2.2.2 預防并發(fā)癥 預防應激性潰瘍,由于患者年齡較高,手術創(chuàng)傷刺激,有可能出現消化道潰瘍等并發(fā)癥,本組術前口服雷尼替丁片,術后常規(guī)靜脈用3天,未發(fā)生應激性潰瘍;預防深靜脈栓塞,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由于創(chuàng)傷大,易出現深靜脈栓塞,表現為患肢腫脹明顯,本組有一例出現深靜脈栓塞,經抬高患肢,CPM機活動后好轉。
2.2.3 康復護理 手術當天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防傷口出血。給予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 h 1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瘡發(fā)生。術后第1天,因術后疼痛或畏痛,多數患者對患肢活動有恐懼感,在給予患者有效的藥物止痛后,可幫助其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等,1~2次/h。同時指導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給予叩背5~10次/h。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5~10 min。術后第2天開始,繼續(xù)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強腿部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及關節(jié)活動,上下午及睡前各鍛煉20~30 min。注意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tài)下進行。
2.2.4 自理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離床活動后即訓練站立狀態(tài)下的活動,以增進食欲,改善自理質量,增強自信,促進機能康復。
2.3 出院指導 本組患者均于術后12~15 d出院。因術后恢復期較長,故出院后的自行康復護理至關重要,應給予詳細指導。
2.3.1 體位指導 臥位時仍平臥或半臥,3個月內避免側臥;坐位時盡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內屈髖<45°,以后逐漸增加屈髖度,但避免>90°,不可將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或盤腿;站立時患肢外展,6個月內患肢避免內收及內旋動作。
2.3.2 肌肉和關節(jié)活動訓練及負重指導 按出院前訓練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時進行,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患肢不負重,拄雙杖行走,術后3個月經拍片見骨折愈合后,患肢可逐漸負重,由雙杖→單杖→棄杖,但必須避免屈患髖下蹲。
2.3.3 日常活動指導 指導患者正確更衣 (如穿褲時先患側后健側)、穿襪 (伸髖屈膝進行)、穿鞋 (穿無需系鞋帶的鞋);注意合理調節(jié)飲食,保證營養(yǎng)但避免體重過度增加,戒煙戒酒;拄拐杖時盡量不單獨活動;棄拐外出時使用手杖,這一方面是自我保護,另一方面也向周圍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進行一切活動時,應盡量減少患髖的負重度及各側方應力。